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作者:仝涛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0-03-03 09:52:20 点击数:

       数十年之后的赤松德赞时期,舍利逐渐成为吐蕃统治者追捧和掠夺的吉祥圣物,敦煌文书S.1438《献舍利表》记载,786年吐蕃占领沙州以后,当地唐朝故吏为讨吐蕃统治者欢心,将“沙州寺舍利骨一百卅七粒,并金棺银椁盛全”献给吐蕃赞普,深信其“神通莫测,变化无穷……有福则遇,无福则消,作苍生之休征,为王者之嘉瑞”。至于吐蕃赞普如何处置,并没有下文。藏文典籍《拔协》记载赤松德赞时期吐蕃曾远征天竺,前往摩揭陀国掠取佛塔内的佛骨舍利,装藏于桑耶寺佛塔之内。当然这描述的是8世纪后半叶佛教彻底战胜苯教并获取了主导权时的情形。
 
       (二)   迦陵频伽形象
 
       热水一号大墓的镀金舍利容器并非孤立的发现。美国芝加哥私人藏品中出现类似的器物,从其形制大小和装饰题材来看,都可能是属于同一类宗教用品,据推测应该来自于青海都兰地区的吐蕃时期墓葬。
 
       芝加哥私人藏镀金银片共16件,由8件迦陵频伽和8件凤鸟组合而成(图6),它们都与热水一号大墓镀金舍利容器上的立凤造型一致,双翅对称展开,身后的卷云状凤尾肥厚而上扬,双脚立于椭圆形莲花座上。迦陵频伽为人首鸟身,头部均戴不同形制的花冠,双手各执横笛、排箫、笙、琵琶、腰鼓等乐器正在演奏。饰片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多个小孔,原来应镶嵌有宝石,有的孔内残存铜钉,饰片背后附着有残木片和绢片,可能原本固定于木质容器之上,形制和功能与热水一号大墓镀金舍利容器相同。


 
       迦陵频伽和凤鸟是唐代舍利容器上的常见装饰题材。该器物无论是其功能还是装饰题材,都蕴含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迦陵频伽(kalavinkas)即妙音鸟,佛教经典中用其鸣叫声比喻佛菩萨的妙处,认为它是极乐世界净土的鸟类。奏乐的迦陵频伽常与孔雀、鹦鹉、仙鹤等“奇妙可爱杂色”众鸟组合,营造烘托极乐世界氛围。在敦煌莫高窟最早出现在初唐,盛唐时期尤其流行,成为阿弥陀极乐净土的一个标识,后来也出现于药师净土变中。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