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与昆仑同在 与江河同行——大美青海的人文镜像

作者:袁飞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09-07-15 09:30:30 点击数:

“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省情介绍会举行 

7月13,“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省情介绍会在西宁宾馆举行,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省新闻办主任刘贵有出席了会议。人民网、新华网等10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腾讯、搜狐、网易三家门户网站及近三十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参加了省情介绍会。
    曲青山在会上讲到: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的朋友们介绍青海,我感到荣耀,感到自豪!我祖籍山东,但成长、学习、工作、生活于青海,面对青海,我的心中充满着挚爱深情。可以说,青海是我深深热爱着的第二故乡。1958年,敬爱的朱德同志来青海视察工作时说过一句话:“青海地大物博,是伟大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这是对青海一个最好的概括和高度的评价,也道出了我们青海人的心声。
    历史书写到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青海人用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智慧考量全新观照和审视自己生活、奋斗的这片高原热土,在昂扬奋发的激情中,一个响亮的称谓应时而生,这就是:大美青海!
    可以说,“大美青海”这个提法,不仅得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响应,也受到了海内外所有热爱、关心、支持和了解青海的各界朋友的认同。在青海高原,你会发现,你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你所体验和感受的一切,都与你固有的传统印象相去甚远。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种青海高原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的博大之美、磅礴之美、雄奇之美。这种喷涌而出的“大美”,会给你的视觉带来强烈冲击,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震撼,成为你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所以我想把今天的这个省情介绍放在“大美青海”这个命题下展开,我想从8个方面,用一种由点到面的叙述方式,先说说青海湖、三江源这两个大家比较关注的点和夏都西宁这个大家正在切身感受的点,再说说青海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这样一些面上的情况。
    一、青海湖
    先说青海湖,是因为“青海”得名于青海湖,大家知道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前几年被中国媒体界评定为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的面积有4500平方公里,是4个香港的面积。环绕青海湖一圈,有360多公里;在鸟岛附近的湖畔,面对湖面,你简直分不清这是在湖边还是在海边!青海湖最诱人的奇观要属驰名中外的“鸟岛”。每年五、六月份,有10多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场面甚为壮观。
    青海湖的意义或者说价值不仅在于她的美,令人无法言说的美,她对于青海人的精神家园的意义,还在于她是青海高原,尤其是环湖地区生态涵养的命脉,如果没有青海湖,青海的生态面貌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保护好青海湖,优化环湖地区的生态,是青海人的责任,目前,我们正在实施一项环湖生态保护的大项目,并且在前年新成立了政府管理机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
    说到青海湖,不能不提起已经享誉海内外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各位这次来青海采访,刚好赶上这一中国体育的盛事,可能在你们采访的行程中会和赛事不期而遇。这几年,我们在着力打造一个与青海湖相关的品牌,叫做“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圈”,其中最有份量的当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环湖赛在每年的7、8月份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2004年环湖赛由2.5级升为2.3级,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A类公路自行车赛。每年的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的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历程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7到10天。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
    环湖赛是青海省体育、传媒、旅游、文化与环保集大成的盛会,赛事创造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史上的五个第一:观众人数最多、参赛选手最多、领骑车手易数最多、赛事规模最大、报道媒体最多。
    二、三江源
    遗憾的是,三江源因为路途遥远,加上海拔较高,初上高原的人不一定适应,所以各位不能前去。我估计各位到了青海,对三江源可能更加向往,所以在这里特意做一点介绍。大家知道,三江源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玉树州境内昆仑山腹地的姜亘迪如冰川,黄河发源于青海果洛州“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澜沧江发源于昆仑山主峰脚下的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境内。据统计,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从青海流出。大量清澈纯洁的源头活水,哺育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支撑了黄河、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既有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泊,又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流,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
    如果你遨游在青海的蓝天白云间,俯瞰眼底,你会发现,在青海这片雄踞世界屋脊的高天厚土上,大自然以其大手笔、大气魄书写的壮观,构筑的奇绝: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横空出世,横贯青海全境,由它派生出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横亘于南北两翼,烘托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雄伟气势。这些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峰耸立,冰川广布,正是这些山的王国造就出了“江河之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三江源的生态在不容回避地退化,三江源生态的保护成为全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考题,更是青海人民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国家立项的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在实施这一浩大工程的基础上,国家又将三江源地区列为自然保护区,这应该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
    三、夏都西宁
    如果你对“夏都”这个叫法还比较陌生,或者说你一到西宁,强烈地感受到了西宁的凉爽,那你就认同或者说是记住这个称谓吧!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这里夏季平均气温17到19摄氏度,气候宜人,不愧为消夏避暑的胜地!2002年,根据西宁历史发展、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集人民群众的智慧,西宁市提出了打造“中国夏都”的品牌战略。“中国夏都”作为省城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海内外的认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西宁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通讯的中心。正在崛起为青藏高原区域化中心城市,伸向遥远雪域的天路……青藏铁路就是从这里出发。全市总人口210多万,是青藏高原上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城市,其中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多民族、多元文化和移民色彩赋予西宁人乃至青海人包容、开放、热情的性格特点。
    著名古刹──塔尔寺
    塔尔寺距离西宁市仅25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的地方。由于寺院规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成为人们游览参观藏传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此外,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
    冠军摇篮──多巴训练基地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被称为“金牌铸造工厂”和“世界冠军的摇篮”,以特有的海拔高度、地理环境等优势,为我国田径运动迈上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地现有各种室内外训练场25处,从1986年以来,国家自行车队、国家竞走队、中长跑队、马拉松队、射击队、游泳队、“马家军”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的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队先后到多巴基地进行高原训练,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邢慧娜等体育名将都在这里进行过赛前集训。曾在多巴基地训练过的运动员共获得了5枚奥运金牌,50余枚世锦赛、亚锦赛等国际赛事的金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FS:PAGE]
四、“大美”青海,河流纵横,物种多样,是世界生态的独特之地。
