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明:翻译的灵魂是和谐
作者:本站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09-08-10 16:43:53
点击数:
——青海省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青海省民族语文翻译协会会长 戈明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朋友们:
在此盛夏的八月,我们相聚在青海唯一被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仁——热贡艺术的故乡,共同研讨进一步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进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请允许我向在临会议指导工作的省民委领导、省科协领导、省社团管理局领导、省社科联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作为东道主的黄南州各位领导和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做出贡献的州民语办、州政府翻译室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各会员单位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
经理事会认真研究,确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翻译与和谐,并延伸到科技翻译、法律翻译、文学翻译等具体领域,所以确定这一主题,是因为当前我们省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目前全省各行各业都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作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速 发展的指导性主张,我们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翻译再传播,法律的翻译再传播,文学的翻译再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 就本质而言,翻译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的和谐,即通过信息、技术、方法、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贴近,崇尚进步,指除落后,共同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具体的呈现形式是通过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翻译效用的和谐,翻译人员文化人格的和谐来推动社会的和谐。 就翻译文本来说,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文化积淀不同、语言表达习惯有别、心理素质和接受意愿不尽相同的译出文本与译入文本得体地转换。包括语文、思维、美感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使文化的时间性差异、 空间性差异、表达性差异,在具体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中实现融通与和谐。就翻译效用来说,通过翻译再传播,使不同文化个性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宽容是效用的一个侧面;通过比较鉴别,使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求同存异,达成共同进步是效用的又一侧面:通过参照和验证,使不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变成共同的营养、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念,促进文化本身向更先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是效用的另一侧面。总之,通过翻译事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的大繁荣,通过文化的大跨越,促进社会的大和谐,这是翻译行 为的功能诉求,也是翻译事业的效用诉求。就翻译人员文化人格来说,正如现代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谬勒所言,不能深入了解两种以上宗教的人,其实是不懂宗教的。翻译是面对有差异的两种文化,在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美感习惯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的情况下,相互得体地转换。因此,翻译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比较与异质性成分的融通,翻译的基本矛盾是尽可能完整准确的理解与尽可能完整准确的表达。用"尽可能完整准确"作限制词,其用意在于承认理解的差异性和表达的差异性这一客观事实。因为翻译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矛盾,要求职业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化素养至少包括如下主要方面:一是对所面临两种语言的民族标准语都能达到与母语一样的熟练程度,并且对各语言的两种以上方言具备一定功底,两种文字的写作经历至少达到发表有合计百万字以上的训练;二是对所面临的两种文化,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美感习惯和文化价值取向,具备体系性、结构性和独特性的深入掌握:三是对所译文本归属的专业 及该专业所处学科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掌握;四是对世界翻译实践史和翻译学说史有较深入的掌握,特别是对精典译著的得失成败具有案例性的研究,对翻译学说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具有宏观的把握;五是对翻译方法论起直接参照作用的工具性学科,包括人类文化学、信息传播学(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语言文字学、思维逻辑学、心理认知学等学科有较深入的掌握;六是对翻译方法论起间接参照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包括文艺美感学、道德伦理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等学科有较深入的掌握,核心是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如此素养的译者,才能具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社会眼光,才能形成足以包容异质文化的宽阔胸怀,才能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统携具体的翻译文本,才能适应艰辛而细致的表达。这样的译者及其群体,他们的人生追求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的先进力量,他们的业绩将会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产生巨大的动力。
实现翻译效用的和谐,前提是能够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前提是能够实现译者文化人格的和谐,主体的塑造是根本,而文化素养的形成,是在学习——运用——再学习、实践——理论——再实践,这种波浪式推进中实现的。单说两种语言文字的功底,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来讲,是终生也难以企及的。就理解与表达的专业要求而言,对所译文本归属的专业比较了解是不够的,只有按相关学科群掌握了的专业才是扎实的,译者才可能突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分野,突破社会学科与精神学科的分野,突破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的分野,突破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分野,突破艺术翻译与实务翻译的分野,融会贯通地对待眼前的具体文本和具体问题,才不至于陷入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我们把分议题确定为科技翻译与和谐社会、法律翻译与和谐社会,文学翻译与和谐社会,除了避免空泛、抽象的议论,使研讨能够相对具体和实际,还有更亘接地为社会和谐服务的用意。科技翻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生产力的培育,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法律翻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贯彻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文学翻译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社会群体的情感交融,贯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国策。文学翻译的难点常常在于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即"化境"和"神似",人们对汉文四部古典小学的藏译文本不满意,对格萨尔史诗现有汉译文本不满意,说的是文本,原因却在于译者的文化人格没能达到和谐状态所致,也属于理解与表达没有 达到和谐的要求。科技翻译和法律翻译的难点常常在于概念的精确上,术语的科学转换是关键,虽说翻译理论对此有多角度的探索,但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系统、严谨和实用的状态,普及和社会自觉程度更低。也就是说,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和表达,还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
