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安多藏族衣食住行
作者:多杰卓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6-16 16:21:21
点击数: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日常生活方面也折射出了独特的光芒。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很多民族风俗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沿袭下来传统之一,也是藏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藏族风俗习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里只简单介绍安多藏族(青海海南、黄南、海北一带)的衣食住行。
衣
从总体上来看,藏族服饰大同而小异,男性追求威武而宽松舒适的装束,女性则以纤巧、美观、华丽为主。
帽子与其它藏区一样,安多地区帽子种类繁多,按季节可分为冬帽和夏帽两种;按特性又可分成普通帽、艺人帽、僧帽和牧人帽等;依样式,又以四耳帽、礼帽和羔皮帽等为主。原先以不戴帽作为孝节(农区),现代却不同以往,许多年轻人总不戴帽而穿着藏装。其实穿着藏袍,还是戴上相配的帽子为宜。
四耳帽,藏语称“那西”,因帽体有四个耳朵而得名,也称金毡帽。该帽在安多地区多被城镇和农区妇女戴,男人也戴,但帽体细微之处有所分别,男式四耳帽呈筒形较圆又有点高,而女式四耳帽帽体稍呈椭圆形,帽筒较矮,四耳帽的形体巧妙,帽筒下缘分布四个对称的“U”形耳翼,翼多以黑色呢绒为料,帽筒体外绕有金丝缎,形成规则的环状卷叶纹,水波纹等,因帽体高雅、美观,属帽中的高档层次,如今该帽的色泽及形体变化多样,普及全藏区。
礼帽,为牧民常戴的帽子。藏式礼帽与其他民族的礼帽有所不同,帽筒体两侧与对应的帽沿有一按扣,可随主人嗜好上卷帽沿扣住后戴用。
羔皮帽,流行于牧区,牧民选用最佳的纯色羔皮制作,造价便宜而帽体又形式多样。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很多民族风俗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沿袭下来传统之一,也是藏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藏族风俗习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这里只简单介绍安多藏族(青海海南、黄南、海北一带)的衣食住行。
衣
从总体上来看,藏族服饰大同而小异,男性追求威武而宽松舒适的装束,女性则以纤巧、美观、华丽为主。
帽子与其它藏区一样,安多地区帽子种类繁多,按季节可分为冬帽和夏帽两种;按特性又可分成普通帽、艺人帽、僧帽和牧人帽等;依样式,又以四耳帽、礼帽和羔皮帽等为主。原先以不戴帽作为孝节(农区),现代却不同以往,许多年轻人总不戴帽而穿着藏装。其实穿着藏袍,还是戴上相配的帽子为宜。
四耳帽,藏语称“那西”,因帽体有四个耳朵而得名,也称金毡帽。该帽在安多地区多被城镇和农区妇女戴,男人也戴,但帽体细微之处有所分别,男式四耳帽呈筒形较圆又有点高,而女式四耳帽帽体稍呈椭圆形,帽筒较矮,四耳帽的形体巧妙,帽筒下缘分布四个对称的“U”形耳翼,翼多以黑色呢绒为料,帽筒体外绕有金丝缎,形成规则的环状卷叶纹,水波纹等,因帽体高雅、美观,属帽中的高档层次,如今该帽的色泽及形体变化多样,普及全藏区。
礼帽,为牧民常戴的帽子。藏式礼帽与其他民族的礼帽有所不同,帽筒体两侧与对应的帽沿有一按扣,可随主人嗜好上卷帽沿扣住后戴用。
羔皮帽,流行于牧区,牧民选用最佳的纯色羔皮制作,造价便宜而帽体又形式多样。

安多妇女服饰、礼帽
藏袍,因气候、环境、经济等条件所限,藏族喜着长袍。 安多藏袍与其它地区藏袍样式几乎相同。做藏袍讲究用料,因材料、质地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氆氇袍、羔皮袍、羊皮袍、绸缎袍和单褂袍等。
氆氇藏袍,氆氇属羊毛织品,各藏区都出产,但西藏拉萨周边的氆氇较为有名。氆氇因其选用羊毛的质量、纺织的手法、染料的优劣不同而各异,因此做出藏袍的档次也有很大差别。氆氇藏袍结实耐用,一年四季均可穿着。
