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调研考察有感 三措
作者:三措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4-09-23 17:46:56
点击数:
非遗原来不是遗世独立 而是根植于生活的大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调研考察有感
海南州人大 三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调研考察有感
海南州人大 三措
非遗是技能,是巧思,是智慧,是生活,是美的艺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国因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誉为“非遗里的中国”。统计数据表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非遗占国家级非遗项目的 45%以上。海南藏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多样性同样突出。为深入了解和进一步推动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海南州人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年度调研计划。这次调研由州内调研和外出湖南省常德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两部分组成。行至所见,调研组一行惊叹于非遗的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进而在思想上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其价值的长远和责任的时不我待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的感受与体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态良好
海南州主体民族藏民族作为 12 个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因其独立完整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曲艺和传统医药等方面的遗产留存丰富。又因我州农耕与游牧生活一直存续,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歌舞等以“活着的文化”形式活跃在民间。这就使得我州的非遗,不仅没有门庭冷落、继承乏人,相反,非遗以丰富多样的门类、风格、形式,鲜活而又生生不息,且在传承中呈现出古与新、传统与前沿融合发展,并行不悖之势。据州文旅部门统计,全州现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 252项,其中列入国家级 8 项、省级 19 项、州级 64 项、县级161 项,所列项目均没有发现传承间断和失传的情况。
(二)活态传承多彩且生机勃勃
如果说非遗原是扎根在各民族生活中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文化,那么,现在应该说是搭乘上了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快车。随着节庆活动和比赛类项目的增多,民间舞蹈、歌曲、体育及民族服饰等有了更多的展示舞台,我州制作的非遗原创类文艺作品在全省比赛中屡获佳绩,并有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自治州连续六届举办安多藏族服饰文化艺术节及服饰嘉年华活动,吸引十个藏族自治州的群众年年参演。各县每年举办各类艺术节,使锅庄舞,拉伊,扎木聂弹唱,射箭,赛马等非遗项目频繁亮相,夯实了保护和传承的群众基础。“藏族夹棋”“贵南藏绣”“尚尤则柔”“贵德六月庙会”“彩粉坛城”“青海湖、日月山的传说”等 11 个项目完成数字化的保护工作。非遗综述片、教学片、实践片和访谈片的陆续拍摄,使得“养在深闺人不知”的非遗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展示。
(三)非遗州县两级的传承人认定及等级申报工作滞后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州除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项目都有传承人以外,列入州级的 64 个非遗项目,只有 19 项认定有传承人;列入县级的 161 非遗项目,只有 51 项认定有传承人。此外,目前已整理挖掘的 59 项非遗资源,尚未列入任何级别的项目名录。调研中也了解到,目前未认定传承人的非遗项目,大部分属于在民间活跃程度高、掌握技能人数多、群众基础广的项目,认定传承人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如:民歌、射箭、卓舞、岭舞等;少部分属于传统技艺,这一部分因属于广大牧区的日常生活,在认定标准的制定及操作上需组织起民间的专业团队,如:皮袄制作、酥油制作、糌粑制作、黑牦牛帐篷制作;还有一部分属于传统民俗和医药,这一部分大多属于公共活动和专业研究部门,也处于暂无传承人的阶段,如:祭海、开耕仪式,仁钦朵觉骨髓灵治疗法,传统藏医采药辨认技艺。
二、湖南省常德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的感受与体会
(一)保护基础上的非遗利用既是特色又是亮点
走进再现沈从文笔下“湘西大码头”繁荣景象的常德柳叶河古河街,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令人眼前一亮,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街道两旁引人注目的悬挂着“非遗传承人”的招牌,传承人用唱腔一一介绍:“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我们常德是个好地方……”,乡村振兴馆布局在河街,当地特产琳琅满目。非遗产品制作传承工艺的精彩展示和传承人的金字招牌,使得非遗传承人在这里体现出价值和尊严同时,又因游客被传承人招牌吸引而买卖兴旺。据介绍,有着 600 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物—“鸳鸯走马楼”内,每到夜间,常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德丝弦、常德高腔、澧水船工号子、花鼓戏等以其婉转的丝弦、嘹亮的高腔、雄厚的号子,深深吸引着游客和市民,在旺季或名家登台献演时,更是一票难求。非遗的可见度、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人印象深刻。
(二)非遗因传承人的活跃和新生代的同步培养而显得生机勃勃
