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湖,生态文明之旅启程

作者:张利锋  来源:中国藏族网通 时间:2009-06-13 10:52:49 点击数:

青海湖景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折射着青海省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主导思想的递延。青海省第二次旅游发展大会指出,对青海湖景区资源实行“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是推进青海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青海省第三次旅游发展大会指出,要尽快把青海湖景区培育成支撑旅游名省建设的5A级王牌景区——青海湖,生态文明之旅启程
    6月10日清晨,在青海湖鸬鹚岛的标志性石崖上,一只雌性斑头雁正在孵化下一代,其伴侣和其他三对斑头雁在静静地陪护在四周。据了解,在这块高地上,如此动人的斑头雁筑巢繁殖“景观”,多少年来还是第一次出现。鸟类繁殖需要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稀有事情的发生,让人不由想去探究青海湖景区的环境变化:还是那片地域,为什么有了不同的风景?
    “把崖头让给鸟儿”、“把绿草还给大地”、“把自然还给自然”……管理体制转变后的青海湖景区,于无声处构建着人、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当中,努力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原则体现在景区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了对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推进着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
    把崖头还给鸟儿
    青海湖鸟岛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6月,正值鸟岛万鸟翱翔的季节,记者来到这里。
    在蛋岛,与以往户外观鸟不同的是,这一次记者和所有的游客是走进新修建的地下观鸟室,“窥视”到了斑头雁、棕头鸥、鸬鹚等鸟儿的千姿百态。说“窥视”,是因为隔着一层环保玻璃窗,游客能够尽情观赏鸟儿,而鸟儿却看不到人们,对游客的光临浑然不知,悠然自得地翻飞嬉戏、筑巢繁殖。
    在鸬鹚岛,环保车带游客进入景点,正在修建的生态木栈道,延伸了那块引人注目的标志性石崖和游客的距离。完全归属给了鸟儿的石崖格外静谧,本是鸬鹚喜欢云集的地盘,今春又被斑头雁“相中”,飞来筑巢繁殖。
    在鸟岛景区监测中心,记者通过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中科院联合建立的数字化监控系统,看到了从二十多个“电子眼”适时传输回来的视频,鸟类活动的“举手投足”一览无余。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新修建的鸟岛地下观鸟室,目前已投入使用。沿着120米长的弧形观鸟走廊,可以将蛋岛上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新建的地下观鸟室,取代了原来对鸟类影响较大的户外观鸟台, 比过去的观鸟室后退了10米,使这一区域的鸟类繁殖空间增加了3000平方米,达到23000平方米,为鸟类创造了一个更加理想适宜的家园。监测显示,今年鸟岛繁殖鸟数量明显增加,其中5月20日这天高达9400余只,与去年同期相比,斑头雁增加了200余只,棕头鸥增加了3000余只。
    从户外转入地下,从敞开观赏转入隔窗相望,从自由游历转入依循栈道行游,从人员进场监测转入高科技监测,仿佛拉大的人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降低了人类对鸟类的干扰,展现给游客的是更加美丽的景观,人与鸟的和谐在距离中实现了更加完美的统一。
    把绿色还给大地
    除了鸟岛景区的生态木栈道,记者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看到,长3.2公里的悬空木栈道已经建好启用,景区内的观海亭、观鱼台等主要景点被串连而起。蓝天白云,青青草地,人在道上走,羊在身边游,一幅和谐的画卷提升了中国最美的湖几多品位。
    在二郎剑景区湖岸,原本20余亩的石头滩地,平整一新,油菜花的种子在这个月初扎根土壤。开春种下的马莲花、金盏菊等十几种耐寒花草,期待着花开时节的如期绽放。据悉,去年以来投资500多万元,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加大了以植被恢复、拆除废旧物等为主的景区环境整治。
    沿109线、环湖西线、315线,一路可以看到,那些施工遗留的深浅不一、影响景观也影响环保的取料坑,已经进行了治理,种植的小草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萌芽。记者了解到,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和省交通厅去年底共同实施的这一项目,共计完成填坑面积150公顷,其中120公顷的土地上,在今年四、五月份实施了种草植被恢复工作。
    在青海湖景区江西沟乡、石乃亥乡、鸟岛等地,许多新栽种的灌木散发着勃勃生机。从“坚持保护优先”出发,青海湖景区积极实施国家和省上相关生态治理项目,在去年工作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了种植力度,开春以来种植黑刺50多万株,金露梅38000多株,种草2000多公顷,并加大了施肥、浇水等后期管护工作,努力提高成活率。
    绿茵茵的草场,金色的油菜花海,挺拔的灌木丛,生态木栈道……呼之而出的生态青海湖,使旅游更具魅力。据了解,为了减少游客踩踏,青海湖景区还将有针对性地延长木栈道铺设,多举措完善旅游线路。为了把旅游的发展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青海湖旅游用之不竭的优势资源,景区将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让绿色覆盖景区的每一寸土地。
    把自然还给自然
    如果两三年前曾经游历过青海湖,如今故地重游,你会发现距离湖边的一些建筑物不见踪影了。其实,再过几年、再来青海湖游览,你会感到青海湖建设的更大变化,湖边的许多建筑物都将消失,闯入游客视野的将是与浑然天成的湖光水色相辉映的自然景观。
    “青海湖景区的旅游建设项目,要如同从土里、从山里长出来的一样,和自然环境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深刻体现生态理念、环保理念。”省政府副秘书长、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局长王胜德如是诠释青海湖旅游的发展。坚决杜绝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体现特有的原生态禀赋、全面体现自然性,当下,我们已经能够强烈触摸到青海湖景区发展的脉络。
    记者在沙岛景区看到,低矮的灌木“生长”出各种艺术作品。以“生命与自然”为主题的2009年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作品制作全部采用木、石、布、草等环保材料。正在建设中的青海湖诗歌墙,以碧蓝的湖水和突出民族风情的经幡为背景,建筑风格类似藏传佛教的嘛呢石堆……
    日前通过省级评审的《青海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新确定了青海湖二郎剑、鸟岛、沙岛、金沙湾和仙女湾五大景区的发展定位——服务人的地方、感染人的地方,教育人的地方……高起点的规划,将推进青海湖景区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
    众多的游客来到青海湖,走进青海,踏上了体验青海生态文明的旅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