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姑娘爱上藏族雕版技艺:要用创意“点亮”非遗文化
作者:冉文娟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1-12-23 09:34:37
点击数:
“90后”姑娘刘婧的包里总是带着一把小刀。这是她两年前在四川德格印经院学习藏族雕版技艺时的雕刻用刀。正是这把雕刻刀,将她与藏文化紧密地连接起来。如今,她用这把刀创作雕版作品,也时时琢磨着将传统的藏族非遗文化与新潮、时尚“链接”起来。
资料图为刘婧在设计藏式文创饰品。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生于四川乐山,现在拉萨生活的刘婧是一位文创设计师。从小便热爱藏文化的她在2019年获得机遇,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赴四川德格学习藏族雕版技艺。在此期间,她停掉在原公司的工作,在看似枯燥的学习、雕刻中精进技艺,并花半年时间复刻了德格印经院极具代表性的印版《千手观音》。
“第一次见到这块印版,觉得太美了。”在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刘婧被精湛的藏族雕版技艺所震撼。遗憾的是,这幅《千手观音》老印版历经数百年时间,线条磨损严重,画面已经模糊不清,无法再使用。“如果就此绝版太可惜了”,刘婧下定决心把这块印版复刻出来。
资料图为刘婧雕刻的新印板《千手观音》(左)和古印板《千手观音》(右)。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这幅《千手观音》元素丰富,线条复杂,复刻对初学者而言并非易事。刘婧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画面背后的藏文化内涵,一条线条到一个局部,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恢复线稿。然后着手在板子上雕刻。
出于消防原因,德格印经院至今没有通电。每天太阳升起,刘婧便盘腿而坐埋头雕刻,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从线条歪斜到圆润流畅,她在看似枯燥的雕刻中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后印版又经过涂酥油、清洗、晾晒等工序,半年时间过去,她从短袖换上羽绒服,一块1:1复刻的《千手观音》印版诞生。
资料图为刘婧(左四)和德格印经院的老师们一起合影留念。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刘婧复刻的《千手观音》已被德格印经院收藏,并接替老印版继续印刷使用。“这是时隔数百年的对话,新老交替也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刘婧说,在创作过程中,自己心在刀尖,心无旁骛,也更深地感悟到“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会通往智慧”。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藏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随着刘婧对该技艺的了解越深,她的心头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资料图为刘婧在设计藏式文创戒指。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藏族雕版技艺保护、传承刻不容缓,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刘婧说,当前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知,一些古老的印版得不到充分保护出现损毁,年轻人也因为这项技艺枯燥、收益不高而兴趣寥寥。这些都成为藏族雕版技艺传承路上的障碍。
作为藏族雕版技艺的爱好者,刘婧曾考虑自己是不是也做一个潜心雕刻的“手艺人”。但她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搭建起平台和渠道,让藏族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我不能只是自己受益”。
资料图为刘婧在雕刻德格印经院极具代表性的印版《千手观音》。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藏族雕版技艺不能一直是过去的样子,要穿上时尚的外衣。文创,不能只有文化,更要有创意。”刘婧介绍,目前她也尝试以藏族雕版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她说,希望有一天,通过创意产品、办展等方式,让藏族雕版技艺、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资料图为刘婧在设计藏式文创饰品。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生于四川乐山,现在拉萨生活的刘婧是一位文创设计师。从小便热爱藏文化的她在2019年获得机遇,入选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赴四川德格学习藏族雕版技艺。在此期间,她停掉在原公司的工作,在看似枯燥的学习、雕刻中精进技艺,并花半年时间复刻了德格印经院极具代表性的印版《千手观音》。
“第一次见到这块印版,觉得太美了。”在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刘婧被精湛的藏族雕版技艺所震撼。遗憾的是,这幅《千手观音》老印版历经数百年时间,线条磨损严重,画面已经模糊不清,无法再使用。“如果就此绝版太可惜了”,刘婧下定决心把这块印版复刻出来。
资料图为刘婧雕刻的新印板《千手观音》(左)和古印板《千手观音》(右)。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这幅《千手观音》元素丰富,线条复杂,复刻对初学者而言并非易事。刘婧查阅大量资料,了解画面背后的藏文化内涵,一条线条到一个局部,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恢复线稿。然后着手在板子上雕刻。
出于消防原因,德格印经院至今没有通电。每天太阳升起,刘婧便盘腿而坐埋头雕刻,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从线条歪斜到圆润流畅,她在看似枯燥的雕刻中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后印版又经过涂酥油、清洗、晾晒等工序,半年时间过去,她从短袖换上羽绒服,一块1:1复刻的《千手观音》印版诞生。
资料图为刘婧(左四)和德格印经院的老师们一起合影留念。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刘婧复刻的《千手观音》已被德格印经院收藏,并接替老印版继续印刷使用。“这是时隔数百年的对话,新老交替也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刘婧说,在创作过程中,自己心在刀尖,心无旁骛,也更深地感悟到“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会通往智慧”。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藏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随着刘婧对该技艺的了解越深,她的心头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资料图为刘婧在设计藏式文创戒指。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藏族雕版技艺保护、传承刻不容缓,需要被更多人‘看到’,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刘婧说,当前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仍未被充分认知,一些古老的印版得不到充分保护出现损毁,年轻人也因为这项技艺枯燥、收益不高而兴趣寥寥。这些都成为藏族雕版技艺传承路上的障碍。
作为藏族雕版技艺的爱好者,刘婧曾考虑自己是不是也做一个潜心雕刻的“手艺人”。但她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更重要的是搭建起平台和渠道,让藏族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我不能只是自己受益”。
资料图为刘婧在雕刻德格印经院极具代表性的印版《千手观音》。中新社发 受访者刘婧 供图
“藏族雕版技艺不能一直是过去的样子,要穿上时尚的外衣。文创,不能只有文化,更要有创意。”刘婧介绍,目前她也尝试以藏族雕版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她说,希望有一天,通过创意产品、办展等方式,让藏族雕版技艺、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