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亦是一种微妙的语言
作者:郑璐 袁海霞 白玛央宗
来源:西藏日报
时间:2021-12-29 16:51:20
点击数:
当一个人开始绘画的时候,绘画之梦便开始萌芽。经过数十年甚至更久的坚持,梦想则会成真。
本期,记者带着大家认识西藏油画学会的画家们,聆听他们讲述与绘画有关的故事。
张鹰: 关注人文 留住美好的记忆
“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现在翻起那些照片、底片和作品,都能清晰记得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西藏的发展很快,但很多记忆和片段让我们那代人无法忘却。2013年退休后,我的精力全部都在画画上。状态又回到了刚到西藏的感觉。”西藏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张鹰说。
一幅幅写生油画作品带着岁月沉淀的光影与味道扑面而来,年过70岁的张鹰,慢慢与记者聊着他在西藏的过往。
1972年,张鹰来到拉萨。初涉这片简单的净土,便被这里的一帧一画所吸引:八廓街、大昭寺、小昭寺周边,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他们干净的眼神、脸上质朴的笑,这里的生活让人打心里感到满足、快乐。“这一切都是天然的绘画素材。还有那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就是我为以后的绘画而拍摄的。”
张鹰告诉记者,在过去所经历的近50年的岁月里,没有接受过“程式化”教育,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对西藏文化、人文的感悟。他对西藏的民间文化一直有着系统的收集、整理,这些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细细品味这幅名叫《童年》的油画作品,金色的油菜花地前,三个7、8岁大的孩子专注地看着远方,嘴边还带着羞涩的笑。这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么单纯,令人怀念。
张鹰说,那是在1999年,他们一行途经日喀则定日县的一个村庄,看到很多在地里自由嬉戏的孩子们,不禁有感而发。“那时的百姓生活虽然落后,但是他们活得很简单、很快乐,也很知足。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他们非常可爱、天真,精神状态特别好。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的瞬间,而作品的背景,我进行了三次筛选。”
在黄昏的村头、青稞地、油菜花地三者间,张鹰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希望这幅作品,既要有传统印记,也要有新的要素。油菜花地的色调明艳活泼,给人一种阳光、热烈的感觉。”
在张鹰看来,西藏的人,就像天空,是那样的纯净。“我对老西藏的人非常有印象,他们大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我对人们变化的描绘,更多的是以精神层面表达的。每每回首往昔,这些都是内心深处厚重的记忆。”
张鹰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他都会创作10余幅油画。尤其是退休之后,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创作。“现在的时间对我而言更加珍贵,有了这些年在西藏的经历,再加上创作的灵感与激情,还有足够的爱与坚持,我想把想画的事物努力画下来,把美好的记忆留住。今后,还要举办一个画展,给自己、西藏百姓一个完整的汇报,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更深层体现西藏文化。而且,我说到就要做到。”
阿布: 突破,是一辈子的事
在第四届“雪域情——西藏油画作品展”上,一幅名叫《草原盛会》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8月的草原,正值赛马节,牧民们正在专注地观看比赛,投入的神情、质朴的笑脸,给画家阿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当时就在他们那里吃住,完全被那种动人的体态和场景打动,于是画了大量的速写。”
阿布告诉记者,《草原盛会》是人物众多的一幅油画作品。实际开始创作的时间是在2008年,期间断断续续有过几次改动,包括人物形象、色彩、布局等。“这幅画从开始有一个思路框架到着手创作,再到最后完成,时间跨度很大。也曾参加过一次展览,后来一直挂在画室。每当看到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有不理想之处,就会马上拿起画笔改一改,或者突然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上去画一画,一直到近期改得较为满意为止。”
阿布今年69岁,他说,早在80年代,就到藏北高原采风过几次。“当时也叫作体验生活。因高寒气候得了一次风寒,便中断了写生,回到拉萨调养好身体就继续北上。在藏北高原绘画的这种激情,随着创作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种感觉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记忆。”
