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民间艺术在海南州

作者:中共海南州委党校课题组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1-03-22 11:21:00 点击数:

                ——以“同德塔贤石雕”为例


叶群塔贤石雕作品《背水姑娘》

  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正如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所言:“传统意味着很多东西。……决定性的标准是,它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且被世代相传。”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原动力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艺术本身。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我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其中藏族的石雕,手法古朴,工艺考究,极具收藏和观赏价值。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 “同德塔贤石雕” 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还远销日本、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同德塔贤石雕”是依托藏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旅游商品,作为州、县政府全力打造的州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旅游拳头产品,其发展现状如何,还有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其发展壮大,2010年4月至10月,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若干调研思考。
  一、“同德塔贤石雕”的发展现状
  “同德塔贤石雕”是依据同德县藏族民间艺人叶群塔贤的名字注册的。雪域塔贤雕刻工艺美术公司和雪域塔贤艺术院是于2006年,在同德县政府的倾力扶持下,由叶群塔贤创建的工艺美术品公司。该公司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县城,占地面积有1300平方米,工作室、展览室、会议室、学生餐厅、宿舍等共有15间生产生活用房,工作人员有7名,总投资为33万元。在同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明办将雪域塔贤雕刻工艺美术公司命名为“石雕文化中心户”,并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了大力宣传,受到了省、州领导的重视。《青海电视台》先后10次对他个人及作品进行了报道,其中部分绘画和雕刻作品传到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外,以及我国的西宁、兰州、上海等地展览,部分作品刊登在《章恰尔》、《群众文艺趴》、《诗集》、《青海旅游趴》、《甘肃风采》《加拿大画报》等国内外刊物上。。2006年7月,在海南州首届《藏密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上,叶群塔贤获得了“藏族美术家的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份选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7年3月份被选为海南第十六届青联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份被评为海南州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9月份评选为第八届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9月份被评为同德县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叶群塔贤荣获“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称号。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带头人。
  如何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藏族石雕推向市场,走出国门,海南州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进程,推动全州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海南州通过项目筛选、重点推荐等方式,确定了雪域塔贤雕刻工艺美术公司为州级定点旅游商品企业,在资金、技术、营销策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2008年起,海南州在州财政安排的旅游发展基金中,每年安排旅游商品开发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用于支持州级定点旅游商品企业开发生产旅游商品;将海南州青海湖药业、共和县可可西里肉食品公司、雪峰乳业、贵德清酒业、贵南藏绣研发中心、同德塔贤石雕工艺厂确定为州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努力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产业。为了加快推进 “同德塔贤石雕”这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进程,使之向精细化、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海南州采取“公司+农户”和“公司+学校”的管理模式,对初学者先通过艺术学校专业培训,再进行上岗生产,通过实践操作和专业艺术学校的有机配合,使石雕艺术日臻完善。
  目前,“同德塔贤石雕”等旅游商品这一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已纳入全省旅游商品开发的重点规划之中。
  二、“同德塔贤石雕”所折射出的的社会功能
  同德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黄河河谷及黄河支流的巴曲河两岸。全州有藏传佛教寺院140座,宗教教职人员5456人,信教群众达3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75%,基本属全民信教地区。受藏传佛教及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同德县藏族石雕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格。如同藏族民歌、弹唱、臧绣、藏戏等其他艺术一样,藏族石雕艺术也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宗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具有很多实际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艺术功能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等因素,藏族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图腾,他们为了把自己观念中的形象即心象表现出来,以供养和膜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藏族民间艺人心中,以艺侍佛是终生的追求。将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寄托在诸佛及明王的塑造上,将人类的理想异化在神灵的身上。藏族民间艺人叶群塔贤也不例外,他先后制作完成了《绿渡母像》、《索南多布杰国王像》、《智慧之剑》等大量雕刻作品,每一根线条,都倾注着他对世界的认识,这些既是他的劳动成果,也是艺术家的心灵表达。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宗教是人的隐匿的宝藏的庄严的揭露,是人的内心深处的思想的自白,是人的爱的秘密的公开自承”。这都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世间的向往,对于美好人性的渴慕以及对丑恶的无限愤怒和憎恨。希望能有一个慈悲神奇的人物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生活,能在他们困难时以智慧和神力解救他们摆脱苦难,能将世间的丑恶消灭干净,战胜邪恶。
