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民和深山里的土族寺

作者:久美(世亲)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7-03-30 16:03:00 点击数: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偏西98公里处、今官亭镇西南约15公里处的河沿村与赵木川村中间的深山里,有一座土族寺院名赵木川寺、也称赵金寺,藏语称坚普日朝(静房)。寺院依山而建,前面是孟达千山,巍然屹立,从山下望去,有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所有景色,全部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背附高山峻岭,气势雄伟,周围草木繁多,森林茂密,正中有龙眼清泉,清彻透明,独具特色。


藏汉双语牌匾

  据《旦斗目录》记载,“坚普”是藏语音译,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又一说“坚普”是“眼睛施舍”之意,因藏语“眼睛”的敬语叫“坚”,“施舍”的敬语为“普”,相传曾经有宏人在此将自己的眼睛“施舍”出去了,故得此名。《安多政教史》称“三川秀多塘有坚普静房”。当地周围人们习惯地称“坚普”或“赵木川”了。

  寺院建于清代,藏语全称“坚普扎西曲林”(意为吉祥正法洲),寺院前身系静房,为却藏仁波切支寺,后来,在才旦寺寺主堪布华旦嘉措时期成为才旦寺属寺,下设管家、僧官职能。《旦斗目录》记载说“坚普寺昌盛时期僧人有近300人,到五十年代减至50余人。从这里赴塔尔寺等寺院学习深造的僧人非常多,大多都成为三川喇嘛的佼佼者,名声远扬。”据称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者,除了藏族僧人以外,还有土族僧人。其他佛教寺院的土族僧人也擅长做酥油花。《民和县志》称解放前,土族僧人中有不少人在省外讲经传法,故有“三川喇嘛遍天下”之说。


寺院经堂

  主要建筑有经堂和后山崖佛殿,经堂内供奉释迦千佛、宗喀巴师徒三尊、十相成道壁画、密相马王、本尊吉祥天母等佛像;有稀世珍宝著称的右旋海螺等极其珍贵的法器和供具;经堂的佛橱内供奉有大小不等的塑像,两侧置经架存放《甘珠尔》(意为佛说部)等经论法宝。后山崖佛殿内供奉三世佛(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十一面观音、八大随佛子(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弥勒和普贤)、两尊忿怒神像、文武百尊、十六尊者、五大怙主(怖畏金刚、玛哈嘎拉、具誓法王、吉祥天母、多闻天子)等,大殿内设若干小殿,别具一格。1956年,在广大僧俗信众集资下经堂后山上坡的拉章旧址处修建一座禅院式活佛居室,并为此打好基桩备齐所需木料准备建造之时,不幸于1958年宗教改革而被搁置,遗迹尚存。

  据称宝寺以修持密相马王为主,依止吉祥天母为本尊护法。截止1958年,每年有农历正月祈愿法会,主诵《怙主满愿经》,初五下午举行法舞表演,俗称观经会,规模较大;四月净供水法会,主诵药王佛经;五月密相马王修供会,主诵密相马王经;六月结夏安居、十月五供节,腊月祈福法会,吟诵《怙主满愿经》和《敬事三部》。每个月25日,集体吟诵密相马王经、护法施供仪等。《旦斗目录》称该寺有一幅写在经布上已经非常陈旧的寺规结尾是这样写到:“才旦波隅法王之坚普吉祥正法洲清规由尊师之内务总管坚赞达杰恳请下,由持僧学子嘛呢巴写于藏历第十三绕迥之水狗年。”这里说的嘛呢巴即化隆县赛智寺第三世嘛呢班智达•罗桑丹贝尼玛,藏历十三绕迥之水狗年即公元1802年。历史上却藏呼图克图•阿旺图登旺秀仁波切曾巡礼才旦寺、旦斗寺、贡什加寺后,驾临这座宝寺巡礼,弘法祈福,利乐有情。 


