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海藏地——文化与精神的家园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藏族画册 时间:2007-12-04 17:00:24 点击数:
沿黄河、长江溯源而上,您便来到了青海,来到了令多少人神往的青藏高原。实际上,“青藏高原”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记词,在一定程度上,她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代名词。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齐声赞颂那创造了山川河流、大地万物以及人类的伟大神灵。生息在这片高原上的藏民族,他们不仅以其自然与生命的独特理解创造了自己的神话和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自己丰厚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
                      山宗水源
   
以山为体,以水为灵,构居了青藏高原的生命统一体。青海作为高原的一部分,拥有好东北部的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青海广阔的藏区里,生活着百万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
    青海藏区以好广域和多姿的地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这是一种原始的纯朴和博大的壮丽。雪峰刺破蓝天,草原碧波万顷,戈壁一泻千里,水流清澈如镜;长空中,鹰隼与云霞齐飞,大地上,人群与鹿鹤共舞……这是一种神圣之美,自然之美,它不被人为地雕琢或破坏。
    这里是山宗水源。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祁连纵横千里;在群山之间、冰峰之下、孕育了辉煌千古的江河文明。这三大水系在青海境内的流域面积近35万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超过500亿立方米。黄河上游的扎凌湖、鄂凌湖,犹如透视高原之魂的眼睛。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面积4600多平方公里,岛山群歌唱,水中裸鲤畅游。全省湖水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58个,它们像一块块碧玉镶嵌在高原大地上,它们的清澈纯净和无限柔情让您心醉。
    山和山搭起高原的骨架,水和水串起高原的柔肠。谁说这里荒凉?这神山圣水会让你领略别样的风情。谁说这里落后?这高山流水之间孕育着山一般的意志水一样的激情。
    在群山环抱之中,柴达木盆地历经苍桑,它不仅以其矿产资源的富有而被称作“聚宝盆”,并且拥有丰富迷人的景观。这里戈壁坦荡,荒漠与绿洲相映;在雅丹地貌——鬼城中,千百尊风蚀残丘,狮虎争斗,鸡犬相闻;数十个大小盐湖、盐泽镶嵌在盆地,天光水色之中,千姿百态的盐花竟放;更有公路和铁路穿越察尔汗盐湖,形成举世无双的“万丈盐桥”,成为奇观中的奇迹。
    在高原,您会感到,天有多么辽阔,草原就有多么宽广,那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粗犷豪放中蕴含着秀丽细腻的巨大画卷。青海湖环湖八百里,草场肥沃,牛羊成群;位居江河源头的青南草原天高地阔,雪山下草肥水美,鲜花灿若云霞,白云掠过黑色的帐房,悠悠牧歌透露了少女的情怀。从这里向西延伸,它与神秘的藏北无人区连成一片,更有成群的野牦牛、藏羚羊、野驴奔驰,有雪豹和白唇鹿的追逐,有天鹅与黑颈鹤的舞蹈,“生命禁区”充满着对生命的赞美和诱惑。
    对于这些山与水,如果您仅仅拥有地理上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藏族文化与情感的一部分。每一座山,每一片湖,都有他的血肉、个性和激动人心的故事。如果您踏上高原,面对雪山与戈壁,它的宏伟,它的古朴,都向您展示着混沌初开、天地分离后的景象,那灼热的气息仿佛仍然从您脚下的大地向上升腾;每当夜晚,仰望浩瀚苍穹,您仿佛置身于星河的旋转之中,它们向您的灵魂展示宇宙的无限,直到把您带走,把您融化;高原上每一次的日出和日落都是一次悲壮辉煌的庆典,向您讲述生命的奥秘;这威严的山、柔美的湖、奔走的雪豹与羊群都向您揭示超然的力与美,使您顿生敬畏之感。山的高大强悍充满了英雄神奇的力量,水的温柔纯净则洋溢着圣洁之美。
    千百年来,这神山圣水的观念形成了藏族人特有的自然观、宗教观和生活观。大自然护佑和保障了藏族人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与发展,他们与自己的生存环境互为生命。正是在这种自然精神与人类情感的交流之中,青海藏族及其先民们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FS:PAGE]                             古歌神韵
   
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证明,在这座神奇的高原上,不仅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存,而且它很可能是人类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实际上青海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至六千年以前,那时生息在这里的是中国西部古老的氐、羌族群,他们是包括藏族在内的许多现代民族的祖先,他们在黄河、湟水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河湟文化。在青海广大的藏区,甚至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无人区,学者们发现了数十处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远古文化遗址;在柳湾公共墓地,共发掘清理了1740余座墓葬,出土原始氏族时期各类文物35000多件,数量之多居全国各文化氏族公共墓地之冠;柴达木盆地东缘的都兰吐蕃墓葬群,据考察有墓葬两千余座,东西绵延近二百公里,墓室构造之独特,随葬物品之多令人惊奇;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古岩画,时代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成就于五千多年前的舞蹈纹彩陶盆,不仅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震惊,更引来了多少诗人和艺术家的无限遐想。