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汉藏互译中的藏区地名错写误译现象探析 ---以部分村名及景点作为案例阐述

作者:仁蚌·尼玛顿珠 来源:羊兄乐园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4-12 09:58:27 点击数:

       二、藏区地名汉藏互译中的错写误译现象原因分析
       在新时期的地名汉藏互译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写误译现象,其主要原因归根为四大类。
      (一)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高的影响
       地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从文化学角度看,它既有一个时代文化特征,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彰显一定时期的历史信息,对一个地域的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按照谭其骧先生的说法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出版社、编审人员、地名翻译人员都应当正确认识地名工作的重要性,本着对区域文化负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负责、本着对子孙后代的正确认知负责的原则,认真研究地名历史的真实来源,要用词与意相符,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参考、相关部门相互沟等方式做到一地一名、汉藏字词统一。应严厉杜绝文化项目中应付式工程的开发,杜绝不负责任的译人译著。
      (二)历史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藏区很多政治、经济、文化要地都有它的汉文名字,比如:བོད། -吐蕃、乌斯藏、卫藏后改定为西藏;ལྷ་ས། 逻些(逻婆)、吉雪、在明代西藏地方略图上也有喇撒[15]的写法、拉萨等。但由于在较长的时间里藏文的读音变化大,古今地名译法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西藏地名是后来产生的名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云、贵、川解放后,十八军进军西藏,军队在进藏工作中由于对西藏的区情民风把握相对匮乏等因素,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地名工作也不例外。解放初期,一是进藏工作的迫切需求;二是我国没有形成普通话规定;三是汉藏双方主要用自己的方言沟通、记录等原因,遗留下了很多藏汉地名翻译不标准的现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全中国,西藏各个领域事业迎来的大好时机,汉藏翻译事业也在前辈们的努力下,为今天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地名翻译出错现象始终没有随机遇得到改善。如今,信息技术腾飞、已是互联网云技术时代,再去改变近四十年前的地名错误,似乎遥不可及,但通过这些问题,给我们未来的汉藏互译工作留下许多经验和思考。
      (三)藏译汉时的错写误译现象影响
       如上所述,新时期的汉藏互译中经常出现藏区地名汉藏翻译问题,年轻的汉藏双语翻译队伍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主要原因地名文化牵扯面广,地名的书写并非仅名字的代表符号而已,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精神杰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藏区地名藏汉翻译主要以音译为主,也有个别约定俗成的惯例写法,但这种译法极少数。藏汉地名翻译方面1982年9月国家测绘局和总参谋部测绘局联合颁发了《蒙古语、维吾尔语、藏语(拉萨话)地名音译规则》(测绘出版社)1986,其中第二条 音译时,一般情况下(如旧地名、历史人名和全藏区的同性的事务名称等),藏语以拉萨话读音为准,汉语以普通话读音为准;特殊情况下(如新地名、现代人民和其他特有的事务名称等),藏语也可以各大方言有代表性的语音为准,汉语也可以该地区通行的汉语言语音为准。[16]但以往藏区地名藏汉翻译中存在很多读音不标准的现象,导致今天藏区地名汉藏翻译中出现错译现象。如: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ཕུ་སྣ་གྲོང་ཚོ་)[17],这是典型的藏汉、汉藏地名译出译回中出现的错译现象。该地区曾经空无一人,是一片沙滩,直到2004年开始建设,并把切娃乡人民政府搬迁到此地,如今是仁布县较发达的小城镇。当地居民中自古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曲龙[18]一带变成七户人家,普纳一带有人住户的时候是世界末日”,意思是普纳一带是不可能有人住,是非常不吉祥的地方。尽管这个说法似乎不太符合科学,但民间传说作为重要的人类学研究资料来源,也有它的参考价值。因此,该地名的正确写法是“འཕོས་ནག” [pʰø¹¹naˀ⁵³],其意为不可搬迁之地,或者搬迁后万事不顺之地。这个写法既发音准确又意思到位。“འཕོས་ནག”的读音完全符合群众对该地名平时的发音。在藏汉翻译中འཕོས་ནག 音译成“普纳”似乎问题不大,因为汉藏两种语言在声韵调三方面完全相同的音节毕竟还是很少,多数在普通话的标准下,做到尽量接近,但是已规范的藏文名字ཕུ་སྣ་[pʰu¹¹na⁵⁵]一词源于错误的汉文名字“普纳”的音译。还有,仁布县查巴乡吴美村(འུ་སྨི་གྲོང་ཚོ་)[19]的藏汉地名写法均为错误,该村名的正确写法应该是ངུར་སྨྲིག་[ŋur¹³miˀ⁵³]གྲོང་ཚོ། 这是自古已有的名字,在热·益西桑格撰写的《热译师传》中记载到“དེ་ནས་ལོ་ཙྰ་བ་ཀུན་དགའ་རྡོ་རྗེ་རང་ཡུལ་དུ་བྱོན་ནས་བླ་མ་སྤྱན་འདྲེན་པའི་གྲབས་གཤོམ་ཆེར་མཛད།བླ་མ་དཔོན་སློབ་རྣམས་རོང་ངུར་སྨྲིག་ནས་གདན་འདྲེན་པ་བྱུང་བས་དེར་གཤེགས།”[20]ཡང་“རྟེན་གསུམ་སྤྱི་དང་ཁྱད་པར་ངུར་སྨྲིག་སྒྲོལ་མ་ལྷ་ཁང་ལ་སྙན་དར་སྒྲོན།ཞལ་གསེར།དཀར་མེ་སོགས་མཆོད་པ་རྒྱ་ཆར་མཛད་པའི་ཚེ་སྒྲོལ་མའི་ཕྱལ་མཐིལ་ནས་བདུད་རྩི་འོ་མ་འདྲ་བ་ལན་གསུམ་བབས།”[21]这两句的大致意思为热译师被受僧众的邀请后前往吴米一带举行盛大的宗教法事。