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区藏族服饰特点
为期三天的海南州第二届藏族服饰文化艺术节暨藏族服饰博览会已圆满落幕,艺术节期间通过举办各地专场演出,将藏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相结合,使海南州、玉树州、阿坝州和甘南州的各色藏族服饰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藏族传统服饰雍容华贵,配饰珠光宝气、玲琅满目,现代服饰简约得体、高贵大方,展示出了藏族服饰古往今来其各自的特色和魅力,服饰设计和搭配深受好评。
藏族服饰
藏族生活的区域广阔,不同的地域,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总的可分为三大类:卫藏服饰类、康巴服饰类和安多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服饰大同小异,但是有区域或地方的特点,男性追求威武而宽松舒适的装束,女性服饰则以纤巧、美观、华丽为主。
藏族服饰
玉树藏族服饰的基本款式也为藏族传统大袍,分冬夏两装及常服、礼服,东部偏重于素雅大方,简洁明快的风格基调,西部则追求鲜艳亮丽、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浪漫情调。男式藏袍肩宽体阔,长衣等身,袖长而宽,形成一种宽舒大方的风格造型。女式藏袍则简约适身,造型流畅,款式优美,风格秀气,体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
玉树藏族服饰
阿坝地区服饰制作的特点多以毛衫装出现,上装分为小领,大领两种。男性服饰多为深色调的面料,所用配饰多以金银制品为主,悬佩腰刀以体现男性的刚强,坚毅与强悍。女性服饰多以浅色调的面料为主,所配饰品则取水中珊瑚等,再配以金银手饰,以体现财富、灵秀与精巧。
阿坝藏族服饰
甘南地区因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服饰文化。夏河服装,色彩鲜明,雍容大气;迭部藏服,上、中、下迭各具特色;玛曲的服饰,多以裘皮为主,头戴礼帽,腰系红绸;舟曲服饰,黑布彩带,花叶缤纷;合作藏服,以皮类搭配彩缎套衣;卓尼服饰,女装长袍宽大,两边开叉,红色马夹,素色腰带;碌曲“热拉”,缎料高档,华丽考究;临潭传统女装,银饰点缀,彩布头巾,各色长袍,分头花鞋。
甘南藏族服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绚丽多彩的现代服饰面料又赋予了藏族服饰全新的发展理念,其夸张的形制、明丽的色彩、华丽的配饰,运用在现代藏族服饰的设计中,既显示了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又体现个性化与时代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创新发展更生活化、时尚化、潮流化,深受年轻人喜爱,为藏族服饰在日益发展的服饰文化潮流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藏族服饰
[FS:PAGE]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而得名,是青海藏区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海南藏族服饰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分为农区妇女服饰和牧区妇女服饰两种。两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梳发辫上,农区妇女的发辫粗而少,而牧区妇女的发辫细而密;其次农区妇女服饰以藏绣制品装点较多,而牧区的妇女服饰以银制品妆点较多。海南地区最有特色的农区妇女服饰主要有“嘉隆”、“嘉顿”、“索尔加”等;牧区妇女服饰主要有“马尔丹”、“刺合尖”等。
贵南“嘉珑”
“嘉珑”是广泛流传在贵南民间的一种服饰文化,极具贵南地方服饰特色,是贵南地区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符号,绽放着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魅力,她以其独特的内涵传承至今。
贵南藏族服饰
少女服饰“托洛”是“嘉珑”的雏形,是女孩成人前佩戴的头饰,以少量的珊瑚、艳丽的藏绣图案装饰;每到喜庆的日子,未成年的少女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前面佩戴绣工精致的“佐斗”,后佩戴上精美的“托洛”,尽情地展示着臧家姑娘美丽、善良、淳朴而有不失童真的一面。
贵南藏族服饰
少女成人后就要佩戴“嘉珑”,“嘉珑”是用贵南藏绣特有的绣法,在红色宽布条上用五彩丝线绣上彩色桃心花纹,从上到下由卡里、熊、朵玛、带曲、拉须、珊瑚、绿松石、银铜纽扣、加拉等组成,其中拉须代表着娘家和她的根,表达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对亲情的留恋;佩戴“嘉珑”是一定要佩戴“佐斗”,“佐斗”绣工精美华丽,是贵南地区藏族妇女盛装是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嘉珑”展示出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嘉珑”配以华丽的装饰,以价值不菲的珊瑚和绿松石点缀,以纯洁、艳丽、明快的藏绣修饰,沿用色彩鲜明的赤、橙、黄、绿、蓝基调,在简与繁的节奏之美、动与静的变化之美中独秀一帜,更是以一种淳朴而强烈、鲜明又庄重、纯洁而大方的理念,散发出独特迷人的魅力,体现出贵南浓郁的民族风情。“祖化”意为皮袍又名白板皮袄,多为藏族冬季服装,皮袄选用欧拉羊羊皮缝制而成,它的特点是比其他藏袍更暖和,皮质柔韧,既挡风遮雨,又保暖防潮。贵南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县,大部分草场都在高海拔地区,所以“祖化”很适合常年在高原生活的牧民群众,制成的祖化其样式与其他藏袍样式相同,左开襟,无扣,袖长,腰肥,下摆盖至脚面,腰间用彩色的束带拴系,粗犷不失厚重,华美不失质朴,繁缛不失生动。
[FS:PAGE]
同德羊皮袄
同德藏族服饰,因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文化交流、居住地理环境影响,有着其独特的地方。