有确切证据的人类翻译活动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各种语言的翻译作品也是汗牛充栋,但能作为典范的文本却少之又少。由于翻译活动总是在特定的两种文言之间进行,也就很难形成全球公认的典范译本。人们对翻译经验的总结,应该与翻译活动基本同步,但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还不过150年左右的时间,一批专门研究翻译的名著出现,依托的是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行为学等文化学科和现代语言学的产生。随着计算机的语言处理,特别是机器辅助翻译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人们才意识到,时至今日,翻译理论仍然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思辩色彩的学间,仍然处在盲人摸象的典故所揭示的那种状态,还只是部分地揭示了翻译活动中的一些规律,与真正的理性化和可能限度的科学化还有很远的距离。由此进行反思,整个人类的翻译操作能力,对翻译规律的认知水平,还是十分有限的,却又表现出不切实际的乐观和自信,原因可能在于平凡掩, 盖了艰深,就象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和宅气,却不追究水和空气 的本质,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文化和语言的环境中,但不能识别文化 为何物、语言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一样。似乎粗通两种语言,就能进行 某种程度的翻译,翻译显得太平常了。其实不然,要真正搞懂什么是翻译,怎样进行翻译这两个基本命题,必须对人类的智能结构、符号功能和传播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对文化的外在状态与内在状态及 其彼此转化,语言的外在状态与内在状态及其彼此转化,思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及其相互转化,美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及其相互作用,价 值取向的群体性与个体性及其相互作用等辩证关系形成深入的了解。 所有这些的真谛,就是在互为条件,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达到事物自身法则所规定的和谐状态。如果说,翻译的主体要达到文化人格的和谐,翻译的客体要达到时间性差异、空间性差异和表达性差异的和谐,翻译的效用要达到文化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而促进社会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均衡与和谐。那么就可以说,翻译的机理在追求和谐,翻译的意义在追求和谐,翻译的灵魂是和谐。由此可以做 出这样的推理,作为一名有事业心的译者,他的职业、他的人生追求、他的生命意义,都是十分高尚的,让我们不辜负与这样高尚的工作结 缘,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译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作为会议的开场白,以上发言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肯定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望得到指教。谢谢!
在此盛夏的八月,我们相聚在青海唯一被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仁——热贡艺术的故乡,共同研讨进一步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进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请允许我向在临会议指导工作的省民委领导、省科协领导、省社团管理局领导、省社科联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作为东道主的黄南州各位领导和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做出贡献的州民语办、州政府翻译室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各会员单位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
经理事会认真研究,确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翻译与和谐,并延伸到科技翻译、法律翻译、文学翻译等具体领域,所以确定这一主题,是因为当前我们省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目前全省各行各业都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作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速 发展的指导性主张,我们省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翻译再传播,法律的翻译再传播,文学的翻译再传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 就本质而言,翻译事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的和谐,即通过信息、技术、方法、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贴近,崇尚进步,指除落后,共同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具体的呈现形式是通过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翻译效用的和谐,翻译人员文化人格的和谐来推动社会的和谐。 就翻译文本来说,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文化积淀不同、语言表达习惯有别、心理素质和接受意愿不尽相同的译出文本与译入文本得体地转换。包括语文、思维、美感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使文化的时间性差异、 空间性差异、表达性差异,在具体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中实现融通与和谐。就翻译效用来说,通过翻译再传播,使不同文化个性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宽容是效用的一个侧面;通过比较鉴别,使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求同存异,达成共同进步是效用的又一侧面:通过参照和验证,使不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变成共同的营养、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念,促进文化本身向更先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是效用的另一侧面。总之,通过翻译事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的大繁荣,通过文化的大跨越,促进社会的大和谐,这是翻译行 为的功能诉求,也是翻译事业的效用诉求。就翻译人员文化人格来说,正如现代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谬勒所言,不能深入了解两种以上宗教的人,其实是不懂宗教的。翻译是面对有差异的两种文化,在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美感习惯和价值取向有所不同的情况下,相互得体地转换。