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名家推荐:共和:一部宏大的文化地理叙事(外两篇)

作者:道帏多吉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3-01-15 11:55:29 点击数:
共和:一部宏大的文化地理叙事(外两篇)

文/道帏多吉

神话里的日月山以西
       6月,正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初夏的开始,经过漫长而寒冷冰雪的保墒和滋养,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尤其是翻越地理和自然分界明显的日月山之后,站在日月山口遥望东西两侧,日月山以东,是油菜花耀眼夺目、麦浪滚滚的农区,日月山以西是绿草如茵、帐篷遍布、牛欢马叫的草原景象。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分界,所形成的不同气候、不同风情、不同民俗人文加之各路文人墨客对大唐文成公主的生动叙述,更显出这块地方的传奇、厚重和异质。
       日月山以西的广袤大地,自古以来是藏文化的腹地,这里曾嘶鸣过吐蕃的战马,飘扬过吐谷浑人的旗帜,唱响过唃厮啰人的民谣。
       走进日月山以西,就走进了神话和神性的土地,神山崇拜在藏族聚居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并对神山的崇拜极其虔诚。各种祭拜山神的活动比比皆是,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神山的崇敬心情,祈求山神降福护佑。当你走进藏族聚居区,就会发现此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浑然一体。佛教寺院一般以神山为背景,选择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草木繁茂的地方,在佛教徒虔诚的香烟缭绕衬托下,烘托出一幅美丽的人间“仙境”。一种敬山养山的习俗,为高原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丰富了高原生物的种类,因而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逐渐形成了与高原和谐相处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在这种生态思想的影响下,呵护和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及各类动物,从而使高原生态系统中的草甸、森林、草原、峡谷、荒漠、河流、高山、大川、沼泽、湿地呈现出自然的原生态,与寺院、牧帐、农庄、神山相融共生。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人应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才能得到自然神灵的恩泽与守护,若凌驾于自然之上,必会遭到自然界神灵的报应,因而藏族对神山圣水等倍加崇敬珍爱,对周围的森林、草地、牧场、动物也倍加爱护,从而在守护了高原山川、江湖的同时,也守住了心灵的纯净。
      我们进入青藏门户——日月山,忽然间感觉像进入了神灵世界。倒淌河,藏语称“柔莫雄”,因该河流经柔莫雄川原而得名。该河发源于阿妈索格山西戴科村属地那赛果,从东向西而流,流经柔莫雄川原、黑科、东卫、哈乙亥、黄科、甲乙等冬春草场,并经青海湖东岸措那龙湖流入青海湖,其四周有“匝恰来”(多有扁石的花色片石山之意)、“那日雪”(黑色富丽山之意)、“珠姆札格尔”(珠姆的帐篷之意)、“可可惹”(呻吟山,山形似一头大象呻吟时的形态而得名)等。夏玛尔班智达更登丹增嘉措所著的《元者寺规章》中对此山有这样一段描述:“元者寺附近有一座山包,远看酷似一头大象呻吟时的形态,故名‘昆昆日’,意为‘呻吟山’”。
