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吐蕃时代雕塑艺术简介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商报 时间:2014-12-31 11:40:00 点击数:

  布达拉宫的镇寺之宝
  就像佛教并不是藏地的本土宗教一样,早期的佛像也由藏地之外通过多种途径引入。在公元3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从印度而来的合掌的莲花手印木雕和雕刻有“六字真言”的宝珠。而至于佛像,则是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初,松赞干布从尼泊尔南部的僧伽罗岛引入1尊传说为自然天成的蛇心诃利旃檀香木世间自佛圣观音菩萨像,此像高93厘米,宽10厘米,有10只手臂,其形体并不高大,但造型异常优美,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造像,具有慈爱和恐怖的双层表相,属佛像中的静猛合身像。其色彩红艳如蔓达迦花,美好、庄严,被奉为藏王松赞干布的本尊神、布达拉宫的镇寺之宝、守护灵魂,供于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即圣观音殿。同时,松赞干布又从南亚请来1尊十一面观音旃檀木像,这是藏区最古老的两尊木雕像。


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小昭寺的两尊觉沃佛像
  “献于两尊觉沃佛像的两座寺庙”——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尊已经成为藏族精神信仰的核心的觉沃佛像。它们正是早期分别从东西方来到这片雪域的佛像的代表。
  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王的公主赤尊为王妃。赤尊公主进藏时所带3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不动金刚佛像、尊胜弥勒菩萨转法轮像、天然生成的旃檀度母菩萨像,合称“稀有三像”。释迦牟尼不动金刚佛像,是按释迦8岁时量身铸造的合金像,雕像最初被安放在专为赤尊公主而建的大昭寺。大昭寺当时得以兴盛,皆因寺内藏有这尊名叫“觉沃米角多吉”的铸像的缘故。
  其后,松赞干布又娶唐朝文成公主为王妃。文成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佛12岁的等身像,这尊像被安放在专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小昭寺,后辗转供奉于大昭寺,该像亦称“觉沃释迦牟尼”。这两尊佛像五官轮廓线条异常分明,特别是直鼻梁、高眉弓、深眼窝的造型,具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特色。头和肉髻螺旋式头发,即佛教造像量度经中之佛陀的32种妙相之一“旋发绀青”;两耳垂肩,面相丰满;额广眉长,眼鼓,眼帘低垂,嘴角上翘,带有一丝古风式的微笑;肩宽胸平。神情威严、雄健,气势不凡,身穿贴身右袒式或通肩赤布僧衣,有着密集的装饰性衣纹,薄衣透体,故称湿衣佛陀。整个造像比例协调,法相端正,有栩栩如生之感。


小昭寺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相传这两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永传后世,特请工匠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造像与本人酷肖。其后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大唐皇帝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将1尊12岁等身像送至我国汉地。同时,尼泊尔国王也得到1尊8岁等身像。这2尊佛像由2位公主请入藏地,是吐蕃时期引入的古印度时期作品,以这2尊佛像为代表的他域雕塑作品,对后来藏族造型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佛陀等身像
  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引自外域或临摹他域风格塑制的佛像:如拉卜楞寺小金瓦寺的释迦牟尼铜佛像,8世纪由静命法师请自印度;扎耶巴寺十圣地佛殿中的十六尊者像,10 世纪末由喇钦贡巴饶色的弟子鲁麦·仲穷临摹长安的风格而塑制;吐蕃贵族以雄厚布施由印尼乌蔓等国引入名贵佛像数尊供奉在大昭寺……


印度菩提迦耶的释迦牟尼25岁等身像

  但是,既然谈到释迦牟尼等身像,这里的篇幅我们打算再聊聊这类特殊的佛像。其实目前,世界上共有3尊佛祖等身像。如前所述,8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小昭寺,12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还有一尊25岁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据唐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这是弥勒菩萨下凡所造的,14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时,僧人连夜用土掩埋正觉塔,装成小山包,得以保存,19世纪才被挖掘出来,佛顶上的那突出地方遗失了,后来合钱打纯金的补上,也供养了佛前的钵(涂黑色但其实是纯金)。三尊佛像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个时代佛像的典型特点。  
  西藏除了众所周知的壮美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大部分游客只能匆匆看上一两眼绝美的风光,更多历史文化的神秘还等着人们进一步挖掘了解和慢慢品味。为此我们推出“跟着小钥探秘藏地”栏目,希望人文艺术学科出身,又有着多年藏地游历经验的小钥,能带来别样的惊喜。
  吐蕃时期的藏族雕塑艺术,在继承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基础上,主动引入、借鉴、吸收和融入佛教造像的雕塑技法、形制,丰富本土雕塑风格和内容,产生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建立了藏族雕塑艺术以佛造像为主的局面和主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