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转湖领略圣湖魅力
“转湖”对于藏族人来说是功德无量的修行,其中尤以藏历羊年转湖最为吉祥,算是祈福朝拜的方便法门,这一年转湖的功德是平日的数倍。在祭湖时人们认为,如果祭品很快沉入湖底,说明祭品干净,被神接受了;如果祭品久久不沉甚至被拍回岸边,那就说明祭品不洁净,或者献祭的人有罪恶,神不愿意接受。在转湖朝圣最有名的纳木错还有专门的讲究:拉日恰地方是湖的头,果热协波是湖的脚,转到湖头的位置要洗头、洗脸、喝神水;转到湖脚要堆石子、献哈达。
虔诚的信仰
圣湖崇拜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巅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古老的信仰崇拜形式之一,也是藏族远古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信仰观念与藏族原始宗教、雍仲本教,藏传佛教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观念一脉相承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
原始宗教认为地表以下即是龙的世界,龙是一种生活在地下和水中的神,称龙神,亦称水神,本教称为“鲁”。是指居住在下界的神灵,有精灵的性质,早期的形象似乎是泛指河水、湖泊及地下的,尤其是水中的动物,诸如鱼、蛙、蝌蚪、蛇、蟹等水族精灵,或指龙神可以随时附身或变化的载体。而佛教则沿用焚语“那伽”的称谓,泛指一种长身、无足、蛇属之长也。是八部众之一,有神力,会变化云雨。
初期的龙神,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一般是被视为恶神,龙神的神灵形态也和山神形态一样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形态向人兽合一,再向完全人格化神祗形态发展的过程。如早期龙神的形态在藏族农区的宅院外墙和厨房水缸墙上、灶头和灶壁墙上,无一例外的都被画成生存在江湖中长有一对大钳子式手臂的蟹的造型。中期的龙神已归入系统体系。被分为五大类,他们分居于世界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类龙神中既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平安的善神,也有给人、畜、庄稼带来灾难的恶神,还有善恶兼具者。并有明确职能分工,如各司刮风、下雨、降雪、打闪、龙病、战争、善良等。龙神的形态则由原始的精怪向本波教的神灵过渡,具有了新的宗教内涵和造型形式。本波教《十万龙经》中所说的这种龙神的形象不是动物的原形,而是依据原始宗教义理,经过人们想像加工后的已赋予人格化的神祗。其造型大多是人身兽首,如蛇头、马头、狮头等造型。这些不同形状的龙神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头顶饰蛇,长有鱼尾或蛇尾的精灵。本波教在后期的系统化中,接受了印度“龙王”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了诸如玛旁雍措、羊卓雍措、纳木措、青海湖四大神湖的主神四海龙王,及其分工后所部属的数百龙王体系等。其造型亦由多形象、多范畴,归结到统一的造型。多为人首蛇身的人兽合一型神祗。藏地的龙神大多为女性。以善良美丽、勤劳贤惠具备人性和母性为造型特征,并成为雪域藏地灶神、家神、帐篷神和财宝之主的化身。如拉萨龙王潭湖心亭龙王殿供奉的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就以人间女性的秀美温柔为形像特征。
圣湖胜景
原始圣湖与龙神(水神)崇拜,是藏民族远古时期极为普遍的现象,藏族先祖把世界分为天界、地界和地下三界,天上住着赞神,地上住着年神,地下住着龙神。龙神、年神、赞神成为藏族人信奉的最早的原始种灵,并以三神为基本模式,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塑造出了无以数计千奇百怪的神灵队伍,这些造型以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神秘奥妙的审美内涵、充满哲理的象征性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成为雪域藏族原始宗教、本教、民间民俗文化和藏传佛教信仰中最具神秘魅力,最富有宗教传奇色彩和地域民族风情色彩的宗教神灵基型。也是藏族先民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观念的重要体现。
藏族圣湖崇拜信仰的主要特征是按一定的宗教仪规形式和民间民俗信仰习俗贯制,频繁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供养、祈祷、膜拜活动。在发展中有的已演变成盛大而隆重的宗教节日和民间民俗传统习俗。其主要形式有:放风马、插挂经幡、煨桑烟祭、放生、转湖、磕长头、献供、颂、敬圣水、点酥油灯、转玛尼轮、撒糌粑面等。
藏区由于受到民间鲁神信仰的影响,在崇拜之中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从而也产生了一些禁忌。比如不能在泉水和圣湖中洗手,不能在泉水周围大小便,玷污鲁居住和依附的地方;不能在鲁依附的地方砍树、割草、挖地;也不能伤害鱼、青蛙、蛇这样鲁类的动物。藏族不食鱼和其他水生动物也是这个道理。
[FS:PAGE]
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是世界上多个宗教认定的圣湖,也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最负盛名的湖泊之一。玛旁雍措海拔将近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最深处81米,转湖周长大约90公里。坐落在冈仁波齐东南30千米,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本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玛旁雍错周长约90千米,转湖需4天时间,一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走。沿途有三分之二的路是紧靠湖岸线,北部的路要经过霍尔乡。这条路可以跑汽车,沙滩、砾石、沼泽交替,在湖东南方有几条河注入玛旁雍错,需淌水过河。自己要带食物,沿途有寺庙可供住宿,但条件简陋。沿湖边远足虽然没有神山的上下山坡那样艰巨,但多是松软的细沙路,走起来也很费力。尤其困难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对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溪涧时,只能淌水而过,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从何处开始转湖并无规定,只要顺时针完成一个闭合的圆就行。还有特别注意高原反应,可以用携氧片或提前一周用红景天。