       达角寺冈在倒淌河镇以北,“达角寺冈”(意为经幡山,因山顶立有经幡而得名)、“代龙日甘”(“宝物沟高山”之意),在倒淌河镇以西,此山山神为隆宝赛钦神子之一,是与隆宝赛钦山一脉相连的一座高山,千木日、吉宁隆各部落群众为保护此方地气,祈求财运福禄,每逢藏历五月初五,在前往祭祀赛钦敖包时,在此山一条沟内埋藏内装有五谷等物的宝罐,“代龙日甘”的名称由此而来。“措龙措登”在倒淌河镇驻地以东29公里的尼赛贡喀以南方向,“措龙措登”(藏语意为“七湖沟”,因阿妈索格山背后一条沼泽沟内分别有神女洗脸湖、翠湖、珊瑚湖、珍珠湖、青金石湖、红宝石湖和智慧湖等七个湖泊,这条沟由此得名“七湖沟”,其中较大的一湖在阿妈索格山上)。据传,由于此湖具有加持力,许多高僧大德当年在塔尔寺驻寺之时,被作为饮用之水,曾用骡马运输过此湖水,其余6个湖,均在阿妈索格山中……
       这些不计其数的神山圣湖,布满倒淌河流域,东到“尼达尼哈”(日月山山垭)和拉则尼哈(敖包山口),北至“夏日龙贡喀”(东沟山岭)和“谢龙贡喀”(沙沟上部的山岭),南望“浪龙尼哈”(高山柳沟山口),西北达“直哈多杰卓洛”(意为忿怒尊金刚石崖),因这座石崖独自矗立,石崖表面呈棕色,且壁面自然凸起忿怒尊形象,当地群众将其信奉为莲花生大师八种身相中的忿怒金刚身相。西面的隆宝赛钦神山,以及其境内的喜玛拉东,像一头大象横卧于倒淌河西北的青海湖东岸,为环绕青海湖巡礼朝拜路上的一处殊胜圣地,《格萨尔》史诗中又被称作“拉东诺布恪登”。“喜玛拉东”,意为“七沙坡”,形似国政七宝之一的七枚神珠宝。这七座沙坡,形似贡献福田资粮的供品,环湖地区的藏族群众视其为岭国奇特的宝库之一,这是《格萨尔》史诗流传最广泛的地方之一,“喜玛拉东”之地系格萨尔王及其30员大将的主要活动地带……
       中国最美的咸水湖——青海湖,就在倒淌河西边,其周围由隆宝赛钦、夏格日、阿妈索格等神山庇护,每年有许多信徒慕名前来顶礼膜拜,转山祭祀。青海湖被藏族群众奉为神湖,每年有许多信徒纷至沓来往湖中放生、抛吉祥宝瓶。青海湖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山峦之中,每值盛夏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不同的奇异光芒,湖面上出现壮观奇特的“龙吸水”现象。夏日天气晴朗时,从南山细看湖面,隐约可见一只巨大的手掌印,据当地群众说,那就是传说中莲花生大师留下的掌印。有贡宝东神洞、湖心山玛哈德哇、“才瓦日”(鸟岛)、“朗庆切瓦”(二郎剑)、先巴石头城(传说格萨尔王把霍尔王大臣先巴美如子带到岭国监禁于此城中,因此叫先巴石头城)……
       有关青海湖的传说中,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旦巴父子的传说尤为荡气回肠。相传噶尔旦巴父子跋山涉水,到了野摩塘地方,渴得无法忍受时,儿子看见一只鹿用角顶开一块石板前蹄跪着喝水,鹿喝完水又把那块石板盖好。儿子把鹿喝水的情况讲给了父亲,噶尔旦巴再三嘱咐儿子打完水后一定要盖好石板,孰料儿子很健忘,打完水后忘了盖石板。原来这是大海的天窗,只见浪声滔滔,顷刻间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时,只见空中喷发的水柱上有一个小喇嘛,撩起宽大的袈裟,不停地拍打着汹涌的浪花,附近还有一只灵鹫也在用翅膀拍打水头,一会儿工夫不再喷涌了,后来井口处耸立了一座山头。据传,那个小喇嘛是观世音菩萨化身,那只灵鹫是莲花生大师化身,他们从印度搬来一座叫玛哈德哇的山头,堵住了大海的天窗。
       这些在青海湖周边的神山圣水形成了一处山水体系,与慈悲的藏族融为一体和谐共存、平等相处,共同构建了一方圣洁的净土。从神山圣水的神话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藏族人的精神世界中,雪山是灵动的、鲜活的,它有具体的名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的七情六欲,它在神山体系中拥有具体的排名、地位、法力和殊荣。因此,藏族人心目中的雪山是立体而多样的,千奇百态,又能各显神通。