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布绣嘎玛藏文化传承者

作者:杨录秀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3-04-27 10:21:00 点击数:

  多年来,海南州藏绣工艺一直处于一种自然传承的状态,藏绣题材和内容也仅限于宗教用品和民族服饰上,藏绣的传承只是依凭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传统服饰的需要而已。近年来,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保护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州县政府和文化部门注重生产性保护,通过成立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大了对藏绣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使其逐步走上了可持续保护传承的路子,并已成为在青海海南州仅有的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布绣嘎玛”,也叫“毗首羯摩天”,是藏传佛教古神话中手工艺术的鼻祖,是一位神奇的天工。据传他的手工艺术作品是无与伦比的精品,世间没有任何作品能与之媲美。今天,“布绣嘎玛”已经成为藏族文化中对手工艺术完美与绝妙的象征和传承者。
  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取名“布绣嘎玛”,并全力打造企业品牌商标“布绣嘎玛”,表明了公司将追求产品品味和质量的完美与极致的愿望,蕴含着公司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
  一、公司情况简介
  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9月在共和县投资成立,是在原贵南县藏绣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公司注册资金为150万元,拥有员工468人。贵南县东格尔藏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下设产品研发部、设计部,生产部,销售部和财务部等部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家藏绣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内销兼出口型企业,也是青海省首家文化产品出口企业。

  公司在贵南、贵德、共和县三县建有12个藏绣生产基地,生产加工点分布海南州16个村镇,就业覆盖面遍及全州5县进40个村,参与藏绣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藏绣已成为海南农牧民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布绣嘎玛”和“贵南藏绣”商标成为地方品牌产品。公司在海南州的贵南、贵德、共和县设立了藏绣直销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甘肃、五台山、拉萨等地设立了销售部。产品远销到美国、法国、日本、贝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有部分产品出口美国,填补了中国藏绣产品出口创汇的空白。鉴于公司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中的突出贡献,公司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被省扶贫开发局评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被海南州政府认定为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布绣嘎玛”商标被认定为“青海省著名商标”,被青海省科技厅认定为“科技型” 企业,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贵南藏绣”已被省文化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旅游局评定为最具青海旅游产品。

  公司在西宁设立的青海藏文化艺术宫,位于西宁市建国路29号工艺美术大厦二楼,总面积400㎡。主要经营藏绣、热贡唐卡、堆绣、掐丝艺术、藏饰、藏式家具、藏式灯具、石雕、佛像、羊皮画、哈达等青海藏族民间手工艺品及青海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是全省规模最大、藏文化艺术品门类最齐全,最有特色的藏文化艺术品展销中心之一。藏文化艺术宫商品货真价实,服务周到,停车方便。附近有汇通建国酒店、穆斯林大厦、豪龙宾馆、西宁大厦等星级宾馆。离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只有500米。艺术宫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各地游客购买青海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首选地之一,是全国60家旅行社的定点旅游购物中心。
[FS:PAGE]
  二、海南州藏绣文化
  藏绣,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品种,源于公元9世纪,是继唐卡绘画之后的顶盛传统艺术,藏传佛教三大艺术: 即唐卡、藏绣、堆绣三种,唐卡与堆绣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海南州贵南藏绣于2010年也己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藏绣在当代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已是很少见到的一种佛教艺术品了,藏绣艺术是与苏绣、湘绣齐名的一个刺绣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是藏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是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藏绣凝聚着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做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藏绣表现手法灵活,艺术形式多样;具有色彩和谐艳丽、线条明快流畅、针法独特活泼、绣工精致细腻的风格,给人以质朴、真实之感,艺术效果非同一般;每一幅藏绣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根据藏文有关文献记载,早期的藏绣主要采用绒线、毛线为主要原料在氆氇、皮革上绣制的。文成公主进藏后西藏历史上开始出现运用丝线布匹的藏绣在苯教法师的祭祀服装及祭祀旗帜、赞普王妃的服装制作中频频出现的记载不难看出,藏绣技艺在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各种艺术手法,借鉴各种优秀刺绣流派的先进针法和先进工艺,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青藏高原文化现象。传统藏绣作品主要靠制作藏绣唐卡及各种藏传佛教寺院经幡挂帘等宗教用品和制作藏族妇女辫套、服饰、鞋帽等民族服装服饰用品两大类传承至今。

