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赛宗宗教文化旅游现状

作者:赤·旦正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6-03-15 17:30:00 点击数:

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赛宗寺为例
 

  摘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宗教普度众生和教化民众的责任,而且对地区旅游事业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从而使得当地发展趋于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在新形势下如何凭借民族地区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的大发展,是本人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赛宗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对赛宗寺宗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对策 

  宗教文化旅游产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宗教普度众生和教化民众的责任,然而兴海县赛宗寺在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产业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警示和注意的问题:宗教旅游单位管理混乱,盲目而毁坏式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宗教旅游景点商业氛围过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端正宗教旅游文化观念,大力宣传宗教文化的积极意义,着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宗教旅游业从业者,建立新型、科学、合理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 

  一、赛宗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赛宗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概述

赛宗寺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桑当乡境内,海拔4500米,是青海安多藏区民间传说中的三大佛教名山之一,意为猴子的山寨。赛宗寺,藏语称“扎嘎者宗托桑云丹达吉林”,意为“白岩猴赛闻思功德兴隆洲”,因赛宗山而盛名遐迩,历史上各地信徒常来此地朝山。据传清末时,果洛纳哇活佛来此,曾在赛宗山下建参康1座,上世纪20年代,纳哇去世,该参康遂成遗迹。

  1923年,同仁隆务寺的阿饶仓三世洛桑隆朵丹贝坚赞(公元1888年-公元1959年)为实现其前世第二世阿饶仓洛桑隆柔嘉措(公元1808年—公元1886年)的遗愿,亲自来赛宗山,创建赛宗寺,初建了阿饶仓昂欠和18户僧舍,从而使赛宗寺发展成为海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和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寺院主体建筑百柱大经堂与西藏甘丹寺大经堂媲美,内供阿饶仓大师、十六尊者等塑像和千佛铜像以及全套大藏经、《宗喀巴师徒全集》等许多经典,另有无数曼遮、象牙、托钵、净水盏、银灯、铜灯等贵重法器。该寺佛像、佛经、佛塔等极为丰富,该寺的主要宗教活动有大法会、辩经会、祭鄂博、转神山、跳欠姆等。

  赛宗寺山体洁白浑厚,远观宛如一头饮水的巨象,山上,沟壑纵横、古岩危危、洞窟遍布,苍松翠柏,葱笼秀丽。山下,小溪潺潺、泉水叮咚、芳草萋萋、碧绿如茵,各色野花竞相开放,景色幽美。相传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务寺活佛夏日仓一世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传教、静修。至今留有“吉祥坡”、“如意奶牛蹄印”、“莲花生大师圣水洞”、“观音像”、“十八罗汉”、“八大药师”等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被称之为“赛宗十八景”。到赛宗寺转山,本应从山门开始顺时针方向依次转山,现如今因交通问题,大多数信徒选择先到寺院,从寺正方的八大灵塔开始,依次叩拜寺院大经堂、弥勒殿等所有殿堂后,再依次从“送子度母”开始转山,途中可以参观“八大景”、“六中景”、“四小景”“十八个王牌景点”及其它各具特色的景点。

  (二)、赛宗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宗教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兴海县政府积积极顺应全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充分利用兴海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积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加大景区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促使兴海县旅游资源格局初步形成。自“十二五”以来,兴海县共接待游客5.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8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5%。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在科学合理编制赛宗寺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完成赛宗寺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以赛宗寺旅游景区为核心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点。加大对214国道沿线旅游厕所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游客如厕难的问题。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全县拥有三星级以上旅游宾馆3家,农牧家乐经营户23户,营业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户就业,实现了借农兴旅,以旅富农的目标。

[FS:PAGE]

