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共和:一部宏大的文化地理叙事

作者:道帏多吉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3-06-07 10:32:47 点击数:
       共和这片热土是写意的,纵观其地理,像是上帝精心设计的一幅绝版山水画,连绵的隆保赛钦山自西连着切吉山、橡皮山、塔温山、哈图山、瓦里关山直插龙羊峡河谷,其山脉两边耐人寻味地把梦幻般的青海湖与共和盆地拥抱在臂弯里,北边是浩渺烟海、碧波万顷、百花争艳、水天一色、万鸟齐翔的世外仙境,南部则是麦浪滚滚、人声鼎沸的河谷平原。俯视或仰视这片大地,犹如翻开了气势恢宏、磅礴壮阔的史册,构成了共和宏大的文化叙述和渊博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宏大的文化叙事张力。

       日月山源头的祁连山脉从新疆南部边缘蜿蜒向东,沿青藏高原西北部横跨黄土高原西陲,并沿河西走廊边界起伏跌宕而过,形成了鲜明的地理界线和人文界线,尤为叫绝的是祁连山脉最东端的日月山,是集地理、民风、传说、历史为一身的集大成者。日月山不仅有恢宏的历史意义,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日月山东侧是青海的农业区,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体两侧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日月山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山体呈现红色,故称为“赤岭”。

       日月山自古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即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开辟的“唐蕃古道”更是由青海省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贯穿海南州腹地。日月山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众多历史的见证。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时期,就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砻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逻些(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以赤岭为界对峙。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界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今乐都区碾伯镇)、廓州(今化隆县群科镇),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交换到牧区。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月和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镇守。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时间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延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族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值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重镇。

       一个小山丘承载着多少沧桑历史和滚滚红尘,在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史诗般地存在,在广阔青藏视野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多情又多舛的山梁上,曾留下过吐蕃的铁蹄,飘扬过吐谷浑的战旄,驰骋过大唐的战马,也曾路过文成公主的香车和弘化公主的步履,留下过金城公主含情的回眸。

       从日月山向南望,耸立着一座直插云霄的山峰,那是阿尼玛卿神山之女“阿妈索格”,意为“九个奶桶”,分别叫洗脸湖、翠湖、珊瑚湖、珍珠湖、青金石湖、红宝石湖、智慧湖等。山上奇石嶙峋、沟壑纵横、苍松古柏、葱茏秀丽、绿草如茵,各种野花争相绽放。遇到阴雨天气,云雾缭绕,给人以云海幻化飘飘欲仙之感。相传阿妈索格是“斯贝拉念曼增杭秀”所依附的神山,原先此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玛卿雪山之女就在这里静修达九年之久,她用九桶牛奶作为供养敬献于观音菩萨,向菩萨祈求她的心愿,观音菩萨以其无量的悲悯和加持力,施法术在这片汪洋大海中长出阿妈索格山、隆宝赛钦山和尕尔当匝山,而九桶奶被作为供品依然供奉在阿妈索格山上。当地人为缅怀这位美丽女神的恩德,将其亲昵地称为“阿妈索格”,并时常去供祭这位女神。至今,在此山之巅有大小不一的九面湖泊,形似灌满奶子的九个大桶,而依附于这座山的山神就是女神阿妈索格,她用母性的善良和温柔护佑着尕让、日月山、倒淌河一带的黎民百姓、山川河流。

       从阿妈索格向西南望去,瓦里关突兀其间直插云端,把尕海滩和龙羊峡切换成不同的地理构造。当你从日月山沿着平缓的倒淌河平原,藏语为柔莫滩即“羡慕”之意的柔莫川往西穿越,挡在前面的这座跌宕壮阔的山脉就是藏族神话里出现频次最高的文化山峰“隆保赛钦”山,它把南边的共和盆地和北部的青海湖隔离,如同一幅油画和一幅水墨画之间的一幅写意壁画,构成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绝响。神话里的“隆保赛钦”意为“大金冠臣子山”。民间流传的藏族历史传说和《黑科部落史》等史书中记载:吐蕃赞布时期,松赞干布的四大重臣之首禄东赞(全名为噶尔东赞宇松)生前尤为垂青青海湖,禄东赞及其子孙曾常年屯兵驻守在青海湖南岸的隆保赛钦山南北山麓一带,为当地百姓的安泰建功立业。禄东赞谢世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的不朽功业,传出禄东赞化为当地保护神,附魂于湖边这座高山,遂称之为“隆保赛钦”,并进行祭拜,且相沿成习。之后,此山周边由当时吐蕃东境守军后裔形成诸多藏族部落。散居于青海湖东西两岸及隆宝赛钦山附近的吉宁龙二十三族世代祭祀的地方保护神,成为临近赛钦山南麓恰卜怡镇附近的加拉、尕寺、郭密香卡、格拉七族等诸多藏族村落共同祭祀的地方神。因此,散居于隆保赛钦山南麓的所有藏族村落,特别是吉宁龙各族,每逢藏历五月初五,至今保留定期祭祀赛钦敖包的习俗。