  藏绣根据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地区差异等情况可分为嘉绒藏绣、卫藏藏绣、阿里藏绣、安多藏绣等藏绣派系。其中安多藏绣又分为 “海南藏绣”和 “华热藏绣”两种。“海南藏绣”则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茫巴夏松地区(贵南地区)和郭梅部落地区(共和盆地)等为主的农业区。该地区先民均来自青海东部的化隆、循化、尖扎、热贡等地的噶玛咯部落后裔,传统藏绣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藏绣文化基础,素有妇女擅长针绣的传统习惯而被称为“藏绣之乡”,“海南藏绣”的优秀代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分布在这一地区,境内的沙沟乡、茫曲镇、过马营镇、茫拉乡是藏绣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海南藏绣”在色线的运用上主要讲究色彩艳丽。绣女们在用色上无拘无束,十分大胆,用彩线尽情地抒发自己火辣辣的情感。在设色上多用原色而很少用过渡色,因而海南藏绣作品显得色相明快,彩度纯厚,对比鲜明,色彩强烈。许多绣品在黑底布料上直接用大红大绿色线绣成,出现高反差、强对比的效果。大部分藏绣采用细韧、明亮而又富弹性的绣线,因而绣品艳丽而有光泽。

  传统海南藏绣所反映的内容以各种花卉和佛像唐卡为主。因而人们对传统藏绣又称为“梅朵”既绣花的意思。从花卉图案纹样上看,以八瓣格桑花、赛乾花、雪莲花等青藏高原特有的小瓣花卉和牡丹花、荷花等祖国内地及印度等地传来的大瓣花卉为主。同时将吉祥八宝图、和谐四瑞图、六长寿图、婆罗门牵象图、蒙古勇士伏虎图等传统图案在藏绣作品中广泛应用。雍仲图、巴扎图、怀毕图等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用于各种藏绣作品的点缀装饰。佛像唐卡以释迦牟尼佛、佛本生记、四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白度母、绿度母、白伞王母、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八财神等为主。也有为衬托唐卡而设计的山水风景、各种动物、寺庙建筑等内容。现代海南藏绣还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的各种题材藏绣更加包罗万象,无所不包,藏獒、藏羚羊、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和各种现代人物、建筑、风景等题材的作品成为现代海南藏绣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海南藏族刺绣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藏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纽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成为青海旅游商品市场最具特色的产品。

[FS:PAGE]
  三、开拓创新延续传承
  为大力弘扬延续传承藏绣优秀文化,2013年该公司经充分论证,决定在海南州的贵南县、贵德县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每期30人以上的苏绣针法培训班。此目的是通过藏汉文化的密切交融,以提高、弥补某些藏绣针法技艺为目的,将先进的苏绣针法巧妙柔和到藏绣针法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藏族刺绣很早以前就吸收汉族刺绣文化,既借鉴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随着年长日久的延续发展,青海海南藏族刺绣己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是藏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是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苏绣,则是中国刺绣的“四大名绣”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朗、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因此,在经历半年多时间的苏绣针法培训后,海南州的藏绣作品会大放异彩、更加完美;让您-饱眼福,体验不-样的感觉。
  四、公司经营的其它工艺品介绍
  (一)、唐卡: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藏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藏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生彩与白描为主,其所涉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佛、菩萨类;2、佛传或佛本身故事;3、密宗本尊各种神;4、观音、度母类;5、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类;6、坛城佛塔类。还有其他如宇宙天体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

