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朋毛才仁油画作品
作为一位90后画家的朋毛才仁,已成为中国油画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从小便显现出对于绘画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并考取了美术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和艺术熏陶,很快便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并在各大画展中获奖,得到各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同时,朋毛才仁对艺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领悟,不需要爱屋及乌得盲目崇拜,理性、辩证的接受也成为他们这代人对于艺术的态度。正如他在接受博宝艺术网采访中说的那样,“艺术家是要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反映一些事实,但那不一定是主流,更不一定是的非常正面的观点,但一定是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应该是最尖锐的,对于个人生存需求,而创作的,也情有可原,但做为艺术家,我们应该用艺术的眼光去创作, 去生存, 去评价”。
正在作画中的朋毛才仁
我们许多油画作品往往画幅很大,画面人物众多,但认真品读起来大多缺乏深层的内在追求。但这一幅来自90后画家朋毛才仁的《阿玛》,看到这样一幅充满沧桑感的作品,一定想象不到出自一位90后画家之手。娴熟的笔法,色彩的逼真运用,将一位虔诚的西藏老阿妈跃然纸上。人物泛红的脸颊,松弛且爬满深深皱纹的皮肤,干瘪黝黑的双手却还是努力地合十胸前,最动人心弦的还是老人虔诚的真诚的眼神,如西藏的天空一样纯粹深远,极富感染力。
朋毛才仁的创作题材总是选自来源于生活的最真实的场景,这一幅《七月》,画面结构紧凑,着色浓烈而古拙 ,画家精妙的处理光与影的关系加强了画面的明暗对比,使画面颇具立体感,从而凸显真实感。蒸汽飘散开来,轻盈灵动,笔法随意而精致。
人物油画作品最具特色的魅力就是情绪的完美演绎,它通过人物的细节将情感元素表现到极致。强大的内心世界在艺术家的笔下流转出各种的情愫,属于人物本身,属于画家,也属于观赏者。这种独特的情感共鸣是非常难得也是极其珍贵的,寓意深厚,时代感强的作品更是收藏界,拍卖界的宠儿,潜力无限。 朋毛才仁油画《阿玛》这幅画的原名叫“玛吉阿米”意为圣洁的母亲,或是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是著名诗人仓央嘉措笔下的女主人公,集所有女性美于一身的神灵,她为拯救众生,而落入凡间。按以往的规律,应该如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一伴,年轻,美丽,而《阿玛》这幅画中表现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藏族老者,单从题材上就已打破了以往的规律,塑造出一位历经沧桑,年迈花甲的老者形象,她双手合十,眼中略带忧伤,嘴角浮现出隐隐的微笑,目光是如此的亲切而深邃,仿佛为受难的众生祈祷,祈祷它们能得到幸福,
朋毛才仁作品《阿玛》
由于朋毛才仁生长在藏区,对西藏的文化和宗教,虽没有什么研究,但在认识上是很深刻。这对朋毛才仁的影响也是肯定的,由于小时家景的缘故,直到高中才有机会去真正的接触绘画,在此之前,朋毛才仁连素描纸也未曾见过,弄不清什么是油画,什么国画,他常以为所谓的国画就是国宝级的画作,更没看过绘画类的书籍,每当目扫一篇文章时,假如里面出现“画” 这个字,从不管篇幅有多长,都会认真读下去,但结果还是很失望。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唐卡构图严谨、均衡、细腻、丰满、多变,虽然在《阿玛》这幅画中早已经抛弃了这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但它对朋毛才仁以往的习作和造型基础上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
在创作《阿玛》这幅画时,朋毛才仁考虑了很多,之前也画过很多以“阿玛”命题的作品,也许读者会有更多的疑惑,他们或许会问,圣洁的母亲,纯洁少女,和美丽的遗梦,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是不是很矛盾,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歌颂母爱的无私和神圣,如同水一样纯洁,但很多人却看不到,也许是太过于清澈,直到失去了后才会明白,那是多么的美丽。
同时,朋毛才仁借助这个题材,去表现老一代人的思想和内在精神,呼吁更多的学子去学习他们低调的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