甚至每个神山喜欢穿什么衣服,配什么坐骑,或腰挎什么背囊,或手持什么法器,或腾云驾雾,或穿山越岭,都在民间的传说中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庄严、神圣、傲然挺立的连绵雪山是藏族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庇护者、依靠者、引领者,因此,藏族人每遇神山必先煨桑、撒风马、祭拉则、献贡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以此来祈福平安、健康,在与神山的对话和祈福中安抚了心灵,增强了信心和力量,他们年复一年地坚守着宁静的雪山、牧场和江河,因而也坚守了内心的信仰与习俗。
 
黄河:流动的空间叙述
 
       清澈的黄河水轻柔地抚摸过圆润的鹅卵石、温和的河床后激情飞扬地顺流而下,承载着雪山、草地、森林中太多的故事,经历过无数次的九曲十八弯后,变得愈加坦荡。在贵德境内,黄河呈现出妩媚、宽容和平静的一面,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是因为它更加醇厚的人文关怀,是因为它两岸生生不息的麦田农庄和花开花落。
       傍河而坐,聆听黄河,那阵阵涛声在夜色里娓娓叙说,像是雪山草原的隐秘语言,用另一种方式在传达。或许黄河如此的形态和声音,就是上天留给大地最绝妙的礼物和音乐了。在黄河的恩泽下,大地生长出如此繁多的物产,并滋润着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
       因为有了黄河,也就有了与黄河相伴相随的一切。
       黄河,有着仁慈而质朴的光泽和宽厚温顺的质地,柔软地绕过高山峡谷,那平静而宽阔的河床是抚慰生命的温床。它用一种荡人魂魄的旋律,诠释着一条河流的高贵、平和、深沉和尊严。
       我始终仰望着这条孕育梦想的大河,年复一年地走近这条精神之河,每一次靠近都令人怦然心动。面对这条无与伦比的河流,它流动在肌肤上的感觉那么平静,甚至像是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黄河,从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曲出发,沿途经过有“地球的眼泪”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跨过“亚洲第二大草原”“中国最美的湿地”“万里黄河第一弯”的玛曲草原,然后折向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玛沁县,在拉加峡谷白多尔根河至班多出口以南3公里处流经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流长411.3公里,这段黄河是青海境内最具魅力的河段,它荟萃了黄河源头最丰富的文化,养育了多种生物,造就了多种地貌。这里被誉为“黄河上游黄金水电走廊”“黄河上游旅游探险最佳走廊”“黄河上游生态旅游观光带”。其中有拉加峡、中铁峡、加吾峡、尕连峡、班多峡、野狐峡、尕玛羊曲大峡谷、龙羊峡、拉西瓦峡、松巴峡;有河北林场、江群林场、中铁林场、居布林场、松巴林场;有河源郡遗址、宗日文化遗址、浇河郡遗址等;有拉加寺、石藏寺、嘉察寺沿黄河分布,沿河流域牧区和小块农区相伴而生,像珍珠一样散落在黄河沿岸。
       秋风乍起,落叶旋舞。苍穹之下,大地从盛夏走到收获的季节。我又一次走近黄河,走近了自黄河流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最惊心动魄的一段,这一段位于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处,北岸为同德县河北乡、秀麻乡、唐谷镇、巴沟乡,靠近南岸的是兴海县中铁乡、曲什安镇、唐乃亥乡、河卡镇。从兴海县中铁乡向黄河纵深地带望去,两岸沟壑纵横、峰峦对峙、惊涛骇浪,地势异常险峻陡峭,群山环抱的峡谷区村落、牧帐遍布,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走进中铁河谷地带,这里的地理结构沿着山脉的走向,中间高、四周像扇形向黄河或低谷地带平缓延伸,总的地形构架为山高沟深,有的深沟骑马得走一两个小时。