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海南州委杜捷书记(右二)和普华太副州长(右一)等考察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
根据青海省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牧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克服建设任务重、工作量大等困难,扎实推进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各具特色、亮点凸显的强劲发展势头,同时也存在建设进度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甚至有一些地方认识不统一、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突出问题。
饲用甜菜
歐拉型母羊
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
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于2010年在共和县元者村、贵南县麻什干村、贵德县吾隆村、同德县黄河村、兴海县上游村5个村实施。目前,示范村已组建了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并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目标,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5个村共入社452户1892人,整合草场22.56万亩、牲畜4.4万头只,计划总投资达3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800万元,建成高标准畜棚289座3.4万平方米,草地围栏3.06万亩,草地改良47.35万亩,引进野血牦公牛260头、生产母牛700头、藏系种公羊1200只。
当年生牧草燕麦测产
免疫注射
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建设形势喜人
按照“先易后难、能者先建,优化组合、专业分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亮点、稳步推进”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陆续组建合作社51个,并通过省州验收已拨付资金1020万元,完成任务的102%。在建设中,出现了牧民群众关注建设、入社积极的可喜局面。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态畜牧业示范面,共和、贵南两县在继续强化2010年示范村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广泛深入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2010年启动村中条件较为成熟、群众积极性较高的6个村确定为县定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两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思路清楚、目标明确、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值得总结和借鉴。
草原人工防治虫害
农技局工作人员田间服务
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建设有序开展
2011年确定了69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发展思路、生产经营模式,编制完成了建设村《建设方案》,选举产生了建设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及监事会成员,目前,注册登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FS:PAGE]
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
为了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努力推动生态立州战略,促进我州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2011年省级支农资金扶持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全力打造共和县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及牛羊育肥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州的5个亮点,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并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5个示范区投资3000万元,计划种植当年生牧草14万亩,引进种畜5225头(只),绵羊育肥40000只,建草料棚130座、养殖小区8处、有机养殖小区4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4个,培训农牧民1200人次。目前,已完成规模化人工种草14万亩,建设养殖小区6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12个。
丰收在望
高产新品种小麦
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特色亮点凸显
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呈现出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各具特色、亮点凸显、进展良好的喜人形势。共和县: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建设模式有特点,建设工作有进展。一是示范村建设有起色。元者示范村依托青海湖旅游热,开展旅游、畜牧业,种植业等建设工作有实质的建设内容,群众积极性高、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发展。二是启动村建设有突破。通过县乡政府、职能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将3个启动村确定为县定示范村,使启动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尤其是拉乙亥麻村,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其牲畜实行承包制、耕地草场实行入股制、多种经营实行自负盈亏制,在能人带动下凸显了股份、联户、合作等经营优势,突出了以草定畜,整合生产资料,调整畜群结构,转产转业,狠抓二、三产业的亮点。以多元格局和丰实的内容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性和推广价值。三是宣传引导工作有成效。县政府宣传引导工作扎实有效,使广大干部、牧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展现了参与度高、入社率高、全社会关注的大好形势。贵南县:领导重视、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定位准确、责任到位。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生态畜牧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机关部门议事日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全县抽调政府部门副区级干部4人,乡镇政府副职4人脱产具体抓示范村建设工作,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有人抓、具体抓、共同抓、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三是将建设条件相对较好的3个启动村升级为示范村,使示范村建设数达到4个,从而大大提高示范村的示范、引领、推进作用。特别是贡哇村实现了三个100﹪,即牧民群众入社100﹪、草场牲畜整合100﹪、富余人员分流100﹪。四是整合游牧民定居、建设养畜、扶贫开发、草地治理、人工种草等项目;集中在4个示范村实施,计划投资达3700余万元,形成了建设合力,从而实现整合效应。五是麻什干与企业合作有实质进展。从建设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产品营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示范村的建设势头好,建设模式可行,有望建设成为贵南县、乃至全州的标杆。兴海县:出现了从滞后到推进,从抵住到支持,从观望到参与根本性转变。一是通过加大生态畜牧业建设宣传力度,提高了广大牧民群众、各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全社会对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关注,使生态畜牧业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二是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做到了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实效,出现了亮点。如温泉乡盖什干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联户经营的模式,组建了四个经营小组()。通过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用工,引导鼓励分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发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种植业、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商贸、牧家园、草原生态旅游业,进城务工,创办二、三产业。并每户自筹人民币3000元,共计13.8万元,做为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的风险资金。同德县: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做到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措施得力、模式明确。一是示范村建设切合实际。以黄河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村社,建设优良牦牛繁育基地,建设成为省级良种牦牛供种基地,实现生态良好,群众增收。二是启动村建设步伐加快。秀麻乡8个村集中连片推进良种工程、草畜平衡、牛羊育肥和唐谷镇完科村能人带动发展生态畜牧业,形势喜人。
机械收割牧草
青海湖畔夏季草场
生态畜牧业宣传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为了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讲清讲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正视问题,克服困难,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目前,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进展不平。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虽然开局良好、形式喜人,但部分县建设形势不容乐观,个别地区的建设进展缓慢,工作滞后,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办法不多。二是重视不够。州、县、乡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个别县、乡政府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有些乡镇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起到主体地位的作用。三是整合不力。各县整合了游牧民定居、建设养畜、草地治理、扶贫开发等项目,但整合力度不大、建设对象不明确,且落实不到位,多数整合项目只存在于汇报材料和方案中,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建设到位。四是合作不深。对口合作企业与示范村合作中,县、乡政府、示范村与企业间的协调不力、沟通不畅,使合作没有形成合作协议和方案,更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五是投资不足。主要是国家投资的生态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不足,地方又无财力安排扶持资金,加之整合项目多,自筹资金总量过大。六是运行不畅。全州虽然成立了59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试点、5个示范村、51个启动村),但合作社的成立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架构,多数内部没有实体,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对如何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模式研究、指导不够,合作社不能有效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难以达到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目的。
海南州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东保正在办公。
根据以上问题和困难,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要重视:县、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行政手段,创新举措,扎实工作,克难攻坚,共同努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抓好实施,按时、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任务,确保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二要完善:进一步完善试点村、示范村、启动村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财务管理办法、收益分配方式、运行模式、社员档案、草畜平衡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做好草场、牲畜、耕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科学合理核减超载牲畜、实行草畜动态平衡、遏制超载过牧。三要落实:在继续落实并完成2010年生态畜牧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完成2011年建设69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任务。立足各地建设起点的不同,建设条件的差异,要因地制宜,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运行模式,以牧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行股份制经营、联户经营、合作经营、能人带动等形式。四要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要与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依据各地实际,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监督机制,指导和帮助合作社,采取划区轮牧、羔羊犊牛育肥、种草养畜等多种措施,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动态平衡。五要整合。以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围绕合作社生产,整合畜用暖棚、建设养畜、人工种草、草原鼠虫害防治、畜禽良种推广等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扶贫、科技、水利等项目,引导财力、物力、人力向合作社集聚,发挥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