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藏绣产业健康发展
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入实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瞅准了海南州独有的民族民间藏绣资源,并于2008年9月投资成立了公司。该公司本着弘扬传承以藏绣为主的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开发藏绣文化艺术,力求藏族传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并将藏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公司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公司成立的短短6年时间里,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文化等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取得了不斐的业绩,走出了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文化产业在促进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农牧区妇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青海省强卫书记视察公司
一、藏绣文化资源及发展概况
(一)藏绣文化资源。藏绣,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种艺术品种,源于公元9世纪,是继唐卡绘画之后的顶盛传统艺术,藏传佛教三大艺术: 即唐卡、藏绣、堆绣三种,唐卡与堆绣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海南州贵南藏绣于2010年也己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藏绣在当代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已是很少见到的一种佛教艺术品了,藏绣艺术是与苏绣、湘绣齐名的一个刺绣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是藏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是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海南藏绣在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凝聚了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承载着青藏高原厚重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做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藏绣表现手法灵活,艺术形式多样;具有色彩和谐艳丽、线条明快流畅、针法独特活泼、绣工精致细腻的风格,给人以质朴、真实之感,艺术效果非同一般;每一幅藏绣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青海省吉狄马加副省长在公司调研
“海南藏绣”则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茫巴夏松地区(贵南、同德地区)和郭梅部落地区(共和盆地)等为主的农业区。该地区先民均来自青海东部的化隆、循化、尖扎、热贡等地的噶玛咯部落后裔,传统藏绣在海南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藏绣文化基础,素有妇女擅长针绣的传统习惯而被称为“藏绣之乡” 。“海南藏绣”的优秀代表、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分布在这一地区,境内的沙沟乡、茫曲镇、过马营镇、茫拉乡是藏绣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海南藏绣”在色线的运用上主要讲究色彩艳丽。绣女们在用色上无拘无束,十分大胆,用彩线尽情地抒发自己火辣辣的情感。在设色上多用原色而很少用过渡色,因而海南藏绣作品显得色相明快,彩度纯厚,对比鲜明,色彩强烈。许多绣品在黑底布料上直接用大红大绿色线绣成,出现高反差、强对比的效果。大部分藏绣采用细韧、明亮而又富弹性的绣线,因而绣品艳丽而有光泽。海南藏族刺绣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藏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纽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成为青海旅游商品市场最具特色的产品。
(二)藏绣产业发展概况。进入新时期,随着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趋于返朴归真,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高涨。因此,民间刺绣等手工艺品开始走向市场逐渐火爆起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藏绣艺术品正在世界范围内走俏,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就给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FS:PAGE]
海南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瞄准海南这一丰富而独有的藏绣资源,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2008年 9月,在原贵南县藏绣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企业经过几年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己由原来50人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家藏绣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内销兼出口型企业,也是青海省笫一家文化产品出口企业。公司注册资金达1500万元,拥有员工485人,其中:固定员工150人,农牧民刺绣工人335人多。公司研究开发的主要产品有手工藏绣和唐卡等。2014年公司生产藏绣系列产品3600件,总销售达722.15万元,实现利稅122.77万元,为刺绣农牧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420多万元。由于公司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特别是在扶贫开发工作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2010年公司被省扶贫开发局评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2011年1月作为全省20家扶贫开发“村企共建”优秀企业受到省扶贫开发局表彰;201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2011年10月被海南州政府认定为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8月被青海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评定为青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8月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评为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贵南藏绣”已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旅游局评定为最具青海特色旅游产品;2012年11月2日,公司“布绣嘎玛”商标被青海省政府认定为“青海省著名商标”,并于2013年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11月7日 被青海省科技厅认定为“科技型” 企业;2012年12月5号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贵德县藏绣展销厅
二、主要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打牢基础、建设基地。生产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和推动公司藏绣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公司多次深入到广大农牧户中就开展藏绣生产、藏绣人员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等开展广泛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产基地建设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在贵南、贵德、共和县三县建有5个藏绣生产基地、12个基层藏绣生产加工点。到目前,生产加工点已分布海南州16个村镇,就业覆盖面遍及全州5县近40个村,参与藏绣的农牧民人数超过了1200多人。公司的发展每年为藏绣人员创收4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藏绣已成为海南农牧民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
(二)、加强培训、稳定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藏绣技艺培训工作既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所需,也是使更多的农牧民妇女实现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近三年来先后开展培训班累计达13期39个多月,投入培训资金达80多万元,共培训农牧民藏绣人员达650多人次。现已拥有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藏绣和民族工艺品制作队伍,形成了以分散完成产品刺绣的初步工序到集中统一完成产品装裱的最终工序。有力保障了藏绣人员队伍建设和公司的生产经营。