因一座神秘古城的引诱,我们沿着波涛汹涌的黄河,从一条很深的河谷爬到一座独立天边的平坦的山顶,这是一个天堑险要,其西南面石崖陡峭,怪石嶙峋,势若门户,东北面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是浑然天成的屏障,可以看出冷兵器时代人们的军事谋略。东面是谷底麦田农庄,东北面对岸是河北乡的天然牧场,南面隔沟相望中铁原始森林,台地上古城堡的遗址清晰可辨,部分城墙还保留得很完整,城墙内外现已成为牧民丰饶的天然草场。两家牧民定居点靠城墙而建,遥望四周视野开阔,犹如置身于一座孤岛。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设置河源郡,治赤水城(今兴海县境内),推行郡县制。在兴海县一带,卫尉卿刘权镇河源郡,刘权开荒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遂以伏俟城为治,置西海郡,以赤水(今兴海县)为治所,置河源郡。迁徙内地轻罪犯人到西海、河源郡居住垦荒。又派卫尉卿刘权在河源积石镇境内(今曲什安河下游黄河沿岸至中铁林场一带黄河河谷地区)垦荒屯田,其垦荒的田埂在今中铁林场一带清晰可辨,较平缓的山坡、滩地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大片形如缓坡梯田的古代农耕遗迹,也有工程浩大的水渠遗迹。种植的韭菜、麻子等农作物至今仍存,可想而知当时的农忙景象。
       这条承载着太多传奇故事的文明之河,带着它的沉静、坚韧连同它绝妙的涛声穿山越岭、朴实无华地流淌着,只要依傍这条大河,总会催生一处处瓜果飘香的村落,所有的现实和梦境都呈现在河岸上,这就是黄河营造的美丽人间。
       我们站在兴海县那塘滩东部崖缘,远望巴沟乡卡力岗、才乃亥村和兴海县曲什安镇大米滩层层梯田和茂密的杨树林所笼罩的村落,极富视觉冲击的远山近村,在黄河的滋养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田园美景,河光山色、麦田农庄尽收眼底,令人震撼。这里是宗日彩陶文化的故乡,早在6000年前,宗日先民就在这块靠近黄河文明的丰润之地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宗日文明。“宗日”,藏语指人群聚集的地方。这里因出土“国之瑰宝”舞蹈彩陶盆和双人抬物彩陶盆而知名。考古专家认为宗日遗址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存在于一定时期,有自己独特的器物群,是黄河流域从未发现过的新石器考古文化形态,所以将其定名为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早期先民,如藏族、羌族的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反映了同德县在内的高原腹地,是古老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宗日出土的彩陶之精美、丰富堪称奇迹,其色彩搭配合理、图案组合相宜、线条粗细得体、画面分割合理、画工技艺娴熟。这些彩陶纹饰中有鸟纹、变形鸟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也许是原始图腾崇拜的表现,也可能是古老文字的起源。宗日不仅以彩陶闻名于世,而且亦出土了大量磨制的石斧、石刀、骨锥、骨铲、骨勺等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骨饰、石器装饰品的出土,说明宗日先民具有善于装饰自身的爱美意识。陶埙等早期乐器的出现,反映了先民丰富的精神生活,陶埙至今仍能吹奏出悠扬婉转的乐曲。玉刀、玉璧等祭礼用品的发现,反映了朴素的原始宗教心理。铜环和铜饰成为开始进入金石时代的重要标志。如果你来到宗日,你会在遗址附近的冲沟中找到被洪水冲出的动物尸骨,还会有幸捡到美丽的彩陶碎片。抚摸这些彩陶片,一个个远古先民们劳动的场面就徐徐浮现在眼前,这些在深厚的土壤中尘封千年的残陶断瓦,引领我们走进古宗日人史前生活的场景。
