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境内藏族安多歌谣
藏族安多民间歌谣: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和四川部分地区,特别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境内,是藏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
贵德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青海省会城市西宁的西南,东与青海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南西于贵南共和接壤,贵德县城设在河阴镇。贵德这块土地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大小榆谷的贵德黄河南北已居住藏族祖先西羌的“先零羌"部落,他们很早以前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畜牧业、农业和手工艺等生产活动。在长期的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丰富的文学艺术。
藏族歌谣是人民群众劳动的成果,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生活、情绪、思想、愿望等。它积累了多年来生活经验,走过了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道路,闪烁着人民智慧的光辉。比起文人的诗歌来,它不但在形式上自然活泼生动多变,而在内容上包含了生动的、发展的、丰富的藏族人民生活。
根据中国文化部于1 9 8 4年及时抢救民间三套集成的通知精神,贵德县民间老艺人俄日同志(青海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理事),为了拯救和弘扬民族光辉灿烂的古文化遗产,不畏年老体弱,系统地精心搜集和整理了比较完整的古藏族安多歌谣集,集子共分三大部分,二十一个相同内容的段落而进行的。第一部分从开场歌唱吉祥、祝幸福为开始、续而唱藏族习俗、对比情况、伦理道德、相互鼓励、报答恩德、诉悲伤、祝愿望等为九个段落;第二部分以歌手问答辩论开始,争辩与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形成、内情时间的生起、地理位置的存在、辩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日月星辰等事项后,防止发生争吵、被第三者以歌劝解才罢休;第三部分歌唱万事如意、翩翩起舞、腾跃则柔而结束。共搜集整理出两千多首、近百万字。整个歌词的始末充满古代藏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特色,有关专家认为是藏族艺术的精华。安多歌谣的内容很丰富,尤为第二部分中的问答辩论的内容更难得,在搜集整理中因知情人年迈体弱、甚至早已不在人世,有些人只知一段也是残缺不全,需要引印证。编者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走遍贵德附近几个县的山山水水,才整理抢救得此。经青海、甘肃、四川三省出版社考证后,认为是最完整的安多歌谣集,所以于1 9 9 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安多藏族歌谣很受广大藏族群众的热爱。在形式上看,藏族群众在盛大的宴会、年头佳节、三五成群、宾主会客或独行歌唱都离不开放声趣乐;在内容上,从古到今有歌功颂德、诉说悲伤、万事形成、内情世间的生起就以歌谣来表达。对研究中国藏学和历史风情习俗有重要的价值。安多藏族歌谣因通俗易懂,很受广大藏族群众的热爱。
藏族歌谣从广义上讲,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勒(羛)即歌谣;二、则柔,且歌且舞;三、拉伊即情歌。“勒”是万事的开场曲,以歌谣来表达,世界有名的诗歌“格萨尔王传”也是包括在其中。“勒”(羛)是古代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斗争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间诗歌,它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是相互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在两千年前只有“勒”(羛)这一种形式的划分,而没有“拉伊”“则柔’’这两种形式的划分。“拉伊"“则柔"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藏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慢慢地逐渐从“勒”(羛)这种形式中蜕化派生而出,成为“拉伊"“则柔’’这两种形式。拉伊是男女青年相互表达情感的一种民歌,它虽然可以在高兴、聚会、娱乐时演唱,但它和“勒”有根本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唱拉伊的场合、自己的兄妹、双亲和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戚不能在场,如果在场的话,就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或视为乱伦,是一种羞耻。拉伊的音调也较不同于“勒”(羛)。
安多藏族歌谣种类繁多就可以看出,它具有悠久性、丰富性和独特的创造性、延续性。从而看出藏族人民的情感的细腻和对喜怒哀乐、万物形式、歌颂现在党的领导和丰功伟绩,都以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具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证明了它潜在的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