  (二)艺术教育功能
  藏族宗教雕塑经历了一个吸收中原和印度雕塑艺术精华,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根据艺术的发展过程,藏族宗教雕塑也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拙朴浑厚,后期繁荣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则趋向细腻、绚丽和世俗化。马克思曾指出,“人只能按人的尺度去观照这个世界”。藏族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优美的雕塑时,并没有只把它们当作抽象的神灵来对待,而是全身心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他们把本民族那种生于广阔天地、天性舒展飞扬的气息也融入了雕塑之中。石雕艺术是一本“无声的历史书”,它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风俗等社会风貌。叶群塔贤所设计创作的《背水姑娘》、《打酸奶》、《剪羊毛》《捻毛绳》、《挤牛奶》以及《藏獒》、《野牦牛》、《藏羚羊》等众多散发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石雕作品,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一种情感。藏族人民长久地生存于单调的广阔空间,生存于洁白的雪山之间,他们崇尚白色,同时更渴望用浓艳的色彩点染生命、丰富生活。于是,白色和其他艳丽之色便积淀于他们的审美意识之中。
  (三)文化经济功能
  所谓文化,本质上是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物的总和,石雕作为人创造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记载了文明风风雨雨的历程。石雕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民族的历程刻凿在石雕的形体与空间之中,各民族不同的雕刻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价值,积累下人类最宝贵而本质的精神财富,使得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的发展。石雕一旦成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就可作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质形态,意义长远。雕刻文化可以视为高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和牦牛的故乡》、《美丽的村庄》、《背水姑娘》、《挤奶》等大量绘画和雕刻作品,同德“塔贤石雕”从偏远的三巴村走向西宁、兰州、北京、上海等地,叶群塔贤的名字不胫而走,其部分作品带着草原的气息陆续走进了《诗集》、《青海旅游》、《甘肃风采》、《加拿大画报》。绘画、石雕为同德当地藏族人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信息的流动、文化的交流......,使这个曾被“遗忘的工艺”,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中心。
  如今,叶群塔贤已经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藏族美术家、企业家。他带着自己的石雕作品,曾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参加各种文化和旅游产品博览会、推介会、洽谈会。他的部分作品刊登在了国内外多家杂志、画报、刊物的封底和封面上。“同德塔贤石雕”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海南地区一个旅游商品的品牌,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投资点,连同本地区其它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海南州对外宣传的一个载体,一张金色的名片。石雕的存在影响了周边环境,提升了文化形象,产生了视觉空间的凝聚力,这就创造了一种对于环境的投资潜能。如今成为同德县乃至全州小有名气又自学成才的石雕艺人叶群塔贤,他是靠石雕、绘画艺术传播藏族民间雕绘文化增加收入的致富带头人,他的绘雕作品已身价倍增,在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道路上,塔贤通过自己的辛勤与汗水走出了一条文化创新致富的新路子。眼下,他的工艺美术品公司已经有十一种产品获得专利权,产品订单不断,每件产品的售价低则数千元,高则上万元,公司一年的产值将近一百万元,员工们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在三千元以上。
  (四)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功能
  藏传佛教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就是建寺造像,藏传佛教的唐卡、壁画、泥塑、石雕等艺术门类都是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传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藏族人终极信仰的藏传佛教,宗教本身的功能是不会完全失去的,其功能将长期存在,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对为其服务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次艺术实践的良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尊重民族文化、提倡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和投身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同德塔贤石雕”正是藏传佛教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媒介,它植根于藏族群众生活的土壤中,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民族智慧和生活感悟,所以才会以粗放的形式在广袤的乡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传承对象越基层、越广泛,传承机会就越多,传承范围也就越广,社会功能就越全面。
  三、“同德塔贤石雕”发展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尽管“同德塔贤石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也能感知到,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同德塔贤石雕”具有传承模式单一、传承范围对象狭小等特征。其工艺传承只限于“师徒式”的几个从业人员,而且多为口手相传,艺术院的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还缺乏理论的概括和经验的总结,影响范围也多限于本地区的宗教场所等,还没有完全具备一种“消费功能”,形成拳头产品。
对于民间艺术,许多人把它看成是匠人的雕虫小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然而,由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极容易流逝, 因此,保护和传承尚存的民间艺术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同德塔贤石雕”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打造艺术精品。
  (一)打造艺术精品,需要创意创新
  创意、创新,是当今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对于“同德塔贤石雕”同样离不开创意和创新。创意与创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与要求。创意与创新是互为包容、密不可分的一种理念,都以创造为前提。创意,强调的是创造的意向和动机,创新,强调的是创造的目标和成果,创意必须创新,创新要有创意。雕刻艺术,是创造的艺术,同时也是创意与创新的艺术。创意是发展的智慧,创新是发展的生命,这就是石雕艺术创意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创意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文化中来,从知识中来,从实践中来。“同德塔贤石雕”之所以在较短时间里名声鹊起,和塔贤本人善于从丰富的文化中激发灵感,产生创意,创作出艺术精品是分不开的。反之,没有文化含量的作品,其生命力不会永久,价值量也不会增多。有技术、无文化的雕艺者,充其量也只能停留在工匠水平,不可能成为雕艺大师。
