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民族文字
“藏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让它们得到保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说,“人类毕竟要进入信息化社会,如果假设藏族地区没有藏文软件,不能进入信息化社会,那么这个民族如何进步?如果不能够普及电脑,不能够进行信息化交流,那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企业管理等都将跟不上时代,所以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手段。”
1984年,计算机操作系统还是DOS(磁盘操作系统)的天下,我国的民族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时,于洪志便主持开发了“藏文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输入系统”、“藏文操作系统”等。当时没有技术资料,设备短缺,她毅然投身藏文信息技术研究,并坚持至今。
1986年,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开发的TCDOS2.0版藏文系统通过了鉴定。这是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藏文系统,该系统经不断改进,现已实现英、汉、藏混合处理。西北民族大学数学系研发了《兰海藏文系统》;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研究室开发了基于DOS平台的SPDOS汉藏文版操作系统和WIN95藏文文字平台;西藏大学在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正在研制基于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的字处理系统。
1993年,ISO/IEC 10646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在中国提案起草。藏文编码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争夺十分激烈,除我国外,还有英、美、印度等国家,都提出了藏文编码提案。4年间,国际标准化组织多次召开了关于藏文编码会议,国内藏文专家、计算机专家团结合作,为中国代表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证据。199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表决通过了以我国提案为主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
1997年,西北民族学院20余名年轻计算机教师和藏文教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藏文构件集编码、字型、格萨尔信息系统、藏医自动诊断、藏药检索、藏文历算软件、藏文字频统计、藏文办公自动化、藏文数据统计9个子系统。该项目首次实现藏文信息处理学科群,全面确立了藏文计算机技术在藏族地区的地位。”我国的格萨尔研究、藏文历算、藏医藏药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这批软件设计的问世,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相关学科的能力。
由于中文视窗系统内核技术没有公开,但藏文系统必须与汉字、英文同屏显示,要实现藏文在视窗平台上与汉字系统内核级兼容,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于洪志带领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研究中文Win32位内核。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作了无数实验模块、模拟模块,在技术上有了深层次完备的储备。1999年初,在北京中关村,在我国最先进的计算机开发环境下,日以继夜苦战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按照软件工程规范,研制了世界第一个藏文视窗系统、第一个藏文字处理软件,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于洪志教授带领课题组,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文软件技术,做了微软公司没有做成的事。
从2008年5月开始,西藏自治区政府在全区逐步推广使用藏文政府办公系统。同时,一系列新藏文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中央电视台在5月1日的报道中称:目前藏文信息化处理已达到汉文信息化处理同等水平。 [FS:PAGE]
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近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电子通讯中,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民族文字手机的涌现。为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体验信息化,在2007年11月甘肃省首次推出了藏文彩信手机报。这是全国第一份藏文彩信手机报,满足了藏族同胞通过手机了解新闻、生活等信息的需求。
民族文字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开发应用,不仅标志着我国民族语文的社会功能在这一领域的扩展,而且为民族语言文字的繁荣和发展,为民族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民族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可以肯定,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语文在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上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