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作者:仝涛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0-03-03 09:52:20 点击数:

       二、墓葬随葬品中的佛教因素
 
       青海地区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的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可以确定为8世纪乃至更早的佛教遗存非常少见。虽然在赤松德赞时期已经开始在这一区域大力弘法,779年桑耶寺的兴佛证盟誓文中,吐谷浑王居于众立誓人之首,势必会极大推动吐蕃占领的吐谷浑地区的佛教发展。在663年吐蕃征服这一地区之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青海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其年代尤其集中于8世纪。这些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
 
       (一)   镀金舍利容器
 
       在热水一号大墓前方的殉马坑内,出土一件周身镶有镀金银片的木质器物,经复原后呈头宽尾窄的方棺形,周身饰忍冬卷草纹,侧面饰衔草立凤,顶部饰一列立凤,发掘者将其推断为舍利容器(图5)。


 
       通过比对其年代应该为7世纪末到8世纪初。从外形及装饰风格来看,该器物确实与唐代汉地所流行的镂雕金棺银椁形舍利器相仿,而从其埋葬方式来看,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汉地发现的舍利器都作为神圣的崇拜对象瘗埋于佛塔地宫之内,而该器物埋于殉马坑内,有可能与杀牲祭祀活动并行。一般认为吐蕃墓地的大量动物殉葬是苯教丧葬习俗的反映,8世纪初叶正是苯教在吐蕃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佛教的地位无足轻重。开元年间慧超所著《往五天竺国传》云:“已东吐蕃国……国王百姓者,总不识佛法,无有寺舍。”而这件舍利容器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吐蕃统治阶层将佛教器具当作丧葬祭品贡献给亡灵,折射了在8世纪初来自汉地的佛教信仰已经为青海地区的吐蕃统治阶层所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接受的状态。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