在这丰富的文化遗存中,有许多与中原仰韶文化等一脉相承,它证明了一种古老的精神交流和文化沟通。同时,众多青海独有的土著文化遗存,也显示了青海高原远古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自公元前的西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就不断在此设郡建城,屯田开垦。源源不断的中原武汉与贵阳的古氐羌文化、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交流融合,并吸收了经由“丝绸南路”和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古印度文化,形成了青海高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漫步在野草侵没的古城池或古城场,昔日那商贾的喧嚷和战马的嘶鸣似乎依稀可闻;循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的履痕而追溯,或可解悟吐蕃王朝的兴衰。多少传奇故事和歌谣依然古韵悠悠……面对这历经沧海桑田的高原,无数的千古之谜等待着您的猜想与破解。
    自公元前的西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就不断在此设郡建城,屯田开垦。源源不断佛教传入之前,藏族先民信仰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原始宗教——苯波教,佛教传人后,藏族人以其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接受和容纳了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然而,藏族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并存并重的,数百年来,他们将这种宗教感情升华为一种宗教艺术。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藏传佛教寺院集合、保存了充满藏族民族智慧的文化和艺术。同时,藏传佛教文化与民间世俗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互渗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点最突出地体现在艺术领域。在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寺院建筑、藏戏、“热贡艺术”、“塔尔寺三绝”、石刻艺术、寺院法事活动中的舞蹈及面具等。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以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形成独有的风格而闻名。寺院建筑的造型,多采取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手法,塔、殿、堂的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错,因地制宜,突出顶点,形成多种空间,具有较强的自然景色和观赏性。
    闻名中外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胜地。寺中的酥油花、堆绣和壁画(唐卡)被誉为“三绝”。它集中体现了青海藏传佛教艺术的特色与精华。
    在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热贡艺术”。公元十四、十五世纪发源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藏语“热贡”)地区。这里从事绘画、彩塑、木刻、堆绣等门类艺术的艺匠众多,素有“画家之乡”的美誉。他们的作品具有工艺细腻、色彩浓艳、富于装饰性的独特风格,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精神的和谐一致。
    作为十世班禅大师和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故乡,青海对于外界人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和强烈的吸引力。青海高原地灵人杰,在漫长的藏文化发展史中,也是人才辈出。由于历史上寺院教育取代社会世俗教育这一事实,寺院成了思想、知识和技艺的传授、研究与发展之地,因而也是历史上藏族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之地。著名的寺院,都十分注重对天文、医药、艺术等门类的研究与探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除研习神学之外,他们更以毕生的精力和出众的才智在藏医药学、哲学、天文学、建筑学、历算和文学艺术等众多的领域留下了不朽的成果,为后人所崇敬。在民间,由藏族说唱艺人口耳相传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长达千万字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他们不仅深远地影响了整个藏文化的发展,也在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占有显耀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如江河一样源远流长的青海藏文化体现了青海藏族及其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智慧、这种创造力和对生活的追求留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用自己对爱与美的理解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并使之五彩缤纷。