  二、赛宗寺宗教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赛宗寺的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旅游内容广泛,如参观宗教建筑,参与朝拜,塞佛修学养生等活动,从旅游产业本身的规模及形式上来说,虽然兴海县在十二五期间宗教旅游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宗教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形势下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赛宗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样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宗教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旅游周期短,即使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往景区公路主线虽基本开通,但景区内道路、停车场、住宿、环卫、排水和供水等设施的不完备,以及应对高原缺氧等的措施不完善,导致赛宗寺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受到限制。

  (二)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宗教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宗教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朝拜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赛宗寺目前宗教文化旅游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当地金融行业也并没有发挥到有效的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毕竟非常有限。

  (三)政府对宗教旅游项目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民族地区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但宗教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封建迷信和文化陋习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处理宗教文化关系时,有时显得十分复杂。然而在藏区许多宗教单位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管理宗教文化资源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发宗教旅游资源时,未能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违规开发甚至进行毁坏式开发。这就为后续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埋下了诸多潜在的隐患。 

  (四)宗教旅游项目形式单一且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赛宗寺宗教旅游产业现今仍停留在较为单一肤浅的层面,其宗教旅游项目本身未能完全地体现出宗教本身蕴含的智慧、人性、修养、修学等内涵文化特点。同时,行业内部不少从业人员尚未具备完整的从业知识及技能,致使众多旅游项目的发展滞后,如许多宗教旅游产业从业者仅负责为旅游者祝祷,发放经义,维持宗教现场秩序或者诵经法式等活动,缺乏为游客讲经并传播发展教义的责任意识。因此改善宗教旅游项目单一的现状及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迫在眉睫。 

  (五)宗教旅游项目本身的浅薄性、功利性现象明显

  就宗教旅游产业市场的供给需求而言,宗教本身正呈现世俗化、社会化、现代化倾向,这将使宗教旅游进一步地贴近市场。然而过分的商业气息和浅薄功利性也为宗教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制造出不小的难题。宗教的世俗化是指宗教以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论,直观明了的形式,平易近人的姿态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宗教的社会化是指宗教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宗教的现代化指宗教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科技元素,以及宗教越来越与现代的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如养生、修学、健康饮食等。然而我国一些宗教旅游项目开发单位,为了一味获取宗教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惜将神圣的宗教项目功利化、浅薄化,设立多种不合理或者重复性明显的收费项目和强制性消费项目,利用人们对宗教本身的虔诚心和谦卑心理,向宗教旅游人士巧取强要。因此如若不尽早杜绝此种浅薄、功利性的行为,将使得宗教文化旅游名不副实,最终导致自掘坟墓。事实上,现代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形成期和发展期,发展模式和开发手段均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也会随之涌现。我们亟需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而只有推广新型发展模式才可使我国宗教旅游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 

[FS:PAGE]

  三、赛宗寺宗教旅游发展对策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概念,打造智慧景区

  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调整,如宗教建筑、雕刻、绘画、风俗节庆、养生、修学、修行等宗教元素也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的一些活动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宗教文化以旅游产业的形式宣传推广到不同社会群体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赏朝拜,可获得物质及精神的双丰收。而今在信息化时代的旅游新常态下,要加快掌握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手段,实现旅游业的信息革命,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只有有效地通过藏文化网站、旅游网、新闻媒体、报刊、微信、电子媒体、手机客户端、等多渠道发散性宣传模式,才能切实、具体、客观地向公众展示宗教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促进旅游发展中的导向作用,鼓励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路网升级工程,构建旅游通达网络,提升游览通行能力,使赛宗寺旅游由“旅长旅短”向“快进慢游”转变。加大对赛宗寺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酒店、餐饮、垃圾箱、景区标识牌、公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景区规模档次和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智慧景区。

