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文昌神到阿尼尤拉——一位道教神灵在雪域藏地的本土化考察

作者:看本加 来源:藏族民俗学平台 时间:2020-03-17 15:19:23 点击数:
【作者简介】看本加,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文昌神,亦称为文昌帝君,是道教神灵,在汉族地区被广泛信仰和崇拜。在道教中,文昌神是主管人间禄籍之神,成为众多文人士子的崇奉对象,也得到老百姓的广泛信仰。
       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在安多的部分藏区普遍信仰道教神灵文昌神。在安多藏区,称文昌神为“阿尼尤拉”。“阿尼”意为“爷爷”或“男祖父”,一般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尤拉”意为地方保护神或地域守护神。藏语“尤拉”是藏族对地方保护神的总称,而非某一神灵的名称。在安多藏区,称呼地方保护神时一般在其名称前冠以“阿尼”,表示敬意。我们分析文昌神的这一藏语称谓,可以看出其蕴含的两层文化含义:一,从“尤拉”即地方神这一称谓中发现,当地藏族民众视文昌神为地方保护神,把他纳入地方保护神灵体系之中;二,称文昌神为“阿尼”(即祖父),体现了藏族民众非常尊敬、崇拜他,视其为“阿尼”,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作祖先的象征来看待。此神在安多藏区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以本土化的方式融合到藏族文化之中,而且整合了多种不同形态的文化,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
一、文昌神在藏地的本土化
       文昌神作为道教神灵之一,传播到安多藏区后,与藏传佛教巧妙融合,并以藏族传统文化的面相和符号在藏民族中流传。藏族民间以文化的本土化路径,有选择地对道教文化进行了藏传佛教化改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道教神灵接纳为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之中。在藏区,有许多地方保护神,它以山神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西藏,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认为有神灵居于其上。在藏区,关帝以护法神、战神和财神的形象展现在藏族民众面前,因此藏族民众就给关帝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藏族名字“格萨尔杰布”,当然民众无需引经据典考证关帝与格萨尔的历史渊源,只是两者相似、功能相同,并且能以自己熟悉的英雄形象格萨尔对待、接纳陌生的关帝即可。同样的道理,陌生的文昌神出现在藏族民众前,人们起了一个既恰当又易记的藏族名字“阿尼尤拉”,如此,藏族民众很容易接受这位陌生的异地神灵。
       地方保护神离藏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最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此,将文昌神作为地方保护神,更容易得到普通百姓的了解和崇拜而没有陌生感。在藏区的这种定位,加剧了道教神灵藏族化的进程。据《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记载,在藏传佛教前弘期修建桑耶寺时,赤松德赞王邀请莲花生大师前来吐蕃扶正压邪、降妖除魔,以便为创建佛教道场,弘扬佛法鼎立相助。莲花生大师一踏上雪域藏土,就遭到了以吐蕃十二丹玛(女仙)为首的千千万万妖魔鬼怪的阻截,但都被莲花生一一降伏。并在雅鲁藏布江畔的海保日山上,召集了当时吐蕃境内的所有山神妖魔,命令“非人二十一居士,永宁地母十二尊,雪山崖苯之神鬼、食香、瓶腹鬼、龙王和夜叉、八大曜星、二十八星宿,各从山谷与河水中打捞搬出土石来”,遵照佛陀的十善法行事,协助赤松德赞创建佛寺。这些山神妖怪不敢违背,各个应允奉行,后被莲花生收伏,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些充斥着神话气味的史料说明:莲花生大师为了让陌生的佛教以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藏族人的眼前,把藏族地区流行的山神、鬼怪、妖魔以及祭祀它们的仪轨、制度统统纳入了佛教的庞大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加速了佛教藏族化的进程。对关公的认可和改造,与其他藏传佛教大师们改造高原土著神灵为佛教护法神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一方面表现出藏传佛教的一种博大、宽容和融合精神,即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中,并不排斥那些影响巨大的原始的地方神灵、由人的冤魂而变成的赞神,以及其他民族的地方神,只是仅仅要做的是对这些神灵按佛教思想加以改造,净化其精神中的恶的一面,使其止恶行善,服务于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文昌神也是在这种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成为安多藏区的地方保护神。
       历史上,文昌神既是儒释道三教尊奉的大神,又是四川梓潼的地方保护神,其职能是一位文神。在安多藏区,藏族民众称他为“阿尼尤拉”,认为是黑文殊菩萨的化身,是安多藏族部分区域的地方保护神。形成了文昌神→梓潼地方神→道教→文神;阿尼尤拉→藏区地方神→藏传佛教→黑文殊菩萨的结构体系。这种恰如其分的称谓和功能上的相似点,涵盖了文昌神和阿尼尤拉的基本特征,这种比附和转化达到了契合无间的程度。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