[FS:PAGE]                            悠悠乡情
   
青海藏族主要生活在气候与环境相对严酷的高原地区,这形成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强健的体魄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上,藏族是一个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胜过对外部物质财富占有的民族。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相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漫长而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另一方面则由于藏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氛围所影响,藏族人从未放弃过对美好与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不同的是,他们将这种追求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和智慧的富有上,当您来到青海,走进藏族人的生活,您会感到那悠悠乡情在您生命中唤起的那份温馨和喜悦。
    过去,青海藏族大多以传统游牧业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牧民的传统“住房”是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支撑与拆卸都极为方便,居住设施简单,易于逐水草而搬迁。现在,藏族牧民多数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住房,牲畜也有了避寒的暖棚,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这样,他们仍然舍不得自己的牛毛帐房,夏日到边远草场轮牧,仍是他们方便的家居。藏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牛羊肉、由青稞炒面拌制的糌粑、奶茶,当然还有青稞酒。这个简单的食谱却有着极高的热量,从而保证了他们在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下的生存需求。在茫茫草原上,牧人们就地取材,以干牛粪为燃料,这既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又不破坏任何生态。
    青海藏族男子服装一般倾向于实用,他们身着藏袍,脚穿高筒靴,戴皮帽或阔边呢毡帽,腰间佩以藏刀,身背猎枪,英武强悍。女子盛装显得更为多姿多彩,藏族女袍多在襟、摆、袖、领处以美丽的水獭皮镶边,显得雍容华贵,在帽子和衣服上更喜欢以大量的松耳石、猫眼石、腊贝、红珊瑚、金银、翡翠等进行装饰,在颈项、耳、手上都有丰富多彩的珠宝饰物,妇女的服饰都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和搭配。红、绿、黄、紫、兰、白相互衬托与呼应,整体看上去富丽堂皇、光彩夺目,一身上等女子节日服饰,价值往往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人民币。妇女的日常素装则是简洁明快实用的,显出纯朴的自然之美。
    服饰是折射一个民族文化、心理和情感的窗口,从青海藏族服饰中您可以看出藏族人对色彩、饰品搭配的独到理解,也可以看出藏族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是何等的热烈而 大胆。同时,青海藏族服饰的厚重感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青海藏族人并不守旧。如果说草原上那传统的生活像一杯陈年老酒让你感到沁心的香甜。你会发现现代都市街道上飞奔的“轻骑”、家庭里的家用电器和那种种时尚,在这里并不罕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对歌舞表现出一种罕见的痴情。作为整个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民间歌舞,以其丰富的内涵、繁多的种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遐尔。“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形象的话在藏区广为流传。每当凉爽的盛夏和丰收的金秋,草原不仅成了花的海洋,它也成了歌舞的海洋,欢乐与幸福的海洋。藏族民歌唱道:“雪山请你向后让一让,因为雄鹰的翅膀展不开:江河清你向后退一退,因为我们的舞步迈不开。”这是怎样的豪迈之情!它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歌舞的酷爱。歌舞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在生命延续的全过程,都矢志不渝地伴随着他们的歌舞。
    青海藏族创造和保留着一系列与宗教或传说、丰收和爱情有关的节庆活动,比如赛马会,青海湖祭海,玉树结古草原歌舞会,果洛大武朝山会,黄南同仁六月节等,这些节日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此时的青海高原,长空是湛蓝的,大地是翠绿的;点缀蓝天的是朵朵白云,装饰草原的是五彩花朵,而在这天地之间是终年积雪的山峰和清纯的河流。这时候平时游牧四方的牧民们带着家人和青稞酒聚到一起,支起帐房、杀牛宰羊,平时空阔的草原一夜之间便会出现一座成百上千顶各式各色帐房组成的“帐房城”,人们载歌载舞,通宵饮宴,数日不散。
    歌舞的季节是幸福与欢乐的。老人们一边同他们的老朋友饮酒一边说古道今,说年景、说儿女,赞美着新的生活,孩子们像一群无拘无束的羔羊那样尽情地撒欢和嬉闹。当然节日的主角还是那些青年男女,因为这是爱情的季节。姑娘们穿上了最美丽的衣裳,戴着珍贵的首饰,使她们看上去高贵而又楚楚动人,然而更能显示她们青春生命的,还是她们那按奈不住而溢于言表的喜悦,它透露了姑娘心中全部的秘密。能够与姑娘的美丽相匹配的,只有小伙子的强健勇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基于青春的热情呼唤与真诚回应,一对对有情人找到了幸福。
