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电影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时间:2009-12-30 17:03:01
点击数:
电影片名:《鹰笛天缘》
导演:江涛
主演:李依玲 吴其江
片长:88分钟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发生在圣洁西藏的心灵救赎的故事。电影放映队中的青年付勇性格内向,暗恋着同事胡丽芝,而胡丽芝却心仪着他的好兄弟石磊。在一次意外中,本可以得救的石磊与胡丽芝,却因付勇一时的胆怯和妒忌使二人命丧雪域。一直心存愧疚的付勇20多年后又回到这里,以求得到心灵的救赎。他带着石磊的遗物——鹰笛,开始寻找这个爱情信物的另一支。当他不期而遇石磊的女儿央金,并被误认为是父亲的时候,内心再一次开始挣扎。历史在重演,又是一个大雪封山的夜晚,得不到“父亲”祝福的央金和恋人,被困雪山,付勇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不顾生命危险进山,寻找到了央金他们,并给予了孩子们父亲般的祝福。他的心灵也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江涛,《鹰笛天缘》导演。
胡谱忠:你能先介绍一下创作这部电影的缘起和过程吗?
江涛:这是一次命题作文。2005年,有一个投资商找到我,说要拍一个藏族题材的电影,由一群援藏老干部投资,他们希望拍一部关于援藏干部的故事。我一直对藏族非常有感情,所以赶紧写了一个剧本,从准备到开机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胡谱忠:你以前去过拍摄地吗?
江涛:去过,我给韩红拍MV《天路》时,就是在那里拍的。由于我对宗教一直感兴趣,我想表达宗教对人物选择及其命运的影响,于是以这几个元素,在一星期内写出了大纲。我带着这几百字的大纲到拍摄地,一边选景一边写剧本,根据某个景色再写剧本里的戏。选景结束后,还剩两周就要开机了,于是用一个星期选定了演员。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导演,有一个拍电影的机会很不容易,所以很努力去抓住这个机会。
胡谱忠:2005年的电影为什么现在才问世?
江涛:中间的过程挺曲折的。2005年拍完主体以后,到年底又补了一点雪戏。不料投资方临时退出,后期制作所需的七八十万元,还有一些劳务费,他们都不愿意付了,但版权还在他们那里。2008年,投资方找到我说胶片都要发霉了,才找了另外一家公司接手完成后期制作,全片到2009年初才全部完工。
胡谱忠:但是电影在国外的电影节获奖了?
江涛:获得了第四届摩纳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他们觉得这部片子手法简单,用很朴实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胡谱忠:你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者在编剧之前就有的前提认知,是他们之间的信仰不同。我觉得是否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一个道德救赎的问题?
江涛:其实是个信仰问题。有信仰就有良知。即便当你独处的时候,也有监督力量。良知来源于信仰。如果良知能左右你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你就是有信仰的,不一定非得要信一个神。
胡谱忠:影片中有汉藏人群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有些观众会不会把人物的行为和他们的宗教背景联系起来?
江涛:目前我相信宗教背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影响。但在电影中这个观念其实表现得并不绝对。
胡谱忠:电影一开始有一段字幕,讲述3个年轻人入藏的背景,这个背景有事实依据还是虚构的?
江涛:是有依据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国家号召下,有几次内地青年援藏潮,最多的一次有4000多名内地大学毕业生入藏。那时候西藏的条件很艰苦。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一些人刚才还说话,扭头就被雪崩给埋了。
胡谱忠:有趣的是,饰演卓玛的演员是汉族,在电影中却说藏语。
江涛:她学了点藏语,电影中简单的台词是她自己说的,太复杂的、说不利索的就配音了。当时想找藏族演员,但没找到合适的。
胡谱忠:这是否说明藏语电影的语言屏障是可以跨越的?
江涛:只要用心,那是肯定的。在藏族聚居区,电影中的人物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让观众觉得不自然。但是藏语太难学了,我们短时间内即使学出来也很难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数藏族人对汉族人说话的时候,并不是用标准普通话,而是所谓“藏普”,藏语难学,“藏普”也难学。我要求演员两种语言都学,实在学不像才配音。
胡谱忠:不管怎么说,这也许是第一部在银幕上出现汉族演员讲藏语的电影了。
江涛:好在我们公司的顾问二毛会讲藏语,电影中的藏语都是他翻译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鹰笛·天缘》,电影《鹰笛天缘》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跟他写的诗同名。
胡谱忠: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是卓玛找到他想象中的父亲时说了一段话,让人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尊严。电影的叙事中又因为有汉藏通婚,很自然呈现了汉藏之间一种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像复调音乐,它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影片的结尾男主人公将错就错,没有向卓玛解释真正的原委。
江涛:我觉得这恰恰是汉族人逻辑的一点点变通。如果他跟藏族人一样,这事儿就无法解决了,那将是一个永远的悲剧。结尾的戏大都是内心戏,角色陷入两难,说了必陷他人于痛苦,不说又良心不得安宁。所有的情感都要隐藏起来,其实挺难的。
胡谱忠:现在有一种“藏族题材应该由藏族人自己拍”的论调,你怎么看?