阿布现为西藏油画学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先后到多国举办画展并举行艺术交流活动,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收藏。几十年的绘画历程,但他最喜欢的是2005年完成的油画作品《晨》。他说,为了这幅作品,自己拍摄了大量照片,画了大量的写生,最后以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作品。画面上各种色调交替融合、笔调气韵生动,几只白鸽轻轻点缀、白塔静默矗立、清晨的阳光温婉地洒落在山野,颇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词境界。“之所以喜欢这幅作品,是因为它能以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让自己的性格、情趣流露其间,我一直将它悬挂于家中客厅,有人出高价也舍不得出售。”
2013年退休后,阿布的生活依旧简单、纯粹。回望过去,虽然他会为自己已经走了40余年的绘画之路而感慨,却依然保持着很多最初的习惯——会坚持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用于绘画,偶尔也会自己驾车去郊外写生。他说:“几天不画画就会觉得很难受,这对我而言,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大自然能带给我振奋与激动,让我感受到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能认识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我始终认为写生更能贴近真实的人和自然风光,能让我的内心获得安宁,不为外界的繁芜所干扰。”
说起对今后的展望,阿布说:“那就是坚持已经形成自然的习惯,不断突破原来的自己。因为突破,是一辈子的事。”
对于要突破到什么程度,阿布有自己清醒的认知。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走的是传统绘画道路,也很看重向优秀的前辈学习,不让自己在一个水平上停滞不前。“但我所说的突破,绝不是为了把自己改变得面目全非,毕竟我的艺术道路是几十年生活、学习积淀而成的。也不是说转变就可以立刻转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那样就不是我自己的风格了。”
赤列德庆: 我会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西藏油画学会理事、青年油画家赤列德庆告诉记者,这是他喜欢的一句名言。
初识赤列德庆,源于那幅名叫《村庄》的作品,浅蓝色的天空,浅黄色云朵,粉色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屋,还有路上的行人。可爱静谧的画风,让人内心感到平静。
“创作村庄系列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怀念吧。小时候放牧,玩羊拐,喜欢用石头和泥巴造小村庄、夏天的沙滩,还有在冬天的雪地里画画,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赤列德庆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半农半牧的家庭里,对农耕文化与牧区文化都有较深的了解,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儿时的农牧生活依旧格外向往。
赤列德庆出生于日喀则,从小喜欢绘画的他,总是会在放牧的时间,或者帮家人在农田里劳作的时候,观察一些大家已经屡见不鲜的事物和现象——放牧时,仰望天空,观察云朵的变化;和家人耕作时,他的目光总是停留在一些墙面上有着彩绘的房屋,细细研究这些彩绘的色彩和线条的构造。“似乎自然界的每一个产物都在用一种特殊的力量吸引着我,这些都在激发着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灵感。”
赤列德庆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没上学的时候,泥土、雪地、沙滩、墙壁都是我的画布。上学时,我的笔记本前面是记笔记、背后是用来画画的,虽然那时的纸张很稀缺,但幸运的是我在纸上乱画,家人也从来没有骂过我。还记得即将毕业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学业繁忙很长时间没有画画,家人还不习惯似地问我最近怎么没有画画呢。”
2011年,赤列德庆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获得硕士学位。而不同的是,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注重创新,力求彰显自己的风格。
“对于喜欢画画的自己,我也找不到一个具体的理由。但我明白,没有绘画,我想都不敢想自己会成什么样子。”如今,赤列德庆用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创作出一幅幅耐人寻味、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其多幅作品被众多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在作品的色彩上,赤列德庆下笔简单纯粹,线条流畅清晰,多运用明艳的色彩,使其相互碰撞,极具视觉冲击力。他告诉记者,只要自己用心、用情画出来的,都是最难忘的作品,哪怕一件草稿也很难忘。“每一幅画都是生活的故事、生命的歌曲。一日活,一日画,其余的故事交给岁月。唯一肯定和不变的是,我会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本期,记者带着大家认识西藏油画学会的画家们,聆听他们讲述与绘画有关的故事。