       而今,当我们徜徉于古宗日人的文明故土上,一声清脆的布谷鸟鸣,一条绕村而过的河流,带领我们进入错落有致的田畦和枝繁叶茂的杨树环绕的村落,那就是卡力岗村。据说,这个村子近处的才乃亥村等的村民,是民国初期从青海东部化隆县的藏族农民迁移而来,村名也原样保留下来,服饰、语言、习俗等民俗保存得较为完整,譬如射箭、民歌、拉伊、婚俗、礼仪等。每年初春期间,三五成群的妇女们在田间地头锄草时,若有外村人或外地人从她们附近走过,妇女们随即扔下手头的农活,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地追逐来人,七手八脚地揪住来人高高扬起,直到来人乖乖就范,掏出一些零花钱才罢休,妇女们则用它来买些糖果之类的食物,田野里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笑声,这种习俗多有些戏谑调情的成分。
       在这些面朝黄河、与河为伴的朴素的村落里,村民们在安静的田地里劳作,老人和孩子们的身影与柳树上喜鹊的影子叠印摇曳,从黄河中引流的河水绕村潺潺而过,村民们用质朴的方式倾听黄河的浪涛声,黄河以母性的温柔抚慰着老农满是沧桑的心灵。
        河在藏文化的语境里有多视域的神话叙述,比如民俗作家索南多杰对有关藏族神话里的黄河有另一种解读,黄河,藏语称“玛曲”,意为孔雀河。有人误认为“玛曲”的“玛”即“黄”的译音,其实不然。在河源地区,细流密布,无数大小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远远看去犹如孔雀开屏,所以藏族人赋予这条河一个美丽的名字——孔雀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繁衍成长的摇篮。她用丰美甘醇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河源头地区,流传着一则关于玛曲的动人传说:
       古时候,青海湖西南的牙拉达泽山坡上(过去民间认为黄河发源于这座山)有一座金顶铜铸的殿宇,这是大头人更登的庄园,四周有穿戴着铁甲铜盔的卫士守卫着。牙拉达泽滩等大片草山,都是更登的牧场,马牛羊多得像河里捞不完的石头。所有的人都是更登的塔哇(子民),给他种青稞、放牛羊、磨糌粑、织帐房。所有干家务的塔哇,没有特许,一个人也不能擅自外出。
       塔哇里有一个16岁的姑娘叫玛夏,她虽然给更登家干家务活,但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头人面前也没有说话的权利。她听到每天都有饿死的牧民,既悲愤,又伤心,便壮着胆子去见头人:“更登老爷,饿死的人太多啦。你仓库里的糌粑能吃一百年,你舍上几十口袋青稞,就能救活好多快要饿死的百姓!”
      “嘿,瞎老鼠碰上大狮子,也要说大话;尕麻雀见了山鹰,还唱拉伊(藏意,情歌)哩。你敢在我面前说我的不是,简直是造反!”
       玛夏看到头人永远不会有慈悲心肠,便在后半夜乘卫士们打盹的机会,悄悄地从庄园的水洞眼里爬出去,求告山神的女儿俄尕卓玛解救众乡亲。
       俄尕卓玛住在宗莫牙浪大山上(巴颜喀拉山口的一段),到她那里的道路坎坷崎岖,山前的英格藏里大滩,一望无际。滩里的石块和沙堆磨破了玛夏的皮靴露出了脚趾。后来,脚趾头也被磨破了,流出的鲜血把草原染红了。走着走着,被一块石头给绊倒了,她再也站不起来了。她只得向前爬行,爬到一处峡谷后,跌倒在雪坑里,失去了知觉……突然,一声巨响惊醒了玛夏。她睁开眼睛一看,只见自己躺在一个美丽的仙女怀中。仙女轻轻地抚摸着玛夏的伤口,手到之处伤口立即愈合了。仙女又用口中的仙气轻轻地吹拂着玛夏。阵阵香气,使玛夏恢复了全身的气力。她一面抚摸仙女的手,一面感激地哭起来。
      “玛夏,伤口全都好了,还哭个啥?”
       玛夏这才发现自己穿了一身五彩缤纷的孔雀羽衣,闪闪发光。身边还摆着糌粑、酥油、奶茶和手抓羊肉。她连忙从仙女怀中爬起来跪在地上,吻着仙女的靴尖说:“高贵慈祥的仙女,你救了我的性命,又给我这样丰盛的美味佳肴,我一辈子也难以报答你的恩情。可我那受苦受难的乡亲们还在忍饥挨饿啊。仅仅我一个人吃饱穿暖,又有什么用呢?”说着又哭了起来。
      “你要为你的亲人们祈求什么呢?”
