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民族独特的面具艺术

作者:拉吉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7-14 10:02:00 点击数:

  藏族面俱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资料说明明确时间,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制定法律举行庆祝大会时,记载表演了戴面具装饰成狮、虎、牛、豹的舞蹈,到后来公元779年,庆祝桑耶寺落成典礼上也记载了表演面具的舞蹈。制作面具,最早的内容是对神灵的膜拜、祭供、祈祷神灵给人类带来吉祥安康,避免和摆脱苦难,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藏族面具艺术就包涵着佛教的内容,慢慢它作为一种对神的崇拜形式而出现。

  藏族面具有宗教“羌姆”面具、寺院悬挂面具、戏剧面具、歌舞面具、说唱折呷面具五种类。
  “羌姆”面具有30多种,其大体有护法神、本尊神、护法神的随从和各种动物面具、如狮、虎、鹿、牛、狗和鸟类。
  寺院悬挂的面具与“羌姆”面具基本相同,大多数寺院将“羌姆”面具平时悬挂在大殿以供观拜。由于教派的不同,护法神也不同,因此,各地、各寺院的宗教“羌姆”面具有所差异,各寺院因大小、教派等原由,面具的数量也不等。多至30多种,少的8、9种。
  戏剧舞剧用的面具,丰富多采,戏剧除了通常用的白面、黄面外,根据剧情中的人物形象来配带面具。

  折呷面具一般都是一幅吉祥脸谱,如面具左侧的黑毛象征汉地皇帝,右侧白毛象征印度王,鼻子下的贝壳象征尼泊尔王,额头上日月微象征莲花生,胡须象征山羊。诸王代表福运来自四面,莲花生能保佑家业平安,吉祥山羊能使你丰衣足食,表演者所唱的内容与面具的象征意思相同。
  不同种类的面具因作用、象征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制作方法也不同。宗教神佛面具大都为立体,一般是脱胎制作,即预先在塑好的模上,用纸浆、布浆中加入粘合材料裱糊,晒干定型后再取泥胎,脱成立体硬壳,还有一种纸浆、布浆中加入以竹、细木作骨架,然后直接做成,面具定型晒干后,根据各种神的不同面谱绘制,最后上增光剂。戏剧用的面具是用硬纸鹤皮革做成德平面面具,根据剧中的不同角色进行修饰、上色和粘贴毛须,折呷面具一般也是平面,用料也很随意,用兽皮、不、纸板等制作,然后根据不同脸谱进行粘贴修饰。总之,这种民间文化不仅仅是藏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它是属以全人类 的,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最终希望传承和保护、发扬、藏族民间文化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