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语电视剧《昨天的故事》受农牧民喜爱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2-20 15:02:21 点击数:

主演“尼玛爷爷”
2009年农历新年之际,青海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的藏语电视剧《昨天的故事》,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烈欢迎。电视剧《昨天的故事》是青海藏语电视自主拍摄的继《莫哇帕洛》后的第二部贺岁藏语电视连续剧,共八集,该剧的片头主题曲由青年歌手仁增卓玛演唱,她百灵鸟般纯净的歌声和着清脆稚嫩的童声把观众带到了被遗忘的昨天的故事里,并且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海南,海北、黄南和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反响很大,在新年里成为孩子们争相效仿演唱的热门母语歌曲。电视剧《昨天的故事》的制片人是青海藏语电视著名主持人先巴扎西,在电视剧《莫哇帕洛》中担任副导演的多智合为该剧的编剧兼导演,主摄像为在电视剧《莫哇帕洛》中任副摄像的多杰才让,录音师是同样也参与过电视剧《莫哇帕洛》录音工作的才保。

导演多智合和主摄像多才在工作
记者通过青海藏语电视的程强老师了解到电视剧《昨天的故事》大概剧情为:一座古老的村落。这里居住的藏族人祖祖辈辈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谁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尼玛爷爷是村里唯一能读书识字的人,他会讲很多很多民间故事。村里的几代人都是听着尼玛爷爷的故事长大的,村里人慢慢地养成了不吃晚饭可以,不听尼玛爷爷的故事就睡不着觉的生活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邻里间少有争吵少有纠纷,人们都习惯了村里的这种简单、宁静、简朴却很充实的生活。
  一天,一个打山外来的物件打破了村里人宁静的生活。放羊的小伙子带来一个会说话的木匣子——收音机,这是他在黄河那边新结识的朋友借给他的。这个“木匣子”竟然可以说人人也能听懂的藏语,还会唱许多美妙动听的歌曲。村里的人都被这个里的声音吸引住了。人们都聚集在这个木匣子旁边听着外面发生的新鲜事,享受着美妙的歌声。这一夜,谁也没有去尼玛爷爷家听故事。尼玛爷爷孤独地守着空旷的家,第一次度过了没有故事,没有听众的漫长难熬的草原之夜。
  “会说话的木匣子”打破了山村千百年来的宁静和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尼玛爷爷作为故事家的威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更令尼玛爷爷和村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冲击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村里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录音机、电影放映队、录像厅等现代文化设备。这些文化设备及其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尼玛爷爷的打击是致命的。尼玛爷爷的家不再是村里的文化传播中心,他讲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尼玛爷爷讲故事”这件事本身也成了昨天的故事。
  尼玛爷爷的孙子索南才让是在爷爷的故事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为听了爷爷的故事,他很想出家为僧。可听到收音机里传播的山外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又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候村里办起了第一所村办学校,索南才让开始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最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但是在多种文化的“撕裂”中索南才让很快淡忘了爷爷的故事。毕业后他留在城市生活,慢慢地远离了草原远离了爷爷的故事,远离了故事。
  在城里生活的索南才让从事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全面抢救和挖掘工作。索南才让又重新认识了爷爷讲述的“故事”的内在价值。索南才让带着抢救“故事”的想法回到故乡时,尼玛爷爷已是奄奄一息,索南才让面对爷爷,懊悔不已,跑到他从小熟悉的黄河吊桥上,望着奔流不息的黄河……
    电视剧《昨天的故事》第一次成功地把牧区普通百姓的生活如实地搬上了电视屏幕,而且99℅以上的演员都是普通牧民,他们的表演是朴实无华的,语言、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都是本色出演,是专业演员无法比拟的,将原汁原味的牧区生活展示在电视观众面前。该剧没有幽默搞笑,没有漂亮华贵的服饰,没有迂回复杂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真实故事背后发人深省的现实思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快速发展对牧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另一方面突出了传统文化逐渐丢失的现实问题。藏民族本身就是个爱讲故事的民族,像格萨尔说唱、弹唱、藏戏等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无一不是将英雄、正义、孝顺、慈悲等优良的精神食量几乎用说教的方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达到老百姓的耳朵里,潜移默化的教育着一代又一代,而今,人们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外,大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这个“讲故事”的职业。