    草原盛会不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是重要的,对这个民族更有深远的意义。这盛会是一次民族传统的大张扬,它强化了民族的自信和凝聚力,显示了藏民族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盛会更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大交流,它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歌舞、服饰,通过爱情,回忆民族的过去,承启民族的未来。在这开放性的盛会上,不仅有藏族,还可以看到许多蒙古族、上族、回族、汉族以及金发碧眼的外国客人,它又起到了文化传播和物资交流的作用,因而近几年一些地区给这种传统盛会取了更富时代气息的名称,叫作物资交流会或文化艺术节,这一变化反映了青海藏族人的开放意识和新的精神境界。
    青海藏族人民注重传统但并不脱离时代,在他们的个性与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对外部事物极强的吸纳精神,他们对未来、对发展的追求是热烈而执着的。
[FS:PAGE]                            异彩纷呈
   
如果说山与水构成了青海高原生命的统一,那么她灵魂不息的生命奥秘,则是那蕴藏丰富的资源及广阔的开发发展前景。
    青海藏区是集珍聚宝之地。这里是广阔无垠的天然牧场,3000万公顷草原牛羊成群,孕育着畜牧业发展的无限生机;这里是色彩斑斓的矿产王国,123种金属、非金属矿产中,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居前10位的有50种;这里是水的故乡、电的摇篮,长江、黄河、澜沧江及众多支流从数千米高处奔流而下,落差大、水能丰富。仅黄河上游龙羊峡到寺沟峡270公里河段上可供修建的大中型水电站有13座,总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这里是星罗棋布的盐湖世界,遍布柴达木盆地那33座盐湖以她储量丰富的钾、钠、镁、硼、锶构成了多姿的盐湖风貌;这里是石油天然气的宝库,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石油储量2.08亿吨,天然气1500亿立方米,随着地质工作者的进一步勘探,将会有更令人兴奋的发现;这里是珍禽异兽的天然乐园、也是雄奇壮美的旅游胜地,千姿百态的2000余种野生植物和200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与独特的高原风光交织、融合,展示着高原的神与奇。藏区丰富的资源及诱人的开发前景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
    青海藏区是骏马驰骋之地。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拉开了藏区经济腾飞的帷幕。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大坝高峡出平湖,尉为壮观。飞跨群山的输电网、高耸入云的铁塔,使草原焕发着活力;年产120万吨的油田、年加工1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打破了茫茫戈壁的沉寂,开辟了青藏高原石化工业的先河;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中国最大的钾肥厂,100万吨的产量将有力地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坐落在阿尔金山脚下的石棉矿与祁连山石棉矿遥遥相望,它们的产品以高质量的信誉走俏国际市场;沉睡多年的黄金,为藏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以班玛县为代表的“黄金之乡”走上了经济富裕县的行列;铁路、航空、邮电、通讯网络改变了地域上的封闭,投资者会感到和在沿海一样的快捷便利。现代化的建设正把藏区带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古老的青海藏区呈现出勃勃生机。
    青海藏区是幸福吉祥之地。藏区在变,藏族人的生活和观念也在变。草原上定居点的建设改变了藏区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保留着传统风格的藏式新居里,彩电、冰箱、洗衣机及款式新颖的家具悄然替代了简陋的传统用品,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保障了广大藏族群众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和自由。无论是乡还是县、州,每届人民代表大会都像传统的节日一样隆重,牧民们精神饱满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充满自信地参政议政并投下神圣的一票。妇幼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是藏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有着悠久历史的藏医学在继承和发展中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对外交流领域的不断拓宽,众多从事教育、科研、卫生工作的藏族教授、专家,在为青海社会发展贡献着智慧。各类科研和文化团体与组织,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和继承发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一代藏族人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走进校园,已形成体系的1500余所各级各类民族院校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阵地。青海藏族人已把目光投向现代化,投向世界,投向未来。
    弥久长新的情感,源于藏族人对高原赤诚的眷恋。它们把梦想和追求绵延不绝地播洒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开拓的足迹,伴随着创业的辉煌;奋进的声韵,昭示着明天的希望。跨世纪的蓝图已经绘制,这是美好灿烂的未来对藏区深情的召唤。
    青海藏族,这空中的雄鹰、草原的骏马,正在面向一片新的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