江涛: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站在一个想保护纯粹的藏族文化的立场上,觉得如果是藏族以外的人拍的话,呈现出来的藏文化可能不那么纯粹了。这种想法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因为藏族以外的创作者毕竟少有沉浸在那个民族文化系统里的经验,理解上可能会有偏差。如果呈现在影片里,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后人对现在藏文化的理解,导致藏文化的不纯粹。
[FS:PAGE] 主演:李依玲 吴其江
片长:88分钟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发生在圣洁西藏的心灵救赎的故事。电影放映队中的青年付勇性格内向,暗恋着同事胡丽芝,而胡丽芝却心仪着他的好兄弟石磊。在一次意外中,本可以得救的石磊与胡丽芝,却因付勇一时的胆怯和妒忌使二人命丧雪域。一直心存愧疚的付勇20多年后又回到这里,以求得到心灵的救赎。他带着石磊的遗物——鹰笛,开始寻找这个爱情信物的另一支。当他不期而遇石磊的女儿央金,并被误认为是父亲的时候,内心再一次开始挣扎。历史在重演,又是一个大雪封山的夜晚,得不到“父亲”祝福的央金和恋人,被困雪山,付勇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不顾生命危险进山,寻找到了央金他们,并给予了孩子们父亲般的祝福。他的心灵也得到了真正的救赎。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江涛,《鹰笛天缘》导演。
胡谱忠:你能先介绍一下创作这部电影的缘起和过程吗?
江涛:这是一次命题作文。2005年,有一个投资商找到我,说要拍一个藏族题材的电影,由一群援藏老干部投资,他们希望拍一部关于援藏干部的故事。我一直对藏族非常有感情,所以赶紧写了一个剧本,从准备到开机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胡谱忠:你以前去过拍摄地吗?
江涛:去过,我给韩红拍MV《天路》时,就是在那里拍的。由于我对宗教一直感兴趣,我想表达宗教对人物选择及其命运的影响,于是以这几个元素,在一星期内写出了大纲。我带着这几百字的大纲到拍摄地,一边选景一边写剧本,根据某个景色再写剧本里的戏。选景结束后,还剩两周就要开机了,于是用一个星期选定了演员。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导演,有一个拍电影的机会很不容易,所以很努力去抓住这个机会。
胡谱忠:2005年的电影为什么现在才问世?
江涛:中间的过程挺曲折的。2005年拍完主体以后,到年底又补了一点雪戏。不料投资方临时退出,后期制作所需的七八十万元,还有一些劳务费,他们都不愿意付了,但版权还在他们那里。2008年,投资方找到我说胶片都要发霉了,才找了另外一家公司接手完成后期制作,全片到2009年初才全部完工。
胡谱忠:但是电影在国外的电影节获奖了?
江涛:获得了第四届摩纳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他们觉得这部片子手法简单,用很朴实的叙事手法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胡谱忠:你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者在编剧之前就有的前提认知,是他们之间的信仰不同。我觉得是否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一个道德救赎的问题?
江涛:其实是个信仰问题。有信仰就有良知。即便当你独处的时候,也有监督力量。良知来源于信仰。如果良知能左右你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你就是有信仰的,不一定非得要信一个神。
胡谱忠:影片中有汉藏人群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有些观众会不会把人物的行为和他们的宗教背景联系起来?
江涛:目前我相信宗教背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影响。但在电影中这个观念其实表现得并不绝对。
胡谱忠:电影一开始有一段字幕,讲述3个年轻人入藏的背景,这个背景有事实依据还是虚构的?
江涛:是有依据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国家号召下,有几次内地青年援藏潮,最多的一次有4000多名内地大学毕业生入藏。那时候西藏的条件很艰苦。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一些人刚才还说话,扭头就被雪崩给埋了。
胡谱忠:有趣的是,饰演卓玛的演员是汉族,在电影中却说藏语。
江涛:她学了点藏语,电影中简单的台词是她自己说的,太复杂的、说不利索的就配音了。当时想找藏族演员,但没找到合适的。
胡谱忠:这是否说明藏语电影的语言屏障是可以跨越的?
江涛:只要用心,那是肯定的。在藏族聚居区,电影中的人物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让观众觉得不自然。但是藏语太难学了,我们短时间内即使学出来也很难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数藏族人对汉族人说话的时候,并不是用标准普通话,而是所谓“藏普”,藏语难学,“藏普”也难学。我要求演员两种语言都学,实在学不像才配音。
胡谱忠:不管怎么说,这也许是第一部在银幕上出现汉族演员讲藏语的电影了。
江涛:好在我们公司的顾问二毛会讲藏语,电影中的藏语都是他翻译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鹰笛·天缘》,电影《鹰笛天缘》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跟他写的诗同名。
胡谱忠: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是卓玛找到他想象中的父亲时说了一段话,让人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尊严。电影的叙事中又因为有汉藏通婚,很自然呈现了汉藏之间一种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像复调音乐,它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影片的结尾男主人公将错就错,没有向卓玛解释真正的原委。
江涛:我觉得这恰恰是汉族人逻辑的一点点变通。如果他跟藏族人一样,这事儿就无法解决了,那将是一个永远的悲剧。结尾的戏大都是内心戏,角色陷入两难,说了必陷他人于痛苦,不说又良心不得安宁。所有的情感都要隐藏起来,其实挺难的。
胡谱忠:现在有一种“藏族题材应该由藏族人自己拍”的论调,你怎么看?
江涛: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站在一个想保护纯粹的藏族文化的立场上,觉得如果是藏族以外的人拍的话,呈现出来的藏文化可能不那么纯粹了。这种想法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因为藏族以外的创作者毕竟少有沉浸在那个民族文化系统里的经验,理解上可能会有偏差。如果呈现在影片里,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后人对现在藏文化的理解,导致藏文化的不纯粹。
但是,不同的人拍的藏族题材电影也是需要的。姑且不论纯粹的藏族文化是否存在,我觉得即使拍摄,大家的立场也是不一样的。汉族人拍藏族题材的影片可能会更关注片中的汉族人,这种视点会给汉族观众带来共鸣。他们会觉得与导演有共通点,因而顺着导演的意图去重新了解藏族,这种交流也许比完全的隔阂要更温和、更容易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