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鹰笛:上苍赐予的乐声

作者:李林 来源:西藏商报 时间:2014-03-13 10:36:00 点击数:
 
演奏家次旦用藏族鹰笛演奏《牧笛新韵》 摄影:李林
知名音乐会或综艺类节目中的鹰笛
  《西藏的春天》音乐会结束在一年前,可藏族演奏家的鹰笛独奏《牧笛新韵》却藉由鹰笛这一失去关注许久的传统乐器,时常萦绕耳边令人无限眷恋。带着这一小巧神奇的鹰笛走进人们视野,俘虏人们听觉的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藏族演奏家、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民族乐队的队长次旦。
  第三季《中国达人秀》的梦想舞台上出现过各种闻所未闻的乐器,但最特别的却是一位西藏达人带来的鹰笛,这位达人的梦想是把西藏最好的鹰笛吹到世界各地。他的表演使得三位观察员和全场观众经历了一次心灵震撼之旅。余音绕梁,达人的吹奏之声直击心灵,从幽幽乐曲中能听出他对鹰笛的爱是那么的深切和真实。
  鹰笛身长大概25厘米,有三个按音孔,和两个上下两端皆通的孔,在演奏时用双手食指、中指交替按孔演奏不同音符。鹰笛的音色高亢明亮,与口哨声相似,几处高音甚至让人有刺耳的感觉。观察员刘伟对达人的表演给予了很高评价,表示“这乐曲有一种凄厉、苍凉之感”,他还赞扬这种声音是天堂之声。达人在台上激动地表示:“雄鹰象征着藏族人民的勤劳善良,鹰笛是上苍赐予我们最好的声音。”
  一位是著名藏族演奏家次旦、一位是来自西藏走上光耀舞台的达人,他们将鹰笛带给爱好音乐的耳朵和从未见过它的人们,这小巧奇异的乐器就这样和藏族人民开始一段淡淡相依的最美时光。谈及西藏鹰笛艺术,藏族演奏家次旦仿佛在谈论一个绕不过去的山梁,让我们从他与鹰笛的故事中解读和了悟这镌刻了鹰的灵魂的乐器。
  1952年,次旦在拉萨出生。1963年,他进入中央民族学院开始了为期6年的竹笛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西藏歌舞团从事竹笛演奏。出于对鹰笛这种独特乐器的欣赏与热爱,次旦内心渴望弥补鹰笛失传的遗憾,作为一名藏族演奏家,他有兴趣更有责任使鹰笛重现于世,挽回西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鹰笛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用雄鹰的翅骨制作而成,曾经流行于昌都、阿里、山南以及藏北牧区一带。早期的鹰笛是由游牧民简单打孔制成,供他们放牧时吹奏。

[FS:PAGE]

 
走出国门的鹰笛艺术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找,往往只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能发现。西藏民间传说,雄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冲向太阳,直到化为灰烬,因此地面上很难见到它的尸骨,偶尔有也是在极端气候之下,雄鹰没有飞过雪山就被冻死,人们才有机会拾到鹰翅骨。
   次旦从小就听说过鹰笛,1986年,次旦在亲戚的帮助下,在那曲东部的巴青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找到了三根宝贵的鹰翅骨,但从未见过鹰笛的次旦不敢贸然加工这三根来之不易的鹰翅骨。直到1992年,次旦在青海牧区第一次看到了牧民手中的鹰笛。
  见过鹰笛的“庐山真面目”后,次旦开始着手鹰笛的制作。1996年,在时任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笛子演奏家宁保生的帮助下,次旦制成了“西藏第一支真正用于专业演奏的鹰笛”,这也是他至今仍在使用的鹰笛。谈及此事,次旦语调中还透露着当时的激动心情与欣慰之感。
  这支鹰笛被放在一个特制的乐器盒内,盒子是藏银材质,盒身上还镶嵌有藏文字母,藏元素十分醒目。次旦打开盒盖,小心地从里面取出包裹在红色手绢中的鹰笛。这支20多厘米长的鹰笛与成人手指差不多粗细,笛身上有次旦亲自钻的音孔,在笛子尾部还挂着一个由绿松石和蜜蜡等制作而成的笛坠。由于次旦多年的使用,这支鹰笛也由最初的白色变成如今闪着透亮光泽的骨瓷色。
  鹰笛不仅声音独特悦耳,适应性也很强,可用于各种演奏。在《西藏的春天》音乐会之前,次旦曾带着他的鹰笛在加拿大、比利时、泰国、卢森堡以及西班牙等国家相继演奏过当地曲目,给当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为鹰翅骨难寻造成鹰笛的稀少,即使有很多人希望师从次旦学习鹰笛演奏,次旦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目前,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已将鹰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次旦即将退休,但他还在寻找鹰翅骨,如何将这种珍贵乐器的演奏方法传承发展,他仍在思考和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