羔皮藏袍,为羊羔皮加工制品,外加面料缝制而成,多视为礼服。依其颜色的不同,分为白羔皮袍和黑羔皮袍,如今将黑色羔皮袍视为珍袍。羔皮袍又按毛的长短、卷曲程度和皮质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等级,一件中等羔皮藏袍,一般要用40余张羔皮。
羊皮藏袍,可分为山羊皮袍与绵羊皮袍两种,农区妇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宜裁剪、轻巧、柔软和美观等特点。绵羊皮因季节不同而皮质有差异,故被分成冬、夏和秋季绵羊皮。羊皮藏袍为藏区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衣袍时对皮质加工程序很有讲究,方式也各异,其中生挖成的皮质最具柔韧性,耐磨擦并可充当雨衣,属皮袍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单褂袍(藏语称特儿玛),是近几年较流行的一种叫特儿玛的新布料制成的,其特点是凉爽、宽松舒适、落落大方。穿之,显现男人的阳刚之气,女性的纤巧之美。
绸缎长袍,其制作原料是丝绸锻子,色泽齐全,成本要比一般袍子较高,也是近年来在安多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长袍。
衬衣,为着藏袍的点缀,分大襟和对襟两种。用料及颜色按个自喜好,传统的有丝制品和棉制品。 用桔黄和浅黄色为衬衣者,多为僧人或有佛缘者。 款式多样,有平领、立领之别,领柱又分为单扣,双扣或三排扣,嵌深色压条为饰。
[FS:PAGE] 氆氇藏袍,氆氇属羊毛织品,各藏区都出产,但西藏拉萨周边的氆氇较为有名。氆氇因其选用羊毛的质量、纺织的手法、染料的优劣不同而各异,因此做出藏袍的档次也有很大差别。氆氇藏袍结实耐用,一年四季均可穿着。
羔皮藏袍,为羊羔皮加工制品,外加面料缝制而成,多视为礼服。依其颜色的不同,分为白羔皮袍和黑羔皮袍,如今将黑色羔皮袍视为珍袍。羔皮袍又按毛的长短、卷曲程度和皮质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等级,一件中等羔皮藏袍,一般要用40余张羔皮。
羊皮藏袍,可分为山羊皮袍与绵羊皮袍两种,农区妇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宜裁剪、轻巧、柔软和美观等特点。绵羊皮因季节不同而皮质有差异,故被分成冬、夏和秋季绵羊皮。羊皮藏袍为藏区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衣袍时对皮质加工程序很有讲究,方式也各异,其中生挖成的皮质最具柔韧性,耐磨擦并可充当雨衣,属皮袍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单褂袍(藏语称特儿玛),是近几年较流行的一种叫特儿玛的新布料制成的,其特点是凉爽、宽松舒适、落落大方。穿之,显现男人的阳刚之气,女性的纤巧之美。
绸缎长袍,其制作原料是丝绸锻子,色泽齐全,成本要比一般袍子较高,也是近年来在安多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长袍。
衬衣,为着藏袍的点缀,分大襟和对襟两种。用料及颜色按个自喜好,传统的有丝制品和棉制品。 用桔黄和浅黄色为衬衣者,多为僧人或有佛缘者。 款式多样,有平领、立领之别,领柱又分为单扣,双扣或三排扣,嵌深色压条为饰。
食
酥油,藏语称之为“么儿”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提炼酥油的方法很简单,将牛奶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准备好的容器内,通常装于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安多地区藏族主要用于早餐,多用于吃糌粑时,但其他藏区主要将酥油用于制作酥油茶。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食用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根据自己喜好可多放)的酥油,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曲拉即干酪,分三种:脱脂、半脱脂和不脱脂的。前者叫白曲拉,是提取酥油后发酵的酪汁煮沸,待水分蒸发晒干而成的白碎粒,昧香酸;不脱脂的叫奶子曲拉,是纯奶熬成,昧香甜可口,油脂未提净而熬制的叫青曲拉,质地坚硬,细嚼兼有奶子曲拉和白曲拉的味道。曲拉既是吃酥油炒面的极好佐料,又有助消化止泻的功能。
