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都兰县热水乡吐蕃古墓

作者:旦正太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0-09-16 10:12:00 点击数:

  著名的吐蕃墓葬群在青海省海西州柴达木境内,距都兰县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的热水乡附近,背依巍峨的热水大山,面临滔滔滚流的察汗乌苏河,俯瞰绮丽的察汗乌苏绿洲,依山旁水。墓群所居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当地人称此墓群为“咯图合”,藏语是九层之意。


从北侧看封土顶部的一块土垒

  墓群分布在一公里长的范围内,共有古墓200余座。据考证是中晚唐时期的吐蕃大型墓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各个墓葬均有数量不等的牛、羊、马、鹿等陪葬物骨骼,还有大量的其他随葬品,如木勺、陶罐、木碟、皮毛等。


从东侧看墓群


古墓顶部的木材和石块清晰可见


岁月的沧桑侵蚀整个古墓

  其中坐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的墓冢,高出地面30多米,远望如城阙一般宏伟壮观。这座墓冢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封土堆最底层,用石头砌有三层坚硬的石墙,每层高1米,宽3米,使墓冢更加牢固。石砌围墙只是墓冢的“地基”,上面有分泥石混凝分层,砂石混凝分层和夯土分层,层层加高,形成高而坚实的幕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一米就有一层排列整齐的柏木“横梁”,共有九层之多,此墓群藏语称作“咯图合”即九层之意。这种独特的构造形式和风格,至今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
[FS:PAGE]


建造人工台阶方便游客


盗墓贼盗挖的痕迹

  墓冢葬室自上而下排列,呈楼阁式,二楼约在封土顶部往下约6米,呈长方形,是一座动物陪葬室。墓室由石块砌成,墓口用柏木镶垒。墓室内有马、羊、狗、鹿等70多具动物骨骼。


被受保护的墓冢


被受保护的墓冢

  最底层的“一楼”是一座“十”字形陪葬墓。墓室长21米,宽18米,距封土顶部约9米多,宽敞宏大,结构复杂,有墓门,门口有照壁,墓室又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南室。各室间有回廊贯通,各有门户。中室为木棺室,其余各室均为石砌陪葬。东室西室有大量兽骨。中室南室以及回廊中有大量的木制品、毛制品、丝织品等,随葬品极为丰富。在众多的随葬品中,有陶罐、金牌、金饰、铜铃、木牍、木勺、木碗、木碟、木车、木鸟兽、兽皮帽、皮鞋、铁器、玛瑙、石珠、粮食以及大量丝绸等。


显现日月的年轮


历史遗留的痕迹

  随葬品中的丝绸织品品种繁多,色彩绚丽。这些丝织品由于墓室寒冷,当地气候、土质干燥得以保存下来,世所罕见,是柴达木盆地古老文化中的瑰宝。这些丝织品有面棉、绮、绢、刺绣等,丝绸图案清晰,色泽鲜艳,花纹绚丽,质地良好。图案有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车马人物等。既有大唐王朝广泛流行的连珠对马、连珠对鸟等纹饰,还有唐代并不多见、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菩萨出行、人物猎兽、西域人图像、织棉袜等物品。


远处的雪山和墓群顶部遥遥相望


远古神秘的吐蕃古墓

  吐蕃是藏民族的先民,公元六六三年,日益强大的吐蕃国一举破灭了在青海建政350年,辖三千里江山的吐谷浑三超,占领了吐谷浑辖属的辽阔地域。吐蕃墓葬就反映了吐蕃统治时期柴达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的盛况。(青海湖网特约记者 旦正太 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