[FS:PAGE]
纳木措
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它的北侧依偎着连绵的高原丘陵,东南部是海拔7111米,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在湖水的四周展开。
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千米,总面积为19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湖水最深处超过33米。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深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洗涤。
湖中有5个岛屿,佛教徒们传说它们是五方佛的化身。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会集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此时如人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其福无量,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10万次。因此每到羊年,僧俗信徒都会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每到藏历羊年的四月十五日,这一活动达到高潮。
纳木错一定要到达扎西半岛,绝对不要以为只要到纳根山下的湖边就了事。夜间住宿一般都在扎西半岛。岛上有扎西寺和一些简陋的旅馆和饭馆。纳木错早晚温差大,扎西半岛不通电,没有自来水,晚上刚刚天黑的时候可能会发一会儿电。所有的房间加在一起顶多能住四十几个人,所以旅行旺季最好赶早到达扎西半岛,并尽早租好房间。自己携带装备野营也是一个较不错的解决办法。扎西半岛下面就是纳木错优美的弧形湖岸线,早晚的时候景色异常美丽。
[FS:PAGE]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天鹅湖”,是低浓度咸水湖,是天鹅、鱼鹰、班头鹊等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羊卓雍湖,湖面海拔4410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汊口较多,像珊瑚枝一样,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湖内分布有10余个小岛,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羊湖属低浓度咸水湖,每年11月中旬开始封冻,冰厚可达0.5米。湖中盛产细鳞鱼、西藏裂尻鱼、高原裸鲤等,储量估计达2-3亿公斤,如今这里养殖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所产的鱼不仅供应拉萨市场还远往内地销售。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逢冬季群鸟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水鸽、黄鸭、鱼鹰以及斑头雁都非常地多。另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即坐落于此。
传说中的羊卓雍湖是一个仙女下凡人间后变成的。又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是个泉眼,附近住着一家富人,家中的佣人叫达娃。一天达娃在泉边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并送给达娃一件宝贝。主人发现后,硬要达娃带他到泉边找宝贝和姑娘。没达到目的,富人将达娃推进泉眼淹死。此时姑娘出现了,并变成无边的波涛向富人袭来。富人得恶报,从此这里形成了一泓碧蓝清澈、妖饶无比的湖泊。
羊卓雍湖原为外流湖,与雅鲁藏布江相通。在大约100万年以前,巨大的泥石流在白地以西二十公里处的羊舍附近堵塞了墨曲河上游河谷,于是该湖成了内流湖。
羊卓雍湖状若纸扇,大致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南宽北窄,湖沿有许多湖汊,蜿蜒伸进群山之中。湖中有余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最大的湖岛面积达8平方公里,最小的也有三千平方米。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春末夏初,当地的牧民们用牛皮船将牧畜送到岛上放牧,一直到初冬,才又运回陆地,牧畜都膘肥体壮。湖水中浮游生物类繁多,为湖中鱼群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是一个天然的鱼库。
[FS:PAGE]
青海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每年吸引中国1/3鸟种群、3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繁殖,被称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此外,湖周长360公里,水面4354.28 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香港的面积,其巨大水体,既对湖周生态子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又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水怪的出现地点都是在海星山与湖的东岸之间,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据称其特征是:形体较大,颜色呈黑黄色。
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