常德市桃源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是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真迹地。历史上陶渊明、屈原、刘禹锡、苏轼、李白等先贤文豪,被这里奇山、秀水和武陵人渔樵耕读生活深深吸引和感动而留下的珍墨宝文,使桃源县集天地之灵秀、人文之荟萃于一身。据介绍,桃源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7小类, 286 项。认定有 71 名各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18处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基地以相对规范的制度和流程,要求传承人履行其传承人的讲习职能,以达到珍贵的非遗被更多人在了解中学习,学习中热爱,打牢非遗文化遗产大县根基的目的。来到‘桃源绣’传承基地,看到的不仅有被誉为湘绣之魂,极富特色的‘桃源绣’作品,还有青少年非遗讲习工坊的井然布局和每月活动的图表,看到一批年轻的刺绣女工飞针走线。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不乏有在大学学艺术类的年轻人以非遗为职业。桃源县非遗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到,桃源刺绣、桃园木雕、桃园铜雕、桃园石雕、桃源剪纸、桃园竹艺等‘桃源工’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流传下来不少祖传的技艺。这些技艺在漫长的时光中,被传颂、也曾被淹没,又被拾起。随着非物质文化产生的经济价值不断升高,大批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传承的队伍,非遗在这里呈现出传承和创新双向发力之势。现在的非遗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二代和三代年轻人主担传承角色。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体育与竞技项目在文旅蓬勃发展的今天,更是年轻一代以表演的方式将非遗文化点亮,使非遗不但丰富了旅游内涵,自身也在创新演变中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三)地方立法赋能非遗多方融合发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颁布全国第一部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建立《非遗活态传承机制》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性保护的湘西经验,示范性引领的湘西特色,活态性传承的湘西样本 。据介绍,湘西州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8 项,省级 85 项,州级 272 项,县级 922 项。公布代表性传承1691 人,并建成一个国家级、21 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挂牌 55 个州级非遗传习中心。走进其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墨戎苗寨,“四方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舞袖相联,左旋右转,步伐灵活多变,鼓声时而柔慢,时而激越,让人激动不已。13 个苗族村寨以“非遗+”的形式联合发展,寨内银饰、苗绣、蜡染工坊中,工匠们示展技艺,产品合作社统一买卖分红,路两旁土特产错落摆放,苗歌、傩戏的精彩表演引来叫好一片。据介绍,墨戎苗寨年接待游客超过 120 万人次,旅游创收超过 1.5 亿元,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 1.3万元。在湘西吉首市苗寨考察文创,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基地的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不谈理论却对美有种浑然天成的透彻了悟,他正是被这里民艺匠心与地道风物所吸引,从决定成立公司到现在己深耕文创产业有 15 年,其文创产品曾代表湖南非遗类项目参加沪洽周展示,作品荣获“中国湖南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公司还代表中国民艺项目参加意大利米兰 2015 世界博览会。公司研发部对接市场负责研发,研发的绣品、服饰、家居、装饰、美食、特产等分户按标准制作,说这种方式可省去中间的工资、场地的费用,最终以产品的物美和价廉,在市场上受到了欢迎,公司也因此立住了脚,成长迅速。
三、对海南州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思考与启迪
(一)提高认识,主动作为系统性保护
不同于在外地考察中感受到的传承人申报的踊跃和活动的丰富,在我州首先需要解决民众对非遗概念的认识问题,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意识的唤醒问题,其次,细挖扩展州县两级非遗项目目录。当在长沙人头攒动的五一广场,看到剁椒鱼头非遗传承人的招牌,再联想到湘西州的 1307 项代表性项目,我们是否因对生活的场所、工具、习俗等司空见惯就熟视无睹而漏项了呢?再次,改变传承人认定滞后的状况。此行考察的两个地区,传承人申报已经进行了七批次,而我州目前仅申报两批次。在非遗传承尚未与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时,传承人自身受能力和环境约束,不大可能出现主动申请传承的情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积极主动作为,打好非遗传承的基础,做到有项目就有传承人。
(二)融合发展,搭建平台提升可见度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提高可见度的最好载体。实际上我州广大牧区和农区传统习俗、传统生活、传统村落等相对处于保护良好的状态。这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势,也是外地游客向往的因素。我们缺乏的是在古城、古村落和景区的打造中融入丰富的非遗文化的通篇布局,缺乏的是非遗在保护和传承责任之外的其丰富的经济价值的认知。加强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游客来一次我们海南藏族自治州,就知道这里的服饰文化是什么样的,日常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的,歌是怎么唱的,舞是怎么跳的,民居是什么样的,而不单单是在景区看自然风貌、路上看牛羊,因简单而显得乏味,留不住客人。同时,非遗文化不能少了可常常活跃的平台,不能少了传承和发展的讲习基地,不能只在大型活动和节庆中唤醒。
(三)保障先行,齐抓共管建立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支持、地方立法、传承人、项目和公众的共同长时间参与和推动。我们现在需要关注非遗申报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非遗的代表项目是否能成功申报,涉及申报项目的挖掘整理、文本的撰写、申报图片的收集以及申报视频的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迫切需要一支热爱非遗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在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上给于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在地方,动力也应该在地方。高度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我们首先做好了、走在前,才有可能更多跻身到国家级和省级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经费支持。除此之外,非遗地方立法也十分必须。非遗文化具有地域性、神秘性、稀缺性等特征,上位法不足以涵盖非遗文化的方方面面,且这些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和流传于民间,很难用一个尺子去衡量,用小切口的地方立法建立传承人的多元认定模式,扩充人、财、物三方共同作用的综合保障体系,建立融合发展的机制,对上位法进行细化和补充十分必要。
2024年8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