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研究
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旦正项欠
【摘要】:发展环湖地区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区域旅游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服务大众、使得地区发展趋于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因此本文主要从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概述及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依据。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外的油菜花
【关键词】: 环湖 文化 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这个事实我们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环湖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达到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的目的,形成全民关心文化旅游、全民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从旅游本身来说,对于文化的追寻也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所以,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人文风情,地域文化、是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一、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青海湖作为海南州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在全州旅游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形成了集旅游观光、科学探险、文化探秘、体育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风景区。青海湖景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致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运动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一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以青海湖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草地、水域、沙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构成,形成“蓝天、白云、碧水、金沙、绿草、黄花”的多彩画卷。青海湖水色彩美丽、多变,充满梦幻。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种珍禽、鸥鸟云集,生机勃勃;草原是青海湖周边藏族人民的生息之地,形成了深厚的民俗与历史文化积淀,特色鲜明。树立起了青海湖旅游业的主题形象。游客在领略青海湖雄奇、秀丽的绝色山水的同时,会注意到青海湖美丽背后隐藏的生态危机和忧患,接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外的湖岸
二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广泛丰富。民族文化是青海湖景区旅游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青海湖旅游资源中最具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是藏族文化。藏民族能歌善舞,有别具一格的高原生活方式,每年都举行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对歌、祭湖、等传统活动。草原与藏族民俗风情的结合,也使青海湖旅游品牌的打造具有了人文资源基础。在这里,游客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领略高原雪域文化,感受到青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青海不再遥远。
三是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青海湖景区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青海湖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金银滩曾为我国的神秘军事禁区。221厂始建于1958年,服役30多年间,成功地进行了16次核试验,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目前是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武器试验基地,221基地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基地。这里收藏着大量保存完好的现代文物遗存,有张爱萍、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李觉等人住过的“将军楼”,有基地第一批人员驻扎过的“三顶帐篷”遗址和当时被确定为“禁中之禁”的基地指挥部、科技楼等建筑。国营221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揭开了庄严而神秘的面纱。改建为旅游景点后,她的神秘性不断吸引着游客探访,去揭开那段尘封岁月背后的故事。原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建造在青海湖南岸,因其在青藏公路151公里处,又被称为151基地。现保留部分原有生产车间、实验区和鱼雷、电台等实物供游人参观。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外湖岸边当地村民提供的骑马场所秩序和卫生都比较差
四是历史文化悠久。越千年历史,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带着和亲的使命,从长安出发,远赴雪域高原。她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用了近3年的时间才抵达拉萨。文成公主当年所走之路,就是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斗转星移,2006年7月1日,青藏高原再次见证了一次伟大的穿越。从唐蕃古道到青藏铁路,一千多年,沧海桑田,青海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边塞要道日月山。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它就是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茶马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之路”南线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见证了唐蕃的和睦和风云变幻。“四海”之一的标志物——西海郡古城。西海古郡建于西汉末年,是青海省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古城,俗称“三角城”。传说两千年前的西汉末年,王莽上奏当时临朝的太后王政君,说天下已经有了东海、南海和北海郡,再有个西海郡,才算是四海一统。公元4年,汉朝在青海设置了西海郡,汉帝国的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草原,将青海纳入了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祭海活动历史悠久。唐代,吐蕃占据青海湖,赤岭(今日月山)成为吐蕃与唐王朝的分界线;元、明、清时期,环湖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和千百户制度,清王朝创立了祭海制度,祭海活动延续长达200余年。历代皇帝都视青海湖为神明并对青海湖题词、立碑与封号,唐玄宗曾封“西海”之神为“广润公”,封号“青海湖”;宋仁宗亲题“通圣广润公”,并在长安设坛遥祭;到了清代祭海活动已制度化,康熙曾题“正恒”,雍正赐封“青海灵显大渎之尊神”,乾隆题“青海胜景”。如今的祭海活动展示了青海湖曾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FS:PAGE]
五是休闲旅游资源广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前来享受“生态体育、快乐体育”。环湖自行车赛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旅游节事,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除了正规自行车赛外,游客可参与助力车、自行车或骑马观光,在轻松的休闲运动中环湖观光美景,同时也提高观景效果。以后还可以培育的休闲体育主要有环湖飞艇观光、环湖热气球运动、环湖徒步观光休闲、环湖宗教朝圣等,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青睐,青海湖有着绝对的吸引力和市场优势。青海湖环湖旅游犹如在青藏高原美丽的山水画卷之间穿行。伴着倒淌河的潺潺流水,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千古传奇;翻过日月山一路前进,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就在眼前,油菜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还有飘扬着西部歌王王洛宾歌声的浪漫金银滩;还能感受昔日原子城、今朝旅游胜地的神秘氛围。夏季的青海湖,蓝天、白云、湖水、草原、油菜花……黄是金黄,白是雪白,蓝是湛蓝,绿是碧绿,组合成天底下最为明艳的图画。青海湖山水如画,美仑美奂,来到这里如同身临梦幻仙境;青海湖也是人们梦中向往之地,所体现的是一种内心追求和灵魂皈依,游客能在这样的地方获得心灵最深处的安宁。青海湖是一个宗教圣地,她圣洁美丽,在这里游客可以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仿佛身临胜境。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青海湖资源,打造景区品牌打下了练好的基础。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外的湖岸由当地村民负责经营
二、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藏文化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造就了环湖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环湖文化旅游创业已初步,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但是在目前环湖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文化旅游的发展,难以达到“文化强州”的目标。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环湖地区富有极为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和坚实依托,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经营策划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深刻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资源利用水平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低,缺乏个性和特色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环湖地区不乏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只有提高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全面梳理,深入研究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闪光的特点和最深刻的内涵。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发掘出来,展示出来,呈现给社会公众,使公众充分享受精神文化的魅力,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保护和利用。