热译师是出生在十一世纪(1016-1077),由此可断ངུར་སྨྲིག་一词是个古老的名字,另外在《五世达赖喇嘛传》中也有记载,说明十七世纪仍然使用ངུར་སྨྲིག་,如今广泛使用并已规范成型的汉语“吴米”一词多半是来自于当地群众的口语འུག་མིག [ɦuˀ¹³miˀ⁵³],尽管在藏区地名翻译中普遍存在类似这种现象,如:བྲག་རི་ཁུག-巴尔库,བྲག་ཡིབ།-巴宜 ,但巴尔库和巴宜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仅在语言的变化中形成,藏文的写法没有变动。再对以下几个地名的译出和译回做个比较,在2012年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编,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藏对照新词术语词典》中写有“མུན་གྲོང་ཚོ།-明村 、ཁུ་ལུང་མདའ།-库隆达村、ཡུལ་ལྷ་གྲོང་ཚོ་། -玉拉村”[22],在2016年出版的《西藏自治区行政村民系寺院山川名汉藏对照》中又写有“明村—མིང་གྲོང་ཚོ། 、库隆达—ཁུག་ལུང་མདའ་གྲོང་ཚོ།、玉拉村—གཡུལ་ལྷ་གྲོང་ཚོ།”[23],这两本地名词典中,以上几个地点的汉文字都是一样,但藏文名字大有变化。这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藏汉(译出)后已形成的汉文地名明村、库隆达、玉拉等,在汉藏(译回)过程中直接做了音译མིང་གྲོང་ཚོ། ཁུག་ལུང་མདའ་གྲོང་ཚོ། གཡུལ་ལྷ་གྲོང་ཚོ།,而没有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尊重原来的写法,出现了这些错误的藏文写法,导致了原来的藏文名字彻底丢掉,毁掉了该地区的正确人文历史,地名文化变的有名无实。将来还有可能产生其他更离谱的错写现象,就如当年错译的林芝八一一样(如:བྲག་ཡིབ།--八一--བརྒྱད་གཅིག)。
      (四)翻译人员文化素养不高的影响
       翻译是把有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内容)用另外一种语言组成的材料表达出来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运用语文的活动,也是一种技术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脑力劳动。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化工作,它更多的是文化交流的工作。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两种及两种以上语言文字的功底,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很好的表达出来。但是,目前藏区年轻一代翻译人员把汉藏互译工作仅仅视为查词典完成的文字转化工作,不去学习翻译理论及牵扯翻译领域的其他知识,导致了译文不通不顺,甚至译文内容违背原文。
       人类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就对藏族而言自吐蕃时期就有了《声明学要领二卷》,国内有严复的“信、达、雅”,黄药眠的“透、化、风”等,这些翻译理论很好的阐述了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很多译人从不去学习,使译文既不符合汉藏文法又用字生硬,显得十分难懂。同时翻译需要精通翻译原文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有关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语言的规律、修辞特点、表达方式、感情色彩等。在《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关于翻译人员具备的条件方面概括为:一是精通两种文言文字;二是深入了解翻译理论;三是需要钻研多方知识;四是需要保持勤奋。[24]。译人的翻译面广,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就会出现大量的错译现象。如:仁布县切娃乡的努达村(གནུབས་མདའ་གྲོང་ཚོ་),从历史角度来讲,如果你不知道该地带是古代藏族努卜氏族的主要居住地点,很可能错译使用其他词语;从宗教角度讲,藏族人文地志中的宗教术语,如果你分不清苯、佛术语,也有可能错译,如སྟོན་པ།苯教译祖师、佛教译释迦牟尼;从文物角度讲,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墓葬方面一律不能译为བང་སོ། ,“བང་སོ།”是封土墓,其土堆垒起略显突形。墓葬译དུར། 墓葬室或者墓葬洞译དུར་ཁུང་། དུར་ཁང་།སྤུར་ཁང་། ;在文学角度讲,在汉文古诗翻译方面不仅把诗歌的内容吃透,而且要把作者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意识都要理解透,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指睡床、井沿、坐凳?所以不能一贯翻译成མལ་ཁྲི།,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充分的认识到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化工作,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我们只有掌握各个领域相关知识,才能译出理想的译文。显然,地名汉藏互译中的错写误译现象也是译者没有相关的知识文化水平所造成结果。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