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为牦牛博物馆落成喝彩

作者:洛桑•灵智多杰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5-23 09:59:00 点击数:

  编者按: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市正式开馆。牦牛作为高原之宝,几千年来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承载着高原人民的善良与勤劳、坚韧与厚重,成为青藏高原一个独特的象征和符号。西藏牦牛博物馆将从自然与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三个部分,展示牦牛文化。藏族学者洛桑•灵智多杰受邀出席开馆仪式,并致辞。

在西藏牦牛博物馆落成典礼上的致辞
洛桑•灵智多杰   


藏族学者洛桑•灵智多杰在西藏牦牛博物馆落成典礼现场致辞

  我代表中国藏研中心并以我个人的名义,祝贺西藏牦牛博物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国际博物馆日,在圣地拉萨落成。
  首先感谢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原创人吴雨初先生,对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感谢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助。博物馆的落成把很多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喜可贺!


为西藏牦牛博物馆揭牌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文明程度和文化繁荣的标志。博物馆历史悠久,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博物馆,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缪斯神庙”在公元5世纪时毁于战乱。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清末状元张謇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最早的公立博物馆,是1914年在北京开放的古物陈列所。1946年在法国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未能参加大会,但致函大会。中国真正的博物馆建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深刻影响了全国博物馆的建设。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大发展从改革开放开始。1983年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建立,中国博协才开始与国际博协频频接触。中国博物馆能得到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现在全国的大小城市都有博物馆,还有很多县城、乡镇、村落,甚至许多个人都建起了博物馆。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386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219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560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659家>,民办博物馆647家)。据资料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每十万人有一所博物馆,很多城市有上百个博物馆。比如,美国的整个东部地区,每1.5万人有一所博物馆;西部地区大约5万人有一座博物馆。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保等城市都有上百所以上的博物馆,英国伦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也有个规划,到2020年时,中国博物馆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座。

[FS:PAGE]



参观西藏牦牛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牦牛这个特殊物种也比较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也相继成立了牦牛种畜场。1950年青海畜牧厅创建大通种牛场,后来甘肃在天祝建了白牦牛育种实验场,碌曲的李卡如种畜场,四川建了龙日种畜场,甘孜九龙牦牛原种场,新疆和静县哈尔诺尔牧场(巴州牦牛繁育基地)等。
  1979年在全国农垦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牦牛科研协作组,青海、西藏、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等6省区7方面共同商定,以提高中国牦牛生产性能为主攻方向,以开发和完成牦牛资源等进行了调查,各地都写出了专题报告,为我国牦牛资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行性的科学依据。
  1998年7月、2001年8月、2003年8月、2005年8月,分别在兰州(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新疆、甘肃天祝、四川甘孜九龙县召开了会议。同时,有些地方建立了专门研究牦牛的科研机构等。1978年西南民大成立了牦牛研究室,2004年西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了西藏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1984年巴州成立了巴州牦牛研究中心,设在巴州畜牧科研所。这些对牦牛的科学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的闫萍研究员等,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六化”家庭牧场模式(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止规范化),推广“五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把牦牛产业化作为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今天,在拉萨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牦牛博物馆,确实可贺可喜,我们也相信牦牛发展事业有望。但进入现代社会,藏民族的居住、衣、食和交通工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牦牛的依赖越来越少。受经济利益驱动和现实生活的实际,牦牛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牧区人口巨增和牦牛争地盘;二是开垦草原、开发矿业和牦牛争地盘;三是肉价上不去,牧民养牛不合算,有些藏区不顾国家禁伐禁开垦的规定,这几年大肆开垦草原种油菜。牧民也知道日本神户牛肉,每公斤卖到2000-3000元人民币。国外和国内养殖的一些牛肉也能卖到几百元,可牦牛肉价最好的每公斤也超不过50元。所以,一些牧民也开始弃牛种田或外出打工。有人给我讲,吴雨初办了一件好事,将来我们可以在牦牛博物馆里找到牦牛,不然我们只能到高山的岩画上去找牦牛了。这些话虽然听着不那么悦耳,但确实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拿出些惠民利民的政策和办法,鼓励牧民养牛,不要让牦牛这个特殊的物种在青藏高原消失。



西藏牦牛博物馆接受捐赠仪式

  牦牛博物馆不仅仅是个动物博物馆,而且是一个历史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它将给人们展示的是“自然和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和艺术的牦牛”。千百年来,牦牛和藏人相依为命,繁衍生息在世界屋脊。世界上没有任何动物像牦牛那样,对一个民族(藏族)产生过那么大的影响。藏人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把牦牛当图腾,从生活和生产上把牦牛当依靠。全世界有1500万头牦牛,其中90%集中在青藏高原广大藏区,为藏民做奉献。有一种说法,称“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说明藏民族和牦牛之间的关系。的确,藏族人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牦牛。因而,藏民族对牦牛也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藏族对不同的牛种都有不同的称谓。不像汉民族根据对牛的不同地域、长相和毛色等为各种牛取名:水田干活的叫水牛,黄毛的叫黄牛,野生长毛的叫野牦牛,长长毛的叫牦牛。藏族把所有牛统称为“素”(zog),水牛叫“马亥”(ma-he),黄牛叫“瓦良”(ba-glang),野牦牛叫“仲”(vbrong),其中称牦牛为“诺尔”(nor),就是宝贝的意思,名符其实。牦牛对藏人来说就是宝。去年我在青海牧区搞调研时,问一位藏族老人,现在有人讲:“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也有人讲“没有藏人就没有牦牛”,哪个对?老人笑着说,都对。因为这既不是牦牛的选择,也不是藏人的选择。一句话是一种缘分(缘,为佛教语,意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等等)。也有人讲,牦牛和藏人的关系是生物链中的一环,谁也离不开谁,古代藏人离开了牦牛,难以生存。一旦牦牛离开了藏人,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价值。世界上有多少动物自生自灭,谁关注过它们?因为牦牛对人类特别对藏族有着特殊的贡献,所以它存活发展到现在。
  2014年博物馆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搭建沟通的桥梁”。我们也应把牦牛的“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等品格向观众展示,让观众认识牦牛、热爱牦牛,理解和支持牦牛事业的发展。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建立,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的一个空白。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不争的西藏第一、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我们也希望牦牛博物馆实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讲解和服务,产生出一流的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的效果。
  祝在座的各位万事如意,祝博物馆的全体员工事业有成!
  扎西德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