黑马河乡湖岸环境不尽人意
(二)观念落后,缺乏创意
在文化旅游中,游客在旅游中要满足“新”的心理,但是环湖地区文化旅游观念落后,在景区景点缺乏文化开发的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不少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有偏差,在旅游开发中简单的,浅显的开发。环湖地区众多文化内涵较高的资源,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再一点就是开发的特点不突出,景点雷同现象严重,相互模仿,没有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凸显出来。
(三)文化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
文化旅游产品中缺乏互动环节,缺乏游客的参与度,无法让游客获得深度体验。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解说系统落后,展示方法原始,游览过程中互动性差,游客难以获得独特、深刻的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意识淡薄,体验主题不鲜明。由于对游客体验需求的关注意识淡漠,缺少自己独特的主题,而且本已平庸化的主题下面还设置了很多与主题缺少关联性的景点,冲淡了主题,游客难以获得集中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足,无法持续提升体验价值。
黑马河乡湖岸停车收费让游人应接不暇
(四)市场运作自主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环湖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文化系统与旅游经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许多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个部门管辖。在依托市场的开发中,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常常是处于不死不活状态,浪费了大好资源。这种现象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探索创新不够,主动进入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文化旅游市场体系还没有,影响了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创新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FS:PAGE]
(五)文化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对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旅游业的产业链实际上就是一条产出链、利益链。然而目前环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还不完整,存在散、弱、差的问题。不但影响我州文化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鸟岛景区展览馆硬件设施落后
三、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进行深层次融合文化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目前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它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象上的东西。如文物古迹、藏文化、历史遗迹、民俗表演、节庆、历史传说、格萨尔和其他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而使游客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旅游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这样的文化能够具体的用表现形式展现商业化、娱乐化、让游客能够接受具体的、形象的文化。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创新融合。这种融合要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在文化旅游中,只有这样的深层次的融合文化旅游,才可以让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发挥资源应有的优势。
(二)选择创新的文化形式,独树一帜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文化旅游强调,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对环湖地区而言,底蕴深厚的藏文化是挖掘不尽的文化金矿,这也为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藏文化、历史遗迹、格萨尔、传统体育文化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充分发挥环湖地区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青海湖神秘古老的祭海仪式,青海湖祭海约有1200多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三大祭祀(祭海、祭皇帝、祭孔子)活动之一,目前祭海活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祭海是环青海湖地区规模最大的民间祭祀活动,保留了较完整的原生态习俗,其中祭词、经文、跳神、民族传统体育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这种朴素的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精髓,祭祀活动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这也使更多的人形成保护高原文化、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它为环湖地区旅游景点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海北州刚察县市貌有待提升
(三)加强文化旅游中的体验感,提高可持续发展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如何将沉闷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体验参与的旅游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的完美链接,从而提高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由于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精品战略,环湖地区已成功打造了环湖赛、祭海游、民族文化旅游节、赛马、青海湖沙岛国际雕塑与大地艺术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主题游、还推出冬季到青海湖看天鹅游、“近距离观赏普氏原羚”等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景区旅游淡季也能了解湿地生态文化。成为环湖地区旅游面向国内外推介的重点品牌,这一发展态势的形成,使得文化体验游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环境之中,带动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青海人闲暇节日消费环湖地区文化旅游的一种时尚的休闲形式。
(四)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多产业发展
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是环湖地区旅游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正在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主题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环湖地区旅游业要改变过去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游客不愿或很少去购物、娱乐、特色餐饮消费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旅游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食、娱、购、产业。在餐饮方面,要努力拓展特色饮食文化,对藏餐、烤全羊、四川菜系、湖南菜系、青海面片、黄河鲤鱼等进行再创新开发,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在娱乐项目方面,可以把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多让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不断推出像实景演出。在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上,要深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努力使文化元素和旅游要素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上规模、上水平,使环湖地区成为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旅游目的地。
刚察县境内沿途风光
(五)健全制度,促进市场化发展
在市场的发展中,要促进各类文化旅游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使之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其在发挥整合资源、组织协调、行业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全省文化旅游景区和相关企业守法诚信经营,要尽快成立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协会,立足青海湖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拓国外文化旅游市场,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和对外文化旅游项目的合作交流,使之向规模化、特色化、网络化、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力争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走向世界,要尽快出台相关的鼓励配套措施和管理条例,在积极促进各类文化旅游协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环湖地区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总之,环湖地区的旅游事业若要得到长足发展,首先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整治,通过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其次,公共设施的配备和餐饮住宿条件需要做到分档次规划和实施,从而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第三,有关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去宣传和培养当地牧民群众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意识,使得环湖旅游的整体感受有所提升,游客体验呈现满意状态,让青海湖成为游客多次旅游目的地。
作者简介:旦正项欠、 男、 藏族、硕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族古典文学方向)、中共海南州委党校讲师,青海湖网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