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终极的黑帐篷主创感言

作者:东主才让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2-10-08 14:50:00 点击数:

  非常感谢海西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广电局、州电视台领导, 你们给予我足够的勇气和支持,感谢天峻这个宽广的草原。我特别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充满激情与梦想,他定将成就一番事业。在此特别感谢默默鼓励和给予大力支持的同胞们。希望各位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支持民族广播电视事业。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电视台首部藏语电视剧《终极的黑帐篷》的后期制作全部完成。该片总长90分钟,分上、下集,(每集45分钟)。于2012年春节、藏历年期间在青海藏语卫视(综合频道)播出之后,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同年7月,获得了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人文类长纪录片入围奖。8月又获得青海省藏语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此片以游牧民生活习俗为主线,致力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是海西州电视台建台以来的首部自创电视剧。自2011年6月初开拍以来,摄制组辗转于天峻县江河镇各地,历时半个多月,完成了所有拍摄任务。因为剧组成员都是业余演员,个别演员几经更换,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还临时加了不少剧情,所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和麻烦。但是《《终极的黑帐篷》依旧保持了剧本的原来艺术风格。 
  《终极的黑帐篷》背景是藏区,有大量的民俗场景,藏族游牧使用的传统黑帐篷由牦牛毛织成,造黑帐篷每一步工艺都有说法,内部构造也很有讲究。牛毛黑帐篷用牦牛绒手工缝制而成。千百年来,牧民逐水草而居,来往迁徙,黑帐篷因携带方便,成为他们流动的家。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导演、主摄像师索多,他的敬业精神和热爱电视的执着令人钦佩。 往往一个场景要求多角度的拍摄。“拍帐篷里的戏。因为空间有限,老要顶着帐篷。转角不够,要手提,胳膊夹机器。DVCPRO 50兆的摄像机一体装备重30多斤。每天基本上手提肩扛不离身。每晚都会带着肿疼的感觉躺下,难以入睡”。除此之外,索多还负有妥善保护机器的职责。电视剧的拍摄与他以前接触的新闻、专题、晚会都不一样,要求摄像跟着剧本,按照剧本的创作思路走,注意与各部门的配合。比如灯光,“要求摄像了解灯光。拍摄夜戏。 摄影摄像是光线的艺术。 拍戏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灯光。夜戏需要的4-5盏灯靠太阳能带不动。剧组又到县城租来发电机。可是发电机声音噪音较大,影响录音效果,在暴风雪的夜晚,摄制组成员借来的皮袍和毯子把发电机盖住减小噪音拍夜戏。一群穿着形形色色的人忙忙碌碌直到午夜凌晨两时分。因为环境光色温一致的要求,同一个剧情的色彩衔接还要等待同样的天气驾临。这样,一周的拍摄时间要加倍付出才能完成。“那些被阻的牧民也急着转场。不然他们的牛绒黑帐篷也会因为淫雨无法干透,在转场路上腐烂”。面对这些困难,我关心剧组,上下协调,终于群众表现出了对藏语电视的极大的支持与理解。江河镇柔丹村的色确加和党支部书记南太加等人11天毫无怨言地把自己的家全部让出来配合剧组拍摄。群众和演员的大力支持感动了剧组,剧组抓紧拍摄,与恶劣的天气周旋,早上6点到夜里零点导演、制片、场记、 录音、摄像、演员忙碌不停。“虽然我们是非专业的,但是因为责任和勇气加上不屈的探索以及全剧组上下的一致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任务”。 我在这里表示感谢并希望加倍努力,今后有更多的影视佳作奉献给广大观众。
[FS:PAGE]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藏族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的鸿篇巨制、艺术经典。而今天电影电视没有理由冷落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电影电视的舞台上,每个民族都想看到自己的形象,都想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光电音交织的世界里,应该展示属于这个民族的所有慈悲、优秀的品质,这个品质是属于艺术的,因此也是属于世界的。藏族影视剧做得好看、耐看、有艺术性,同时又能在价值观念、地域色彩、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等方面凸显藏民族独特的人文品格。另外,“民族性”是挖掘少数民族影视剧“文化含量”的基石,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短衬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别林斯基也说:“每个民族的民族性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它理解事物的方式。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地域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方面的精神面貌不同,他们历代因生存地域同而形成的特殊心理素质。”