  (二)打造艺术精品,需要突出民族特色
  民间艺术从形象特征来看,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感悟方式上,都具有较强的历史生命力,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如民歌诉诸人之听觉,民间刺绣诉诸人之视觉,民间雕塑除了诉诸人之视觉外。还涉及其触觉。石雕艺术要以继承传统为基础,但决不能拘泥于传统、局限于传统,更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要用现代的艺术去大胆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同德塔贤石雕”要把民间艺术的传统精神和情趣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应当善于把前人没有创作过的东西,通过艺术创新表现出来。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既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反映新时期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同德塔贤石雕”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的当代文明,都为“同德塔贤石雕”的艺术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博采众长,“同德塔贤石雕”的人物、佛像,器具以及各种野生动物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绘画手法功底扎实,与众不同,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他把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提炼、概括和艺术化,创作了《背水姑娘》、《打酸奶》、《剪羊毛》《捻毛绳》、《挤牛奶》以及《藏獒》、《野牦牛》、《藏羚羊》等众多散发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叶群塔贤反反复复地打磨、雕琢,显露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魅力。普通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注入了灵性——狂奔的牦牛、野性的藏獒、神奇的藏羚羊……无一不在逼真中传递出青海高原的神奇与魅力,散发出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
  要打造精品,就要善于从丰厚的资源中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有闪光点、最有影响力的素材,突出藏族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人文特色和风情特色,这是创作石雕精品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打造艺术精品,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当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品正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对现有的民艺品销售缺乏品牌意识以及品牌战略,使得许多产品因不能适应市场而渐渐消退。为此,民间艺术品唯有抓住机遇、开拓市场,进行策略性产品形象创新设计、品牌形象推广设计和品牌信息传播,才能确保持续性的发展。
  民间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草根”,却有别样风情,也正是由于这一“草根”性,它才得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而保留至今。但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这些“草根"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面临着传承的断层。2007年雪域塔贤雕刻工艺美术公司招收了30名学生,传授塔贤本人的工作经验的技艺,为藏族石雕文化艺术的传承储备了后备人才。“同德塔贤石雕”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雕艺人才,而且更需要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策划人才和宣传人才。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艺术创新,都需要以人才为本。只有用好、用活人才,建立起善待人才、奖励人才、推崇人才的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战略打造人才优势,利用人才优势丰富艺术创意,坚持艺术创新,打造艺术精品,“同德塔贤石雕”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四)打造艺术精品,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雪域塔贤雕刻工艺美术公司和雪域塔贤艺术院的成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从叶群塔贤本人看,是因为他的一副作品在西宁卖出的价钱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给他带来了收入上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所以他成立公司,广收弟子,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农牧民群众,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开发、创作、销售机制,以期更大的发展。但对同德当地政府而言,他们看到了“同德塔贤石雕”所蕴含的思想资源、传统精神、人文思考、民族品格等是藏族人民宝贵的财富,有效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必将有力的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到了石雕艺术创作与经济条件改善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同德政府把“塔贤石雕”艺术开发与农牧民增收工作结合起来,为“塔贤石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对“同德塔贤石雕”的扶持,政府不仅仅是加大投资力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加以扶持和保护。可借鉴黄南州对热贡文化保护的思路,以具体传承者民间艺人为核心,把文化保护的落脚点放到各种文化的具体传承者,因为他们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原则,以“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对民间艺人要给予尊重和关爱,对他们组成的艺术传承活态结构给予充分的认可和理解,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引导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工作。
  雕刻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最早也是最常见的艺术创作门类之一,在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藏族石雕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保护和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既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是国际社会文化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之一,它昭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我们期待着“同德塔贤石雕”能成为海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