2008年,张鹰在拉萨市郊写生。 图片由张鹰本人提供
张鹰: 关注人文 留住美好的记忆
“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现在翻起那些照片、底片和作品,都能清晰记得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西藏的发展很快,但很多记忆和片段让我们那代人无法忘却。2013年退休后,我的精力全部都在画画上。状态又回到了刚到西藏的感觉。”西藏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张鹰说。
一幅幅写生油画作品带着岁月沉淀的光影与味道扑面而来,年过70岁的张鹰,慢慢与记者聊着他在西藏的过往。
图为张鹰的油画作品《童年》。 记者 郑璐 袁海霞 实习生 白玛央宗 摄
1972年,张鹰来到拉萨。初涉这片简单的净土,便被这里的一帧一画所吸引:八廓街、大昭寺、小昭寺周边,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他们干净的眼神、脸上质朴的笑,这里的生活让人打心里感到满足、快乐。“这一切都是天然的绘画素材。还有那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就是我为以后的绘画而拍摄的。”
张鹰告诉记者,在过去所经历的近50年的岁月里,没有接受过“程式化”教育,更多的是自然而然对西藏文化、人文的感悟。他对西藏的民间文化一直有着系统的收集、整理,这些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细细品味这幅名叫《童年》的油画作品,金色的油菜花地前,三个7、8岁大的孩子专注地看着远方,嘴边还带着羞涩的笑。这让人不禁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么单纯,令人怀念。
张鹰说,那是在1999年,他们一行途经日喀则定日县的一个村庄,看到很多在地里自由嬉戏的孩子们,不禁有感而发。“那时的百姓生活虽然落后,但是他们活得很简单、很快乐,也很知足。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他们非常可爱、天真,精神状态特别好。相机记录下孩子们的瞬间,而作品的背景,我进行了三次筛选。”
在黄昏的村头、青稞地、油菜花地三者间,张鹰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希望这幅作品,既要有传统印记,也要有新的要素。油菜花地的色调明艳活泼,给人一种阳光、热烈的感觉。”
在张鹰看来,西藏的人,就像天空,是那样的纯净。“我对老西藏的人非常有印象,他们大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我对人们变化的描绘,更多的是以精神层面表达的。每每回首往昔,这些都是内心深处厚重的记忆。”
张鹰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他都会创作10余幅油画。尤其是退休之后,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创作。“现在的时间对我而言更加珍贵,有了这些年在西藏的经历,再加上创作的灵感与激情,还有足够的爱与坚持,我想把想画的事物努力画下来,把美好的记忆留住。今后,还要举办一个画展,给自己、西藏百姓一个完整的汇报,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更深层体现西藏文化。而且,我说到就要做到。”
西藏油画学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阿布。图片由阿布本人提供
阿布: 突破,是一辈子的事
在第四届“雪域情——西藏油画作品展”上,一幅名叫《草原盛会》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8月的草原,正值赛马节,牧民们正在专注地观看比赛,投入的神情、质朴的笑脸,给画家阿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当时就在他们那里吃住,完全被那种动人的体态和场景打动,于是画了大量的速写。”
阿布告诉记者,《草原盛会》是人物众多的一幅油画作品。实际开始创作的时间是在2008年,期间断断续续有过几次改动,包括人物形象、色彩、布局等。“这幅画从开始有一个思路框架到着手创作,再到最后完成,时间跨度很大。也曾参加过一次展览,后来一直挂在画室。每当看到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有不理想之处,就会马上拿起画笔改一改,或者突然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就上去画一画,一直到近期改得较为满意为止。”
阿布今年69岁,他说,早在80年代,就到藏北高原采风过几次。“当时也叫作体验生活。因高寒气候得了一次风寒,便中断了写生,回到拉萨调养好身体就继续北上。在藏北高原绘画的这种激情,随着创作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种感觉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记忆。”
图为阿布的油画作品《草原盛会》。 记者 郑璐 袁海霞 实习生 白玛央宗 摄
