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作者:仝涛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0-03-03 09:52:20 点击数:

       结语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与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政权的大力支持下,地方军政首领和佛教高僧成为弘传佛教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的积极活动,吐蕃佛教沿唐蕃古道向汉藏交界地带输出。他们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形采取适应性的弘法手段,藏东、玉树地区山多坚石,又有古老的岩画雕凿技术和传统,故大面积、多地点地雕凿简易的阴线刻摩崖造像,使这一地区成为青藏高原摩崖石刻造像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这些石刻地点都位于唐蕃之间的交通要道上,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往来民众。同时造像以大日如来和胁侍菩萨题材为主,题材相对比较单一,表现直观而重点突出,加之又融入了吐蕃本土世俗化形象,这在吐蕃之前本无佛教信仰传统的藏东和玉树地区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敦煌地区一直以来是汉地的佛教圣地,吐蕃占领后因地制宜继续大量开窟建寺,绘制壁画,继承并创新了当地的佛教信仰传统,将印度、尼泊尔输入的佛教因素融入其中,使得这一时期洞窟产生了具有浓厚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通过汉藏僧侣往来、工匠合作等途径,敦煌与藏东和玉树地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与交流。
 
       敦煌与玉树和藏东之间通过穿越柴达木盆地和河源地区的唐蕃古道建立联系,佛教在这些区域同样遗留下一些痕迹。青海都兰考肖图的吐蕃佛塔遗存、贵德地区曾经存在的赤噶寺等,都说明这一区域绝非佛教传播的空白区。吐蕃时期墓葬集中发现于这一区域,墓葬中存在的佛教要素似乎更能体现吐蕃佛教在整个社会生活体系中的状态和影响。与虔诚的佛教弘传者所修造的摩崖石刻造像和彩绘洞窟有所不同,佛教在墓葬中的反映并非纯粹的、排他的,以杀牲祭祀为特征的苯教丧葬习俗仍然是最普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反映在高等级的吐蕃墓葬中。但可以看出,佛教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世俗生活的多个方面,佛教中所流行的几类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器具上。这些影响更多地来自于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毕竟两地之间咫尺之遥,而一大部分吐蕃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曾经活跃在河西佛教区的吐蕃贵族阶层。佛教与苯教在吐蕃丧葬习俗中的并存可能一直持续到吐蕃的灭亡,直到佛教后弘期天葬形式的出现。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尚无法从墓葬材料中观察彼此之间势力的消长,但将来这应该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展的课题。

(作者:仝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此处省略注释)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