奶茶,奶茶视为藏族日常饮料。首先将茶放入锅或壶内煮沸,再加入牛奶即可饮用。有的奶茶还加入少量食盐,饮时鲜美可口。
酸奶,藏语称之为“雪”,是一种以鲜奶为原料的半凝固状的发酵乳制品。做法是将煮沸的鲜奶稍晾后倒入专做酸奶的小圆木桶里,加上头天的少许酸奶作酵头,围以棉被等保暖物,在适宜的温度中,乳酸菌大量繁殖,乳糖分解成乳酸,酶蛋白逐渐沉淀凝结成豆腐状的酸奶。酸奶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医疗功能,晚上吃上一二碗芳香的酸奶,不但解暑生津,延年益寿,而且还有良好的消炎、催眠作用,所以吃酸奶一般在饭后或睡觉前。
藏式糕点,藏语称之为“欣”,先将酥油溶化再加上曲拉粉、糖、葡萄干等,打成饼,上嵌枣类,凝固后切成块食用或制成圆形小点心,是节日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水油饼,其制作方法:将面粉调匀,擀成薄饼开水煮熟,捞出放在碗内,趁热加入酥油、曲拉和糖,用于捏成炒面状即食,味道香甜,营养丰富。
焜锅馍馍,藏语称之为“塔果”的面食,先将发面制成厚圆饼,再放入烧热的铁制焜锅内,埋入火堆里,是安多藏区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酥油,藏语称之为“么儿”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提炼酥油的方法很简单,将牛奶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准备好的容器内,通常装于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安多地区藏族主要用于早餐,多用于吃糌粑时,但其他藏区主要将酥油用于制作酥油茶。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食用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根据自己喜好可多放)的酥油,用大母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曲拉即干酪,分三种:脱脂、半脱脂和不脱脂的。前者叫白曲拉,是提取酥油后发酵的酪汁煮沸,待水分蒸发晒干而成的白碎粒,昧香酸;不脱脂的叫奶子曲拉,是纯奶熬成,昧香甜可口,油脂未提净而熬制的叫青曲拉,质地坚硬,细嚼兼有奶子曲拉和白曲拉的味道。曲拉既是吃酥油炒面的极好佐料,又有助消化止泻的功能。
奶茶,奶茶视为藏族日常饮料。首先将茶放入锅或壶内煮沸,再加入牛奶即可饮用。有的奶茶还加入少量食盐,饮时鲜美可口。
酸奶,藏语称之为“雪”,是一种以鲜奶为原料的半凝固状的发酵乳制品。做法是将煮沸的鲜奶稍晾后倒入专做酸奶的小圆木桶里,加上头天的少许酸奶作酵头,围以棉被等保暖物,在适宜的温度中,乳酸菌大量繁殖,乳糖分解成乳酸,酶蛋白逐渐沉淀凝结成豆腐状的酸奶。酸奶有很高的保健作用和医疗功能,晚上吃上一二碗芳香的酸奶,不但解暑生津,延年益寿,而且还有良好的消炎、催眠作用,所以吃酸奶一般在饭后或睡觉前。
藏式糕点,藏语称之为“欣”,先将酥油溶化再加上曲拉粉、糖、葡萄干等,打成饼,上嵌枣类,凝固后切成块食用或制成圆形小点心,是节日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水油饼,其制作方法:将面粉调匀,擀成薄饼开水煮熟,捞出放在碗内,趁热加入酥油、曲拉和糖,用于捏成炒面状即食,味道香甜,营养丰富。
焜锅馍馍,藏语称之为“塔果”的面食,先将发面制成厚圆饼,再放入烧热的铁制焜锅内,埋入火堆里,是安多藏区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这就是夏夏
夏夏,是用鸡蛋、面粉、葱制成糊状,浇于平底锅烙成,其做法很精致,最主要的是要控制好火力,是安多藏区的特色食品之一。