2005年万玛才旦执导的第一部西藏影人独立编导的民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2006年由西德尼玛执导的藏语电视短片《珊瑚项链》、2008年由甘孜藏族自治州格萨尔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拍摄的电视片藏戏版《智美更登》和电视剧《昨天的故事》,这类作品除了是影视艺术作品外,更重要的是作品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更加的值得观众在观看了电视片本身后对传统文化、社会道义,历史担当等等方面的反省。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在摄影、演技、服饰、语言、唱腔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也就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一,语言的继承和传播,目前我们更多的在关注母语的学习和掌握,而藏语电视片是最好的语言教材,老百姓口头上的谚语,简洁且蕴含深沉哲学道理和生活经验的,谚语是藏语言的一大特色,掌握谚语越多,运用越自如的人被大家看做是有学问的人,是能言善辩的说客;第二,民间艺术和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如电视片藏戏版《智美更登》,不仅展现了源于雪域高原,流传于藏区各个角落,历史悠久,在世界戏曲艺术中堪称罕见的藏戏,而且讲述了藏族古老的佛教经典故事——家喻户晓的“智美更登”,把藏传佛教的精华通过智美更登的各种善举讲给“听故事”的人,把宗教融在藏民族生活各个细节的常态展现的生动真实;第三,运用现代媒体把老故事搬上荧幕,更大范围的“讲故事”,对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提倡和谐社会,强调八荣八耻的时代强音下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打造娱乐节目,主推时尚流行话题,引进韩剧日剧和高成本强制做的美国大片时,青海藏语电视继承了藏民族讲故事育后人的优良传统,用强大的电视传播手段把“尼玛爷爷”和那个村庄的故事讲给了更多的电视观众。摄制组在牧区拍摄时,遇到了天气变化的阻碍,设备方面的不到位,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利等等困难,但是他们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高质量的完成并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职业行为是值得观众为他们喝彩的。
  在采访程强老师的过程中他表示:“故事的讲述常被认为是所有人类话语的特征,现代叙事观念认为“故事”可以用来表达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的戏剧性事件。因此,文化中的故事讲述(口头的非现代媒体为载体的方式)就被看作文明的末流。盲者荷马的口述整理成书面形式才有了所谓“文化”的地位。而诸如在《格萨尔王传》中“故事”的 narrative(叙事)一词已经具有了一种行话的意味——“sgrung”,它包含一个具有稳定连续结构的情节,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为标识。其中的虚构是真实的,不是潜在的经验真实,而是真正的、实际的真实。“故事歌手”的演绎于《昨天的故事》剧情的历史与现实二者分别的对接中以线性时间和循环时间展开。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一再被人们复制为寓言的一袭黑色外衣——场景的精典回放:围绕在夜晚的篝火旁讲给一些相对固定的听众们。它哺育我们的乳汁则是文化经验和对日常生活方式的理解深入我们的精髓。“故事”的内在开启我们心智上的一扇门。与故事一起“在场”的明证是成长中的稚嫩的心灵:期待和联想的纯净。电视剧《昨天的故事》“故事”话语展开的语境即回望人类智慧多样性的生态领域。这是“故事”蕴含的意义追问,同时也是缅怀“故事”的情怀所在。谈论《昨天的故事》剧情往往不得不是后现代的视角。作为新年贺岁的创作,自然也成为当下的话题。在全球文化宿命面前,在中国电视剧进入市场化运作至今保持13000集以上的电视剧年产量的时候,藏语电视创作以自己的主题和表述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帷幕。可喜可贺!”
    电视剧中常常能听到我们熟悉的谚语、古老的故事、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不禁也会让观众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曾经也是那样在爷爷或者奶奶的怀里听着“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这样的故事入睡,曾经也是拿着小板凳去村里第一个有电视的人家和大伙一起看电视,曾经也是整天围着家里的彩色遥控电视机感觉匪夷所思,而如今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感触最深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丢失是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融的大潮流下,民族文化是很渺小的,在冲击下容易迷失。但是现在社会各界以及很多各行各业的不同人士都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的保护那些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这就是一种进步。说到这里想起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谈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时这样说:“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不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经过几千年检验的传统文化,留下的是精化部分,传承的责任非常重大,有些虽然已经捡不起来了,但是现在意识到这点再捡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各有利弊,现代青年应该改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这样对于促成整个和谐社会也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很多青年价值观混乱,旧价值观支离破碎,新的价值观还未充分建立。这种价值观的重建比现代化还重要,要不也不会发生“奶粉事件”这种道德大范围沦丧的现象。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