公司展厅一角
(三)优化模式,跟踪服务。根据当地实际和藏绣生产的特点,主要采用两种生产模式:一种是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计件工资制。按照公司年度生产计划,结合刺绣人员的生产能力,对所要生产的系列产品图样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配线、统一送货。藏绣农牧民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图案并与公司签订合同后在自家按要求制作。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牧户给予技术指导、提供全程服务,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农牧民达300多人;另一种是“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计时工资制。各生产基地建有培训室、精品车间、超大幅作品制作车间等,公司将农牧户家中能够走出去的闲余人员按地域条件统一安排在各个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加工。公司按刺绣人员的技能和熟练程度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了按技能、按承担工种的大小取酬,从而调动了每个刺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计时工资的人员达到了170多人。以上进入两种生产模式的人员达到了470多人。生产模式的成功运行,彻底改变了当初藏绣生产极为分散又不好组织管理的种种弊病。同时减少了费用、降低了成本,保证了公司的生产经营。
[FS:PAGE]
(四)抓好质量,开拓市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产品市场又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近年来公司坚持两手抓不放松,在质量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原材料入手一直到装裱上架的每一道关口严把质量关,从而使藏绣产品不断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同时把建立良好、稳定的市场关系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着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先后在州内的贵南、贵德、共和三县和省会西宁等地设立了直销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甘肃、五台山、拉萨等地设立了经销部。通过建立公司网站、电台、报刊、户外广告、公交车体等媒体,大张旗鼔的广泛宣传和利用各种联络关系同境外商业人士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为藏绣产品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目前,公司藏绣产品除在国內市场逐步看好外,已远销到美国、法国、日本、贝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以来,公司生产的部分藏绣产品成功出口到美国,创汇累计达9.70万美元。这是青海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口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填补了中国藏绣产品出口为零的空白。标志着海南藏绣产品开始走出国门,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
2007年贵南藏绣协会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班
(五)关爱员工,真情回报。员工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为符合条件的员工缴纳了养老、医疗、意外等社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按照工作岗位、责任轻重和劳动技能等要求制定了职工薪酬制度,并对年满一年以上的员工每年上涨工龄工资一次,对公司做出成绩的优秀员工给予一定奖励;每逢节假日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外,还组织员工聚餐和联谊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每遇员工及其亲属因病住院或病故时,公司派人及时前往慰问,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关爱员工的好做法好习惯己成为公司多年来一项不成文的制度。同时,广大员工也都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真情回报企业。
(六)谋划长远,规模经营。为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藏绣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规模经营,公司已投资1500万元在海南州贵南县和贵德县分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建设藏绣、唐卡、民族服饰生产加工区和藏绣工艺精品展示、展销、演艺等功能区。该项目建设目前己接近尾声,项目建成后,年产藏绣等各类工艺产品可达8千件,新增农牧民就业人数360多人,新增收入600多万元。随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将参与到藏绣产业中来,使藏绣产业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效益化发展的目标。
制作大幅作品
总之,公司的健康发展和壮大,对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妇女就业创收、繁荣城乡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FS:PAGE]
三、企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一是走出了藏绣文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公司多年策划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实现了企业和贫困群众的互利双嬴,一方面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做大做強了企业。另一方面使农牧民群众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妇女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她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二是带动了广大藏绣妇女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显著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增进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三是通过藏绣产品的开发生产,实现了对民族民间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使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开发和利用,使资源优势不断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为企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布绣嘎玛
(二)经验与体会
(1)经验。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了企业管理层一个很普通的道理,若要搞好小微文化企业尤其是困难和发展中的小企业,如果离开党政部门的关心、有关部门的支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企业自身的拼搏都将会一事无成。因此,公司在开展的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依法经营的企业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依靠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紧密联系农牧民群众,把增加群众收入和提高企业效益始终作为企业前进的奋斗目标,才使企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藏绣产业化发展之路。
贵南县藏绣文化产业园
(2)体会。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公司的藏绣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离党和政府的要求、农牧民刺绣群众的愿望还相差甚远。同时,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任重道远。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顺利时不骄傲自满、不头昏眼花。遇到困境时不丧失信心、乱了阵脚。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克难攻坚;只有不断研发新工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名、优、新产品;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开拓占领市场份额,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青海湖网通讯员 杨录秀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