其次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电影电视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内国际影视界的兴趣,越能在国内国际影视舞台上标示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越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异域的观影兴趣,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越具有国际性。立足本土,捕捉真情。藏族本土影视剧的优势在于藏民族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作品,才能立足于全民族之中。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如实而充分地体现藏民族的实物文化和文化景观与对之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为集中、美化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关系;其二,同一民族因地域、支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实物文化和文化景观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差异;其三,民族的实物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民族特色与其变迁的现代化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倘若处理不好,观众就很难感受到浓郁而真实的民族文化,本民族观众也难以认同,甚至会提出异议。对于藏族本土影视作品,塑造藏族的屏幕形象、表现人物心灵的一项核心任务,便是展示藏族的观念、文化。唯独如此,才能在藏族本土影视中发掘出准确而深邃的藏族文化的物质与意义,才能塑造出属于藏族本土影视所独有的人物形象,也才能使影视片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身份认同,自主创作。藏族本土影视应该是藏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保证藏族本土影视的民族文化特征方面,题材原则是重要的,但仅有题材是不够的,还要有作者的藏民族文化的身份。在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原则要比题材原则更为重要。判断一部影视剧是否为藏族影视的一个重要的保证依据,应当是主创人员,即导演与编剧必须具备身份。而且,这种身份不光是指血统上的藏族身份,而更是指藏族文化的身份。最根本的原则是民族文化原则。也就是说,在拍摄藏族题材时,在创作之初就应具备文化上的“自我”意识,从而避免片子停留在浅层次地反映藏族生活,而没有深入地挖掘他们的精神世界,难以体现出他们的民族文化。《终极的黑帐篷》,该片的拍摄地点都是在青海湖北岸天峻草原,演员都是本土牧区土生土长的牧民群众,主创人员也全部来自海西电视台。影视片在牧区拍牧民的事,反映的更是普通人的情感,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藏族民俗民风的影视剧,也是以游牧民生活习俗为主线,致力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是海西州电视台建台以来的首部自创影视剧。影视剧以一幅黄昏的全景拉开序幕。杨科老人与他的儿子仁尕之间发生争论,他俩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发生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仁尕在县城买了一栋二层小楼房,他要照城里人的规矩要在县城办乔迁之喜,而老父亲不同意,说要遵从民族民间风俗,在帐篷里办,因为他觉得帐篷里举办庆祝的宴席更喜庆,这个争辩成为本剧的主题与剧情展开的转轴。
  最终,老父亲的思想被触动了仁尕,欢乐祥和的“帐篷乔迁宴席”就这样诞生了。此片被称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青海海西本土作品。2012年7月获得世界山地纪录片人文类长纪录片入围奖的《终极的黑帐篷》,正如著名导演谢飞所说“这部作品证明了不懂藏语,不是藏族人就不会拍摄出真正的藏族影视剧。”实践证明,没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气质和艺术特色就根本没有理由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艺术为本,谋求发展。目前,藏族影视本土化“小荷才露尖角”毕竟是难得的开端。对于藏族本土影视剧,不拍,不拼只有消亡。拍了拼了,或许能闯出一条新路。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电影电视文化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它给我们留下的启迪也是深刻的。我们深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沐浴下,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极投身文化自觉和自信建设之中,不断创新,开拓进取,题材上呈现藏民族普通事情,力突平凡生活的戏剧性。深度挖掘藏族地区在文明进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的题材,情感上向普通人靠拢,保证影视的节奏和旋律和对观众的亲和力,而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拯救视角,那么藏族题材影视的事业一定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作者系海西广播电视台  译审、主任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