同德藏族服饰
皮袄,当地居民称“祖化”,又名白板皮袄。是同德县河北乡和秀麻乡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游牧生活特点的服饰,材质选用欧拉羊羊皮缝制而成。具有比其他藏袍更暖和,皮质柔韧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防潮等特点。很适合牧民经常在外放牧时,“皮袄当被,地当床”的游牧生活,其保温、方便、舒适、实用,与其他藏区服饰相比风格独特。
同德藏族服饰
皮袄所配有的毡帽又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保护头部、防雨水的功能。相传,将毡帽锤扎次数数到一万能够抵挡雨水,数到两万,能够挡住兵器的刺穿,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吉祥物。
同德藏族服饰
同德农区的藏族服饰,与“皮袄”相比,比较轻便,色彩感强烈。是在农业区男女着装从游牧时期的皮袄,慢慢演变为便于生产劳动的“嚓日”、“给拉”等。其主要特色展示在妇女服饰上的“嘉珑”,由丝线绣成彩色桃形花纹针织在红色宽布条上,金丝彩线,加以珊瑚、绿松石和玛瑙镶间其中,显现出充满独特魅力生机,犹如一朵朵绽放得花朵。同时,受临县(贵南县)刺绣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女子腰带左下方带有“佐斗”的配饰,是纯手工刺绣加工制成,色彩艳丽、手法多样,并以做工精细而著称。
同德藏族服饰
同德藏族服饰作为当地人民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当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产物,它的美是直观的、大方的,又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它粗犷,但不失厚重;它繁缛,但不失生动;华美,但不失质朴。
兴海氆氇
兴海县藏服基本的特征: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
兴海藏族服饰
兴海县服饰多以氆氇为用料,男式以黑白氆氇见多,女式则以棕色、大红氆氇见多,氆氇服装款式多样,用料讲究,特色突出,饰品独特别致,堪称一绝。除氆氇外,部分服饰还有用羊绒羔皮制作的底边镶上毡毛,藏语称为“擦热”,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外观极为好看,再佩戴上镶有银子、玛瑙的“格江”(腰带),穿起来色彩艳丽、雍容华贵。
兴海藏族服饰
[FS:PAGE]
贵德“加巴”服饰
贵德服饰在整个海南服饰中,有自己赤嘎藏族服饰特色,如尕让、拉西瓦以农牧地区郭密服饰为主,以加西辫套、哈热头面、索后西头面(筒筒子)、加登木辫套为特色;河西、河阴、河东地区地处黄河流域,具有农业区特点的“加巴”服饰为主,以阿龙辫套为特色;常牧和河西挡车地区属牧业区服饰,以“马丹”辫套为特色。男式服饰大同小异,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戴象牙佛珠、银制嘎吾、腰挎藏刀、火燫等,男女藏装都是缎面羔羊皮藏衣、羊皮皮袄、氆氇等。
贵德藏族服饰
贵德藏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郭密服饰,有着河湟宗喀服饰文化的历史特点,妇女头发编上细辫子后,佩戴特制的加西辫套、哈热头面、索后四头面、加登木辫套,系有银制的精美奶勾和日月形的银制饰品“洛赛尔”,胸饰有玛瑙项链、银制“尼达”,金银象牙手镯和戒指等,这展示着郭密地区藏族妇女勤劳智慧、勇敢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贵德藏族服饰
尚尤则柔种类繁多,内容多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并广泛反映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抒发思想情感。它不但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高超的表演性。位于贵德县河西镇的下排村,是藏族歌舞十分盛行的地方。
贵德藏族服饰
共和环湖服饰
共和地区的农牧区藏族服饰风格迥异,主要分为农区的“嘉珑”和索尔加服饰,以及佩带银盾为特点的环湖地区服饰。
共和藏族服饰
早期海南共和地区藏族妇女的服饰较为华丽,其工艺结合了纺织、毛毡擀制、滚边、镶边等传统手工艺,做工非常精细。且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宽寸许的硬布块,缀上玛瑙或银碗形饰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垂及踝部,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数行,多至数十枚。部分妇女在顶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绿松耳石串。腰带上挂一银钩或铁、铜钩,叫“雪吉”,原是挤奶时挂奶桶之用,后遂变为装饰品,同时在节庆期间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氆氇、缎子做面料,配珊瑚排珠等,这类服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牧区一些村落还可以经常见到。
共和藏族服饰
现如今,许多藏族女子走出校园后,其服饰风格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新颖了许多,面料讲究、穿着舒适、配饰精致、色彩素雅,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各式的藏服加工直营店如雨后春笋般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藏服时尚的风向标,或许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使得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
共和藏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