阿布现为西藏油画学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先后到多国举办画展并举行艺术交流活动,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收藏。几十年的绘画历程,但他最喜欢的是2005年完成的油画作品《晨》。他说,为了这幅作品,自己拍摄了大量照片,画了大量的写生,最后以写生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作品。画面上各种色调交替融合、笔调气韵生动,几只白鸽轻轻点缀、白塔静默矗立、清晨的阳光温婉地洒落在山野,颇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词境界。“之所以喜欢这幅作品,是因为它能以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让自己的性格、情趣流露其间,我一直将它悬挂于家中客厅,有人出高价也舍不得出售。”
2013年退休后,阿布的生活依旧简单、纯粹。回望过去,虽然他会为自己已经走了40余年的绘画之路而感慨,却依然保持着很多最初的习惯——会坚持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用于绘画,偶尔也会自己驾车去郊外写生。他说:“几天不画画就会觉得很难受,这对我而言,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大自然能带给我振奋与激动,让我感受到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能认识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我始终认为写生更能贴近真实的人和自然风光,能让我的内心获得安宁,不为外界的繁芜所干扰。”
说起对今后的展望,阿布说:“那就是坚持已经形成自然的习惯,不断突破原来的自己。因为突破,是一辈子的事。”
对于要突破到什么程度,阿布有自己清醒的认知。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走的是传统绘画道路,也很看重向优秀的前辈学习,不让自己在一个水平上停滞不前。“但我所说的突破,绝不是为了把自己改变得面目全非,毕竟我的艺术道路是几十年生活、学习积淀而成的。也不是说转变就可以立刻转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那样就不是我自己的风格了。”
赤列德庆与他的作品《相》。 图片由赤列德庆本人提供
赤列德庆: 我会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西藏油画学会理事、青年油画家赤列德庆告诉记者,这是他喜欢的一句名言。
初识赤列德庆,源于那幅名叫《村庄》的作品,浅蓝色的天空,浅黄色云朵,粉色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屋,还有路上的行人。可爱静谧的画风,让人内心感到平静。
“创作村庄系列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一种怀念吧。小时候放牧,玩羊拐,喜欢用石头和泥巴造小村庄、夏天的沙滩,还有在冬天的雪地里画画,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赤列德庆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半农半牧的家庭里,对农耕文化与牧区文化都有较深的了解,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儿时的农牧生活依旧格外向往。
图为赤列德庆的油画作品《村庄》。 记者 郑璐 袁海霞 实习生 白玛央宗 摄
赤列德庆出生于日喀则,从小喜欢绘画的他,总是会在放牧的时间,或者帮家人在农田里劳作的时候,观察一些大家已经屡见不鲜的事物和现象——放牧时,仰望天空,观察云朵的变化;和家人耕作时,他的目光总是停留在一些墙面上有着彩绘的房屋,细细研究这些彩绘的色彩和线条的构造。“似乎自然界的每一个产物都在用一种特殊的力量吸引着我,这些都在激发着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灵感。”
赤列德庆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没上学的时候,泥土、雪地、沙滩、墙壁都是我的画布。上学时,我的笔记本前面是记笔记、背后是用来画画的,虽然那时的纸张很稀缺,但幸运的是我在纸上乱画,家人也从来没有骂过我。还记得即将毕业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学业繁忙很长时间没有画画,家人还不习惯似地问我最近怎么没有画画呢。”
2011年,赤列德庆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获得硕士学位。而不同的是,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注重创新,力求彰显自己的风格。
“对于喜欢画画的自己,我也找不到一个具体的理由。但我明白,没有绘画,我想都不敢想自己会成什么样子。”如今,赤列德庆用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创作出一幅幅耐人寻味、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其多幅作品被众多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家收藏。
在作品的色彩上,赤列德庆下笔简单纯粹,线条流畅清晰,多运用明艳的色彩,使其相互碰撞,极具视觉冲击力。他告诉记者,只要自己用心、用情画出来的,都是最难忘的作品,哪怕一件草稿也很难忘。“每一幅画都是生活的故事、生命的歌曲。一日活,一日画,其余的故事交给岁月。唯一肯定和不变的是,我会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