      “我要见山神的女儿俄尕卓玛,求她拯救更登领地上快要饿死的百姓们。只要百姓们得救,我就是吃草根,也心甘情愿。”
      “我就是俄尕卓玛。姑娘你善良的愿望定会实现。跟我走!”
       玛夏跟着仙女来到宗莫牙浪大山,在陡峭的石壁上突然打开一扇彩云缭绕的大门,门内金光四射。她跟着山神的女儿走进去一看,那里像一座天堂,遍地开满奇花异草,各种颜色的飞禽翱翔在天空。牛羊如云朵一样,在天边走动。绿草滩上的黑牛毛帐房顶上,炊烟在冉冉上升。
      “玛夏,你就在这里安家吧!”
      “不,我想念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我不能离开他们。”玛夏又哭了起来。俄尕卓玛吻着玛夏的脸庞说:“好姑娘,你有比金子还珍贵的好心肠,我送给你一把最好的宝扇。”说着,就从怀里取出一把孔雀羽翎一样美丽的扇子,塞到玛夏手中说:“有了它,你的亲人和牧民们就会吃上酥油和糌粑,可你永远只能做一只孔雀了。”
      “我发誓,我十万个愿意!”
       俄尕卓玛轻轻吹了一口仙气,玛夏就变成了一只孔雀。仙女接着说:“你身单才薄,我再派32对孔雀去给你做伴儿。去吧,到你的家乡拯救你的众乡亲去吧!”便甩起长长的袖筒,嘴里吹着“吱吱”的口哨,64只孔雀飞落到地上。俄尕卓玛又用鸟语吩咐这些孔雀,它们个个翘尾开屏,点头表示“遵命”。
       65只孔雀飞到牙拉达泽大山高空时牧人们听到云层中响起了梵乐般美妙的声音,不免抬头仰望。只见65只孔雀,一面拍着翅膀扇起阵阵大风,一面高呼:“金青稞,银青稞,从仓库里飞出来!”成千上万个盛有青稞的毛口袋,便从更登头人的库房中破门而出,飘到高空,纷纷落到四面八方的牧人帐房门口。众牧民又煨桑又叩头,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同时,他们看到在高空中飞翔的那只最美丽的孔雀,有时变成塔哇玛夏,有时又变成孔雀,便一起高呼:“玛夏成仙了,玛夏成仙了,我们的好姑娘啊……”他们双膝跪地,双手举过额头,祝愿:“慈祥的仙女,愿你长生!”
       头人更登见他库房里的青稞、曲拉、酥油、皮毛、绸缎等财物不翼而飞,愤怒至极,拔出腰刀杀了守仓库的管家和许多卫兵。据说,现在牙拉达泽满山坡的那些青灰色石头,便是卫兵们的脑袋变成的。接着又在山上煨起了诅咒人快快死亡的“红桑”。只见红桑吐出的火苗腾空而起,烧着了孔雀们的羽毛,孔雀们便竭力扇动翅膀和尾巴。一时地动山摇,更登头人的金殿倒塌了;江扎湖、勾吾河的水也冲向天空,然后倾泻而下,淹没了更登头人的庄园。更登头人狗急跳墙,在护身巫师妖术的帮衬下,变成一只巨大凶恶的秃鹫,伸出铁钩似的长嘴,去啄众孔雀。众孔雀敌不过它,一个个从高空跌落到地上,变成清澈透明的小海子。现在曲麻莱地区星罗棋布的小湖,就是孔雀姑娘们的化身。
       众牧民不能腾空助孔雀姑娘们一臂之力,只好挽弓放箭,射杀这只凶恶的秃鹫。秃鹫的眼睛被利箭射中后,从高空中栽了下来。牧民们上前一阵刀砍、棒打,秃鹫成了一堆肉泥。而精疲力竭的玛夏姑娘,满身创伤,这时也从高空跌落到大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在众牧民为玛夏姑娘举行隆重的葬礼时,天空忽然雷电交加,被众人举着的玛夏的遗体却慢慢化为一股清水,从众人手中流出,一直向东方奔流而去。流淌中她又汇合了沿途的十几支溪流,成为世世代代纪念她的孔雀河。这是黄河源头最美丽的一条河,孔雀河底的石头是红色的,据说是由秃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这条河又叫红水河。当你站在牙拉达泽山顶观赏河源奇景时,孔雀河像一只正要展翅开屏的孔雀。那星星点点的湖泊和海子,就是孔雀尾巴上那些美丽的圆形花纹。
