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族宗教舞蹈——羌姆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4-15 17:18:00 点击数: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在藏区各大寺院中数扎什伦布寺的羌姆最具代表性,藏语称为“色莫钦姆羌姆”,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
  西藏的宗教舞蹈“羌姆”,是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本教的对立斗争中形成的。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佛教思想传入以后遭到本教信徒的强烈反对,一直到了八世纪才开始建寺,译经。藏王赤松德赞信佛,从克什米尔迎来莲花生,弘扬佛法。他认为,光靠传播佛教思想,不易博得西藏各阶层的尊崇,只有把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统治思想结合起来宣扬,才能引起广泛深刻的影响,佛教才能传播下去,扎下根来。因此他大力推行佛教西藏化,就是在这种佛教西藏化的过程中,在修筑山南桑耶寺的时候为“调伏恶鬼”,莲花生采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结合,创造了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宗教舞蹈来弘扬佛法。这种宗教哑剧舞蹈经过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便是流传到后世的“羌姆”。

[FS:PAGE]

  “羌姆”的宗教功利主要为“平息世间的饥荒和战乱等”。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札什伦布寺、桑鸢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普楞寺、内蒙的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数以万计的信徒为了能亲临祭祀活动,有的不远数百里之遥,提前若干天便携家带口启程奔赴各大寺院,以对神灵进行崇拜和求得自己与家人愿望的实现。“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届时,在高架于寺院屋顶上的唢呐、长号、莽筒、鼓钹洪亮而庄严的乐曲之中,专门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僧人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以示各路神灵已降临人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
  紧接下来的是,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宣扬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羌姆”活动的最后部分为“驱除恶鬼”。在全部驱魔仪式进行完毕之后,各路神灵把大、小鬼怪集中到用酥油和糌粑粉制作的鬼首“朵玛”身上,鬼首“朵玛”便在众神兵天降的押解和众多藏民的拥簇下,移置到距寺庙外有一定距离的空地上,架起柴火焚烧“朵玛”为灰烬。至此,完成了使庙宇和民众驱逐未来一年中所有邪恶,迎来人间祥和与福顺的“羌姆”法事活动。

[FS:PAGE]

  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所有观看者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而是赋予了人们精神上的欢乐、祥和,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这些内容不同、舞姿廻异、面具与服饰制作精细的舞蹈段落,一个个紧密相连。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有的寺院由僧侣仪仗队开道,莲花生八号(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王和爱慧)和师君三尊(亲教师静命、执范师白玛桑菩瓦、法王赤松德赞)、大译师班智达佩若杂纳相继出场;男鬼卒、女鬼卒出场,向师君三尊唱赞歌,跳五部英雄舞;随后10名戴铜面具者边跳边回首,以示结束。 羌姆大都戴面具表演。其动作表情,大多源于佛教经典中描绘的形象,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特征。其舞蹈技巧,上身有鹿头、下转指、狮子头、双飞燕、双摆手、双绕推手等手势变化;动作有弹腿纵身前跳、跳十字、跳喜旋、正反跨腿旋转、拉弓射箭及高举腿(勾脚外开)等等。羌姆的表演场面肃穆威严,气势恢宏。虽然有时出现一会儿嬉戏场面,但更多的是恐怖氛围,令人毛骨悚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