  (二)、堆绣: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即成。而在于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称为立体堆绣。

  (三)、石雕/佛像: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观点的不断改变,石雕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数量庞大,类别繁多,是天然石材制品种类最多的一种,也是异形石材制品中的一大类。其加工的技艺要求和难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石材制品,它是艺术思维创作的完美结合和提现。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余种,既有须用起重设备安装的整体或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于掌心、浮于水面、挂于脖子或戴在手腕的小巧欣赏品和装饰品。

  藏传佛教,像系比较庞大,它们的造型较为复杂。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经该公司一人巧手雕刻、打磨而成的石雕、佛像。历时漫长,力求精益求精,每一尊都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于方寸之间彰显精湛的技艺和奇妙的艺术,给人一种视觉享受,极具收藏或馈赠价值。正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
[FS:PAGE]
  (四)、藏式灯具:藏式灯具品种多样,有的木框架上面刻有九眼石、佛珠等,也有手工绘制的吉祥八宝、针线包、吉祥图案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灯具,不同的外形设计有不同的寓意,不同风格的设计也适合不同的场合。以前,藏式房屋装修和酒吧、服饰店的装修一般多采用藏纸做的灯饰,只能悬挂使用。新设计的藏式灯具中,吸顶灯、吊灯针对客厅、餐厅、卧室的照明起主导作用;壁灯、台灯、落地灯用来烘托居室的氛围。这些灯具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实用;既强调个性,又不失与环境的协调,使居室呈现出不一样的氛围和风格。

  (五)、皮雕/烙画/掐丝:所谓皮雕,就是以旋转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画、敲击、推拉、挤压,从事创作,以制作出各种表情、深浅、远近等感觉及效果,或是平面山水画或缀以装饰图案的形物,使图案纹样在皮革上雕出凹凸不同层次的平面作品,统称皮雕。运用的技巧与竹雕、木雕等技法类似。

  所谓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多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补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所谓掐丝唐卡作为后现代出现的一种新兴唐卡,也是通过对传统唐卡工艺的探索和研究,不断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掐丝唐卡这种融合现代工艺的青海民族工艺品,它的制作工序中,掐丝与点蓝两道工序时区别于传统唐卡制作之处。虽然掐丝唐卡的制作人有足够的耐心,工作中还要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严谨”。
  (六)、藏式家具:藏式家具作为我国传统家具中的一朵奇葩,由于特定的地域分布规律的限制,过去经济落后时,只有高层僧侣、贵族或上层人士才用得起精美的藏式家具,所以在藏族家庭中,如果有一套精美的藏桌、藏柜和酥油茶桶,主人则引以为荣。传统精美的藏式家具成为财富的象征,家具数代相传,浓烈的色彩和金色雕刻装饰是区别于其他传统家具的最明显特征。家具没有装饰,藏族人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不能接受酥油茶里没有盐或糖,荣任时没有歌一样。

  藏式家具在造型上古朴华丽,尤其是金属装饰品使其具有一番豪华气派。几乎所有的藏式家具都被绚丽的彩绘所覆盖,有的还有肌理变化,在装饰手法上也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彩绘、珠宝(松石、珊瑚石、猫眼石等)、铁尖钉封边、木群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手法,当数兽皮镶嵌:常用豹皮制成大小占箱柜正面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方形皮块,镶嵌在深色的箱柜表面,质朴大方、狂野奔放。
  藏式家具装饰纹样博采众长,华丽美观,在描绘技法上富有层次,色彩鲜艳,民间意趣浓厚,有些图案构思大胆,意向诡谲,极具现代感,而且其表面装饰多数采用金色彩绘图案和雕刻装饰图案,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绚丽纹饰和古朴造型,如今已经成为小资和潮流人士青睐的时尚精品。
  公司经营的品种还有民族服饰、手工藏毯、挂毯以及特色小饰品等。(青海湖网通讯员 杨录秀 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