    青海不仅是中国生物物种形成和演化的中心之一,也是世界气候变化的前哨,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这里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但对中国、对东亚甚至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全球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就建在青海境内。
    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近年来,我们宁可牺牲一些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停止了矿产资源开采,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尤其是自2005年国家实施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再造“中华水塔”大美山川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五、“大美”青海,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青海自古就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域内文明和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
    据史料记载,从洪荒年代起,青海在人文历史等方面均占有西部文化圈中的重要位置。从挖掘出的旧石器来看,三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以及广泛分布于河湟地区的卡约土著文化等遗迹,展示着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个主要民族,其中撒拉、土族为青海所独有。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融和,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可以说,青海文化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青海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这里的各族儿女能歌善舞,勤劳智慧。高亢奔放的“花儿”,风趣盎然的“社火”,舞姿婆娑的土族“安昭”,激越真挚的撒拉族“新曲”,清脆婉转的藏族“拉伊”,以及喜气洋洋的回族“宴席曲”,久负盛名,令人流连忘返。
    享誉世界的中国手工藏毯,主要产地就在青海,我们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藏毯展览会。世界上唯一一座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也在青海。
    六、“大美”青海,造化神奇,旖旎迷人,是高原旅游的首选之地。
    青海南连着西藏和四川、西接新疆、东跨甘肃、中连通中原,处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具有青藏高原区、内陆盆地干旱区、黄土高原区三种自然形态。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造化,使这里既有终年积雪的冰峰,又有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既有坦荡无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红柳绿的黄河、湟水谷地,构成了一幅幅原始、纯净、雄浑、壮观、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画卷。
    境内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景点52处,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8项。有不少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高原野生动物的王国——可可西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藏羚羊自由迁徙的天堂。这里,大批珍稀野生动物像精灵一样奔跑于湖泊沼泽间,构成了青海西部一道最动人的风景线。
    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境内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以奇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森林植被、古老的宗教文化、雄伟的电站大坝、绮丽的峡谷库区及独特的藏族风情所构成,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是开展旅游、朝拜、观光、度假、野营和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的理想胜地。这里的“丹霞”地貌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主,形态千奇百怪,有鬼斧神工之妙。
    “万丈盐桥”是柴达木盆地内横跨察尔汗盐湖的一段公路,全长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盐桥,整座桥由盐铺成,堪称世界奇桥。
    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牧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原十分相似,再加上雪山、蓝天、白云的背景,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
    “海藏咽喉”的日月山、“神秘浪漫”的金银滩草原、不时有“海市蜃楼”奇观的察尔汗盐湖、“高原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山湖相倚的年保玉则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众多自然景观,独特壮美,举世无双。
    七、“大美”青海,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是中国矿产资源的接续之地。
    青海是中国矿产资源富省,不仅种类全、储量大、品质好、价值高,而且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特别是以下几种资源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
    一是盐湖资源。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盐湖资源在全国独具优势。内有33个盐湖,大都是多元素共生矿床,已初步探明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锂、氯化镁、锶矿、芒硝等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盐湖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二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
    三是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储量可观的有铅、锌、铬和铜,镍、钴、钼、钨、锡、汞也有相当大的储量。岩金和砂金分布广泛,极具勘探和开采前景。
    四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全省共发现矿种36种,有5种列全国第1位。主要有石棉、石英、石灰岩、石墨等,其中石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被确定为“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制作材料的昆仑玉,就产于青海。昆仑玉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倍受人们的青睐。
    五是水电资源。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有水电站坝址178处,规划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特别是黄河在青海境内从源头到寺沟峡,可规划建设26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1865.9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721亿千瓦时,大体相当于一个三峡水电站。
    同时,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可利用草原面积3160万公顷。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现已查明的鸟类有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仅药用的植物就有虫草、甘草、雪莲等百余种。
    八、“大美”青海,一方热土,充满活力,是蓄势勃发的希望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各族儿女奋发图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过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1年开始,连续七年保持了12%的发展速度,人均GDP翻了两番,城镇居民收入突破10000元,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农牧业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落后状态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单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饰、沙棘等特色轻工业开始崛起,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同时,注重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农牧区基础条件,青海广大农牧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2400多亿元,用于改善基础条件,扩大公共服务,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横跨“世界屋脊”的“天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拉西瓦、公伯峡等一批重点电源电网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基本建成了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如今的青海,已成为外来投资的热土,资源开发、城市建设、体育、文化活动交流、物资经贸洽谈等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的连续成功举办,展示了青海的新形象、新发展、新姿态、新作为。
    青海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是一方大有作为的热土,是一朵洁白的云彩和哈达,是一掬甘醇的泉水和香甜的美酒。我们热诚地期待和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走上高原,走进青海,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共筑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