logo

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作者:仝涛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0-03-03 09:52:20 点击数:

       吐蕃时期尤其喜好装饰迦陵频伽。在敦煌吐蕃时期的159号洞窟,仅南壁观经变中就有12身之多,其样貌、装束和姿态与此8件饰片上的迦陵频伽形象极为类同。同时主室盝顶龛沿还出现了一身吐蕃装束、作舞蹈状的迦陵频伽形象(图7)。这类吐蕃装束的迦陵频伽在石渠须巴神山的吐蕃摩崖石刻造像(图8)和吐蕃时期银瓶与来通杯上也出现过(图9、图10),可见吐蕃佛教对迦陵频伽形象的改造和吸收。从年代上看,这批镀金银饰片可能为8至9世纪。青海吐蕃时期墓葬出现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装饰题材,足以说明当时佛教在该地区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了。从器物形制、形象特征和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来自唐朝尤其是河西地区的强烈影响。




       与此器物伴出的还有一套鎏金银质马鞍具和带饰,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与这些饰片相同,可能出自同一个手工作坊,可见马匹殉葬仍然在流行。在苯教信仰中,马匹是引导死者渡过一个个关口、顺利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向导。具有浓厚佛教特色的器物与苯教丧葬习俗并存于一个墓葬,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存在形态。
 
       (三)   吐蕃“王冠”
 
       芝加哥私人藏品中有一批银饰片,据推测可能出自于青海境内吐蕃时期高规格墓葬中,包括2件U形、2件山字形、3件长条形和4件三角形(图11)。


 
       这些饰片都是以鱼子纹为地,其上饰有凸起的忍冬缠枝花纹,边框上残留有若干小孔,饰片表面还遗留有较大的孔洞,可能原来镶嵌有宝石。马尔夏克将这批饰片进行复原,认为可能是两顶吐蕃国王和王后分别使用的王冠残片,霍巍基本上认同马尔夏克的复原,并将山字形的王冠样式与突厥毗伽可汗王冠和吐蕃时期摩崖石刻中大日如来的冠饰联系起来讨论,是非常有见地的。
 
       从敦煌壁画来看,吐蕃赞普的冠饰通常为高缠头,文献称之为“朝霞帽首”。敦煌158窟《涅槃变》中的吐蕃赞普冠为朝霞缠头外围装饰有一排三角形叶状,与吐蕃时期大日如来和诸菩萨冠饰相似,与此同时也为赞普绘出头光,很显然所描绘的是着菩萨装的吐蕃赞普,以凸显赞普的圣性及其对佛教的崇信和支持力度。这在敦煌壁画诸吐蕃人物中仅此一例。
 
       突出的三叶形冠饰是尼泊尔和印度波罗风格造像的重要特征之一,吐蕃进行了改造吸收,创造了高缠头外加三叶形饰片的诸佛菩萨冠饰,这在吐蕃摩崖石刻造像和敦煌绢画中非常普遍(图12)。这件银制“王冠”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吐蕃赞普王冠,更有可能的是对佛和菩萨冠饰的模仿。墓主人大概是笃信佛教的吐蕃高级贵族,佩戴它用以表明其信仰佛教,或是期望在另一个世界得以永生。如果这一推断属实,则可以看到佛教对吐蕃丧葬观念和习俗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佛教的世俗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