因此,翻译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比较与异质性成分的融通,翻译的基本矛盾是尽可能完整准确的理解与尽可能完整准确的表达。用"尽可能完整准确"作限制词,其用意在于承认理解的差异性和表达的差异性这一客观事实。因为翻译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矛盾,要求职业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化素养至少包括如下主要方面:一是对所面临两种语言的民族标准语都能达到与母语一样的熟练程度,并且对各语言的两种以上方言具备一定功底,两种文字的写作经历至少达到发表有合计百万字以上的训练;二是对所面临的两种文化,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美感习惯和文化价值取向,具备体系性、结构性和独特性的深入掌握:三是对所译文本归属的专业 及该专业所处学科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深入的掌握;四是对世界翻译实践史和翻译学说史有较深入的掌握,特别是对精典译著的得失成败具有案例性的研究,对翻译学说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具有宏观的把握;五是对翻译方法论起直接参照作用的工具性学科,包括人类文化学、信息传播学(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语言文字学、思维逻辑学、心理认知学等学科有较深入的掌握;六是对翻译方法论起间接参照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包括文艺美感学、道德伦理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学说、政治学说、经济学说等学科有较深入的掌握,核心是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如此素养的译者,才能具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社会眼光,才能形成足以包容异质文化的宽阔胸怀,才能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统携具体的翻译文本,才能适应艰辛而细致的表达。这样的译者及其群体,他们的人生追求将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社会的先进力量,他们的业绩将会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产生巨大的动力。
实现翻译效用的和谐,前提是能够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实现翻译文本的和谐,前提是能够实现译者文化人格的和谐,主体的塑造是根本,而文化素养的形成,是在学习——运用——再学习、实践——理论——再实践,这种波浪式推进中实现的。单说两种语言文字的功底,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来讲,是终生也难以企及的。就理解与表达的专业要求而言,对所译文本归属的专业比较了解是不够的,只有按相关学科群掌握了的专业才是扎实的,译者才可能突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分野,突破社会学科与精神学科的分野,突破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的分野,突破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分野,突破艺术翻译与实务翻译的分野,融会贯通地对待眼前的具体文本和具体问题,才不至于陷入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我们把分议题确定为科技翻译与和谐社会、法律翻译与和谐社会,文学翻译与和谐社会,除了避免空泛、抽象的议论,使研讨能够相对具体和实际,还有更亘接地为社会和谐服务的用意。科技翻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生产力的培育,贯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法律翻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贯彻以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文学翻译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可以更直接一些作用于社会群体的情感交融,贯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国策。文学翻译的难点常常在于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的传达,即"化境"和"神似",人们对汉文四部古典小学的藏译文本不满意,对格萨尔史诗现有汉译文本不满意,说的是文本,原因却在于译者的文化人格没能达到和谐状态所致,也属于理解与表达没有 达到和谐的要求。科技翻译和法律翻译的难点常常在于概念的精确上,术语的科学转换是关键,虽说翻译理论对此有多角度的探索,但认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系统、严谨和实用的状态,普及和社会自觉程度更低。也就是说,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和表达,还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
有确切证据的人类翻译活动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各种语言的翻译作品也是汗牛充栋,但能作为典范的文本却少之又少。由于翻译活动总是在特定的两种文言之间进行,也就很难形成全球公认的典范译本。人们对翻译经验的总结,应该与翻译活动基本同步,但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还不过150年左右的时间,一批专门研究翻译的名著出现,依托的是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行为学等文化学科和现代语言学的产生。随着计算机的语言处理,特别是机器辅助翻译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人们才意识到,时至今日,翻译理论仍然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思辩色彩的学间,仍然处在盲人摸象的典故所揭示的那种状态,还只是部分地揭示了翻译活动中的一些规律,与真正的理性化和可能限度的科学化还有很远的距离。由此进行反思,整个人类的翻译操作能力,对翻译规律的认知水平,还是十分有限的,却又表现出不切实际的乐观和自信,原因可能在于平凡掩, 盖了艰深,就象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和宅气,却不追究水和空气 的本质,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文化和语言的环境中,但不能识别文化 为何物、语言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一样。似乎粗通两种语言,就能进行 某种程度的翻译,翻译显得太平常了。其实不然,要真正搞懂什么是翻译,怎样进行翻译这两个基本命题,必须对人类的智能结构、符号功能和传播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必须对文化的外在状态与内在状态及 其彼此转化,语言的外在状态与内在状态及其彼此转化,思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及其相互转化,美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及其相互作用,价 值取向的群体性与个体性及其相互作用等辩证关系形成深入的了解。 所有这些的真谛,就是在互为条件,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达到事物自身法则所规定的和谐状态。如果说,翻译的主体要达到文化人格的和谐,翻译的客体要达到时间性差异、空间性差异和表达性差异的和谐,翻译的效用要达到文化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而促进社会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均衡与和谐。那么就可以说,翻译的机理在追求和谐,翻译的意义在追求和谐,翻译的灵魂是和谐。由此可以做 出这样的推理,作为一名有事业心的译者,他的职业、他的人生追求、他的生命意义,都是十分高尚的,让我们不辜负与这样高尚的工作结 缘,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译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作为会议的开场白,以上发言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肯定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望得到指教。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