  (二)强化宣传提高知名度

  要以打造品牌景区为突破口,树立“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的新理念,整合全县宣传资源,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创新旅游宣传手段,提升赛宗寺的知名度,积极培育和开拓赛宗寺旅游市场,一是制作一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牌,设置在周边高速公路或超市繁华显要路段,进行宣传推介,扩大影响,提高赛宗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制作高质量的旅游画册,拍摄赛宗寺宗教旅游风光电视专题片并在州、县、省内外电视台播放等,以图片和影响形式,强化宣传的效应,三是建设赛宗寺宗教旅游网站,实现与全州、县、省、及全国相关的涉藏网站的链接,通过网站,全方位宣传赛宗寺丰富的宗教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利用在州、县、市、省内外各级新闻媒体开办专栏,制作专题节目,举办宗教旅游风光摄影展等大型宣传活动来吸引更多游客来赛宗寺旅游,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走跨地区横向联合、捆绑式发展路子,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三)探索并建立完整的宗教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首先,在建立完整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之前,我们应对宗教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成一体化的旅游区格局。加强对宗教旅游开发区域内的项目统筹,进而作出开发项目预算与核算,力求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在某些宏观与微观层次上予以融合。在开发宗教旅游项目时,我们需要走出寺院,进行合理的产业延伸,发展壮大宗教经济;同时,宗教文化和宗教经济相结合,科学地保护与有效地利用文化影响力,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宏观统筹和经济实力的支撑之下,尽力创造独立的宗教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如着力打造佛教文化品牌,搭起宗教与旅游之间的桥梁,做到宗教朝拜、文化感悟与旅游体验的完美结合。宗教旅游还需要不断挖掘宗教内涵,拓展外延,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四)大力培养从事宗教旅游事业的专业工作者 

  旅游产业现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领域,而从业者的专业程度将直接制约着宗教旅游项目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从业者的双语应用能力、宗教文化常识、历史文化积累、旅游管理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发展宗教旅游项目之前应预先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予以系统的岗前培训,实行轮岗制度,从寺院内做起,制定相应的认证考核制度,进而建立寺院管理委员会对僧人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及工作人员素质考评机制。在适当条件下,甚至可以聘请旅游业界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师或导游,直接让行业高端人才参与到宗教旅游的具体项目中来,使整个行业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宗教旅游的从业者本身还应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涵养,从业者应懂得如何以宗教文化作为主题,融入到旅游项目的设计之中,让旅游功能场所和自然山水环境都带上可感受可体验的文化品格,引导旅游者通过各种宗教活动进入宗教意境,以此营造独特的旅游情境,为游客提供身心俱佳的“感性之旅”。宗教旅游从业者应懂得以宗教观光和朝拜旅游为基础,科学地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特色宗教文化、特色餐饮、特色养生、特色修学、时尚休闲等各式服务。 

  另外,寺院僧职人员要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传统美德,做好寺院内部管理工作,精进修业、守法持戒,彰显出藏传佛教寺院弘扬慈悲为怀、悲智双修、普度众生的佛教精神,培养出优秀的僧人和喇嘛,从而才能更好的树立寺院的良好形象,这一点无不是赛宗寺的又一张闪联名片。

  (五)建立与宗教本身特性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新模式 

  现今众多旅游承办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为创造旅游的高额利润,一直沿用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其呈现出各自为政、管理松散、分工不明等缺点,且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单一,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宗教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应积极规范宗教旅游管理单位的权责关系,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明确旅游管委会责任,互利协作,相互扶持,从全局利益出发构建宗教旅游管理的新模式。同时,要消除宗教旅游产品单一化的劣势,积极开发宗教朝觐游和宗教场所历史文化观光游这两类“传统”产品外的其它新兴的热门旅游产品,如赛宗寺因明学辩经文化学习体验游、宗教民俗大法会、娱乐休闲游、宗教修身养心度假游等。 

  总之,综上所述,针对赛宗寺宗教旅游产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关的对策进行解决和改善。宗教文化旅游业在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传承宗教本身的教化意义及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将宗教旅游提升为一种文化修炼及心灵净化的文化事业。 

 

  作者简介:

  旦正项欠(笔名:赤·旦正)、男、藏族、藏学硕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族古典文学方向),中国海南州委党校讲师,青海湖网特邀记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