       至于“隆宝赛钦”这一名称的由来,相传吐蕃大臣禄东赞在世时,平素喜欢戴一顶金色的唐徐帽(一种圆盘高顶涂有油漆的帽子),人们誉称为“隆保赛钦”,久而久之“隆保赛钦”也就成了这座神山的名称。而“隆保赛钦”西南角的瓦里关山,如同一位历经千辛万苦的沧桑老人,面朝恰卜恰讲述着一部厚重的旷世奇书,又像一位守护母亲河的使者把温婉的龙羊湖紧紧依偎在怀里。民间传说里的瓦里关,系藏语译音,意为“中间的神山”。据当地老者讲述,今上郭密部落保护神多丹项秀之父被当地人称为“阿尼瓦里关”,阿尼瓦里关是玛卿邦拉山神之环波即孙子(藏文书面语中称孙子为“环波”),因阿尼瓦里关所驻锡的这座神山位于玛卿邦拉雪山与高峻的阿尼果什则神山(在贵德县尕让乡与湟中区群加乡交界处,据传是上、中、下郭密部落的附魂山)之间而得名,又因阿尼瓦里关是阿尼玛卿山神之环波而得名“环”。故“瓦尔”一词同“环波”一词的前缀“环”字合而为一,形成了“环波”这一神山之名,并沿用至今,汉文曾译作“瓦里关”。另,由于藏传佛教一向崇尚白色,出于祈求三宝尊成就某种殊胜缘起的非凡心愿,将藏族地相学家看来形似右旋白螺的瓦里关山誉为“东日尕尔沃”,因此这座神山藏语全称为“瓦里关东日尕尔沃”,意为“瓦里关白螺山”。在藏族地相学家看来,“瓦里关白螺山”的顶部是白螺的螺口,因而在其顶部筑有瓦里关敖包。每逢藏历六月十三日,上郭密部落信教群众定期祭祀阿尼占都山神之俗至今未衰。

       走过“隆宝赛钦”和“瓦里关”两座山脉夹持的尕海滩,沿坎崖而下就是东巴沟,意为“附近有碉堡的村庄”。“东巴”一名中的“东”,为汉语“墩”字的谐音,旧时安多一些农区的藏族人受汉文化影响,习称“碉堡”为“墩”。今东巴地区大多数藏族的祖先几乎来自化隆等地方的农业区,因往昔附近半山腰有一座四周皆有数座碉堡的古城,东巴之名称由此而来。过东巴出德吉滩,就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恰卜恰。这座新兴的高原小镇被誉为安多文化的中心之一,历史上称为“郭密香卡”,意为“郭密部落的田边地”,郭密部落是海南地区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藏族部落。其名称的由来,以藏族历史典籍《姓氏林苑》和《五行如意瓶》中的记载为依据,浅析如下:在“嘎、直、札、苳”藏族四大姓氏中派生出一支常以十分纯净之心祭祀地方神地祇,且品行善良而发奋利他的氏族,人们将其尊称为“神族舅父果氏”。那时候,氏源属上述各大氏族的吐蕃军队,都有与各自布阵方位相应的不同属行,且有各自信奉的图腾。因此,从《五行如意瓶》等典籍中所云“果氏驻火行,图腾为山羊”之说不难得知,被誉为“神族舅父果氏”的吐蕃军队,当时布阵兵力所处的具体方位是五行中的南方火行之位,而其果氏的“果”与五行中“火”(密)有机结合,则形成了“郭密”这一氏族部落名称。

       吐蕃赞普时期,出于边防需要,从吐蕃本土派出大量军队,同时随军迁徙不少部落属民定居驻守今甘、青、川等地边关和广大的行政区域。据传,当时果氏部族的军队就驻守在今化隆县境内宗喀吉利山西北方向,即现今的湟中区群加乡(该乡至今仍有一称“郭密村”的村落),或临近海南州贵德县政府所在地的黄河沿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共和县和兴海县一带。后来其子孙后代和从今祁连等地迁居上述这些地区的仙米、朱固等外来吐蕃部族彼此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郭密九族”“郭密十八族”及上、中、下郭密部族。旧时郭密部落从地域分布上被划分为“上、中、下郭密族”,现今分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共和、贵德三县。其中,兴海县曲什安镇境内的郭密曲什安玛(莫多和塔洞);河卡镇境内的原郭密切吉玛,即今琼桑、切吉、宁曲三村;共和县切吉乡所属的原郭密哇合玛(含莫合村);塘格木镇所辖部分地区;铁盖乡辖区;恰卜恰镇所辖部分地区;龙羊峡镇所属的原郭密瓦里关玛、原郭密曲沟玛等郭密人居住的上述地区被称为上郭密。

       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就在恰卜恰以北加拉仰华寺会晤。索南嘉措当时在藏区已有很大的声望,俺答汗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为安定部众,于公元1574年起多次遣使入藏与索南嘉措联系,赠送礼物,邀请以传教的方式前来调解民族矛盾,安定社会局面。公元1576年,又派遣代表赴藏邀请索南嘉措到青海省蒙古族部落中传教。此次索南嘉措接受了邀请,俺答汗为迎接黄教领袖索南嘉措,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加拉村新建仰华寺,公元1577年建成,现留有遗址。公元1577年10月,索南嘉措自拉萨哲蚌寺起程,于公元1578年到达青海,在仰华寺与俺答汗会晤。在此期间,俺答汗组织蒙藏大队人马,分三批前往迎接,其仪式隆重非凡。会晤后,根据俺答汗的要求,索南嘉措在该寺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并向土默特部宣讲格鲁派教义。讲经期间从各地赶来朝拜巡礼及聆听传经的蒙古、藏、汉等各族僧俗、军民达十万余人。索南嘉措废除了蒙古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如人死后杀大量牲畜送葬及夫死妻殉的陋习等,同时制定奉行十善法等制度、始终遵守佛法,在法会上举行隆重的入教仪式。从此得到全体蒙古族人的敬仰,大家抛弃了萨满教,改信格鲁派,开创了历史先河。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已远去,而如今的恰卜恰已成为青南、青康、青藏公路的交汇处,黄河上游最大的人工湖龙羊湖在其腹地缓缓流淌,形成了青康藏东南边缘绝无仅有的地理和人文绝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