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寺名来源考
作者:才让
来源:喜马拉雅跨区域研究
时间:2020-08-12 09:43:14
点击数:
“炳灵寺”寺名来源考
敦煌藏文文献证明,藏文之’Bum gling(炳灵),最初作Bum lIng,是汉语地名“风林”之音译,凤林即凤林关,与炳灵寺相距不远,吐蕃遂以Bum lIng指称炳灵寺地区。吐蕃完全继承了河湟地区的佛教文化遗产,炳灵寺成为吐蕃重要的寺院之一,Bum lIng又演变为’Bum gling,故’Bum gling一词的出现早于宋代。
炳灵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2014年“丝绸之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炳灵寺是其中的遗产点之一。炳灵寺石窟中汉藏佛教文化并存,尤其是唐中叶起,藏传佛教在这里得到持续发展,炳灵寺也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一、学界之争议
炳灵寺名称之来历学界颇有争议,曹学文在《关于炳灵寺名称之争的学术史钩沉》一文中,[1]对不同学术观点有系统的梳理,同时作者也坚持“炳灵”一词来自于藏语’Bum gling的观点。
学界对“炳灵”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来自藏文的’Bum gling。藏语对炳灵寺的全称为Byams pa ’bum gling,其中,Byams pa,意译“慈爱”,即梵语Maitreya (弥勒)之意译,古代汉文佛典曾译为“慈氏”;’bum意为“十万”;gling 意译为“洲”(佛教有“四大洲八小洲”之说),gling又指寺院。此四字可译为“十万弥勒寺”。汉语“炳灵”来自’Bum gling之音译,这是炳灵寺僧人告知早期的调研者的,显见在当地这一说法由来已久。
其二,“炳灵”一词本身就是汉语,不是译音。史有勇、刘再聪等人认为“炳灵”一词古已有之,[2]并在汉文文献中找到了许多例证。同时,认为藏语’Bum gling一词的出现在元代,而炳灵寺一名出现在宋代。[3]并进一步阐释了炳灵寺之名的寓意。
曹学文的论文对第二种解释提出了质疑,认为炳灵一词即使是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也不能说明问题,因宋之前并未以此命名炳灵寺。研究者曾指出,炳灵寺又写作“冰灵寺”“丙灵寺”等,这是否也说明因源自音译,故用字不统一。明代的文献中,炳灵多作“冰灵”,如明正德十二年《重修灵岩寺碑记》(古刹灵岩寺,谚呼冰灵寺)、明人解缙《冰灵寺》等。清康熙本《河州志》、民国《导河县志》等文献中又写作“丙灵”。[4]或认为“冰灵”“炳灵”不同义,前者指寺院所在渡口处结冰,民间意为佛爷在冰上显灵,故百姓直呼“冰灵寺”。这一解释虽然冠于民间之言,实则望文生义。“冰灵”与“炳灵”音相近,一字之差,二者必有关联,只能看做是同一词语的不同写法。所知的早期汉文文献中(吐蕃以前),未有“炳灵寺”这一名称,而“炳灵”这一汉语词汇完全可以来对音藏语的’Bum gling一词,在对音上不存在问题。清初王菏泽所作《游灵岩寺记》云:“此寺旧讹炳灵,及阅宝圭元年之碑,则称灵岩寺,其名之讹久矣,今始正之。”[5]因为找不到文献依据,又不知“炳灵”一词源于’Bum gling,故认为是讹误。
说藏语的’Bum gling一词出现于元代,理由是元代以上洞窟不见有藏传佛教绘刻,因此认为“炳灵”是否是藏语译音,只能锁定在明代,不必在更早的年代去求索。此说,过于武断,论者不熟悉藏传佛教历史文献所致,详见下文所言。因此,学界提出的“炳灵”一词来源的新观点,实无有力的史料证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