       关于共和县境内的黄河大峡谷,民间流传着一段前所未闻的神话传说:很早以前,青海湖泛滥成灾,在这里形成一片汪洋大海,牧人们无处放牧,牛羊等牲畜因为吃不上草而瘦得皮包骨头。慈悲的莲花生大师见到此地的饥馑后,于心不忍,遂用牛皮绳拴住一面磨盘石,以“海上漂”的功夫拉着磨盘石一路狂奔,直到今贵德县拉西瓦镇的昨那村,因为牛皮绳断开后才停了下来,大海沿着莲花生大师拉开的豁口外泄东流,成为如今的黄河大峡谷。而共和境内的尕玛羊曲,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将黄河九曲之地归为公主“汤沐邑”。尕玛羊曲渡口地处九曲黄河第二湾,即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贵南县的交界处,西岸为兴海县地界,东岸为贵南县地界。尕玛羊曲渡口是自古贯通兴海县与贵南县,乃至海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各地的黄河渡口。吐蕃在“积石军西一百四十里”(《元和志》)即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兴海两县交界(以河为界)处尕玛羊曲一带的黄河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名为“洪济桥”,此桥在唐蕃古道上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均十分重要,后在战争中被毁。千百年间,行人乘牛、羊皮筏过河。至民国时期,为青海省都兰县茶卡盐湖通往四川盐道的咽喉,过往商旅及货物亦用羊皮筏子转运。
       20世纪60年代初,同德巴仓农场在尕玛羊曲渡口,以船摆渡人、畜,每次还能渡载重卡车一辆,十分钟即可渡过。此渡口地势险峻,汽车司机车技欠佳者,轻易不敢过,路线经塔秀、羊曲至河卡与青藏公路衔接。后巴仓农场场部迁移,此渡口随即废弃。1982年,建造了尕玛羊曲黄河桥,桥长131米,宽7米,人行道1.5米。其结构为跨径70米的箱肋单波双曲拱桥,即主孔为70米的箱形拱,副孔为30米的双曲拱。此桥在兴海支线上,把交通干线青藏、青康、宁果公路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南北及青南地区交通的咽喉,结束了很多年以来黄河九曲之内靠皮筏、木船渡河的落后局面。而共和县境内的黄河第一峡——华党峡(藏音译,意为狐跳峡),从阿尼瓦彦东南面蜿蜒曲折、奔流不息,河面宽度最窄处仅10余米,似鬼斧神工,辟出数十米宽的峡谷,峡谷两岸几近九十度,让人叹为观止。山险峡深,秋冬季节,河水湛蓝,十分清澈。春夏时节,黄河涨水时,狐跳峡旋涡叠加形成复合涡旋,水势磅礴,水声震耳欲聋。《共和县志》中译为野狐峡,当地流传着狐狸跳峡谷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箭无虚发的猎人将狐狸追至此处,打算生擒活捉,却见狐狸纵身一跃,像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转瞬间跳过河去,躲过一劫,故得此名。
作者简介

道帏多吉

       藏族,本名次仁多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等多家报刊。出版有诗集《献诗青藏》  《寻梦青藏》《圣地:诞生》《天上的青藏》,散文集《山神的牧场》《笔尖上的青藏》《诗意藏地秘境》《激情青海湖》《安多之魂海南藏地》《镶嵌在黄河臂弯里的巴域》等十六部。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精选》  《中国诗歌年度诗选》等三十多部选集。执导纪录片《阿尼玛卿》《云端上的牧场》、电影《格曲》《韶华》、纪录片《黄河》《青海湖》等。曾荣获多项国内外电影奖及文学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