角哲,是先将大米煮熟,再将事先煮好的人参果放在米中,也可加葡萄干等干果,然后倒入融化好的酥油,可宜个人品味加少许白砂糖即可。味道香甜,是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手抓,将羊肉肋条、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条形,放入锅内加水,放适量的盐和花椒等佐料,用旺火煮开即食,这种半熟的肉,“称开锅肉”,肉内带血,鲜嫩不腻。因用手抓食,所以称“手抓”。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它是所有藏民族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住
角哲,是先将大米煮熟,再将事先煮好的人参果放在米中,也可加葡萄干等干果,然后倒入融化好的酥油,可宜个人品味加少许白砂糖即可。味道香甜,是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手抓,将羊肉肋条、脊椎、腿骨等切成块条形,放入锅内加水,放适量的盐和花椒等佐料,用旺火煮开即食,这种半熟的肉,“称开锅肉”,肉内带血,鲜嫩不腻。因用手抓食,所以称“手抓”。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它是所有藏民族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住

安多民居
安多藏族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冬暖夏凉,采光好。格局为正方形,门朝东,窗向西。墙体外表均由粘稠性较强的黄泥涂抹,再用棕红色、白色颜料喷涂成立体感极强的花纹,图案条块分明,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字形很是好看。
房内的客厅、卧室、储藏室、经堂均由柏木、杉木板镶嵌而成。客厅和经堂尤为考究,单是经室就很富丽,有各种菩萨像,观音塑像外,还有无数的经文、唐卡画,酥油灯等真是美不胜收,客厅、厨房内的雕花壁柜,各种装饰、摆设让人目不暇接。最具标志的还是家家户户房顶那飘动着的经幡。
在安多藏区最讲究的就属灶火了,灶火是供给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重要场所,对灶火的禁忌十分严格,因为人们认为那里居住着食神(瑟拉)、福神(央拉)、财神(诺拉)、火神(麦拉)等神灵。因此,禁止向火中丢弃骨头、毛发等物,不能把脚放在火边烤,不能跨过灶火,不能将大、小便撒在灶火边等。总之一句话,要保持灶火的绝对干净。
行
现如今安多藏区常用交通工具已由原来的马、驴改为现代交通工具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已经有了小轿车,年轻小伙子都喜欢骑着摩托车进城(距县城距离较近),以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班车,再者,农村公路建设已经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所以出行都很方便。
房内的客厅、卧室、储藏室、经堂均由柏木、杉木板镶嵌而成。客厅和经堂尤为考究,单是经室就很富丽,有各种菩萨像,观音塑像外,还有无数的经文、唐卡画,酥油灯等真是美不胜收,客厅、厨房内的雕花壁柜,各种装饰、摆设让人目不暇接。最具标志的还是家家户户房顶那飘动着的经幡。
在安多藏区最讲究的就属灶火了,灶火是供给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重要场所,对灶火的禁忌十分严格,因为人们认为那里居住着食神(瑟拉)、福神(央拉)、财神(诺拉)、火神(麦拉)等神灵。因此,禁止向火中丢弃骨头、毛发等物,不能把脚放在火边烤,不能跨过灶火,不能将大、小便撒在灶火边等。总之一句话,要保持灶火的绝对干净。
行
现如今安多藏区常用交通工具已由原来的马、驴改为现代交通工具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已经有了小轿车,年轻小伙子都喜欢骑着摩托车进城(距县城距离较近),以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所有行政村全部通了班车,再者,农村公路建设已经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所以出行都很方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