宗喀巴师徒三尊

  合作寺(甘肃甘南州合作市西郊)赛赤•洛桑坚参僧格在其《自传》中记载说:“章嘉益西丹贝坚参驾临诞辰地家中后,我曾前去叩拜了尊者,返回时朝礼了沿途各大寺院,到扎西曲林寺时,受到了当地僧俗的热情欢迎,大部分人家邀我到他们府上小坐、传授佛法,我都一一满足之。他们自称是原先从蒙古迁徙过来的,对佛教的信仰非常虔诚,每户人家都向我提供了丰富的红白饮食及供养,佛缘广深。迎我到却藏宝贝殊胜化身的支寺扎西曲林寺经堂内给予了丰盛款待,我向聚集这里的善男信女传授了《胜道启门颂》等教诫,以满足众人之心愿,他们给了我许多的供养。当我等离开时,寺院的老僧和几个三川青壮汉子还为我准备好了非常稳固的牛皮筏子,我乘坐他们做的牛皮筏子顺利渡过黄河安全地到达了达隆寺……”这里所说的达隆寺,位于今甘肃省积石山县小关乡大寺村,全称“韩达隆具喜圣教昌盛州”。
[FS:PAGE]

  赛赤•洛桑坚参僧格(1757—1850),是今甘肃甘南州合作寺第二世赛赤活佛,他朝礼赵木川寺的时间是公元1825年;章嘉益西丹贝坚参诞生于今青海互助县。《自传》所称的“却藏宝贝殊胜化身”是指却藏呼图克图•罗桑图丹饶杰。《自传》中并未提及赛赤活佛的胞弟洛桑丹巴嘉措有没有到过赵木川寺。但有史料称洛桑丹巴嘉措曾到过三川地区弘法,并在中川文家寺、王家寺、胡里家寺、华尖寺(藏语称僧格日朝)创立了净供水仪轨。赵木川寺每年四月举行的净供水法会也是依循洛桑丹巴嘉措的仪轨传承,如此分析,洛桑丹巴嘉措很有可能驾临赵木川寺巡礼过。据《才旦夏茸全集》记载,1937年6月,至尊晋美丹却嘉措仁波切年届40岁时前往甘肃永靖县罗家洞寺朝礼胜乐自成像期间,途经化隆县支扎寺、热玛丹麻、土哇寺、尕洞寺、金源乡、贡什加寺到民和县赵木川寺暂居过几日,其间在宝寺经堂内向当地僧俗信众传授了长寿佛灌顶、怖畏金刚、大日如来仪轨教诫等,饶益民众,赐福吉祥。

  据《旦斗目录》载,香火庄有赵木川八部著称的赵家、余家、窦家、安家、郭家、马家上下、朱家等土族群众,他们对佛法非常敬信,尤其是老奶奶们把佛珠挂在脖子上从不离身,用一种优美的旋律齐唱六字真言、无缘慈悲颂、皈依经。她们有每月定期到寺院集中吃斋念佛的好传统,有自发到亡者家中吃素念佛、超度亡灵的好风俗。过去,有的土族家中设有佛堂、供有神像,立有经杆、上挂彩布经文,建有香烟炉,还有每年请喇嘛到家中念金光明经(俗称黄经)的好风尚。另外,每年农历5月,举行背经转山活动。由每家出一份劳力,换上盛装自备经带早上到寺院集合,在寺院统一指挥下,从经堂经架上的《甘珠尔》等经论分给每人一部,用经带结成“X”形将佛经架在背上,沿着本地区域顺势转绕一周,最后回到寺院卸下经论,活动结束。


甘珠尔经论

  从这里赴塔尔寺学法、拥有僧籍的喇嘛不少,故而,这里的信众也和塔尔寺结下深厚的法缘,塔尔寺每年举行祈愿法会、酥油花展等重大宗教活动时,他们不辞辛苦地前往朝拜礼佛、观经法会、观看花展,十分敬仰。香火村庄分布在黄河沿岸,气候温和,环境宜人,果树丰富,农田肥沃,素有青藏高原的小江南著称。

  1949年时僧众有49人,1958年增至64人,当时有三间转五经堂一座,大小殿堂 39间,活佛居室及僧舍280间,旱地180亩以及少量牲畜。

  1960年寺院建筑全部拆毁,佛像、经卷及文物全部流失。1983年1月批准开放,同年,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1984年,重建殿堂5间,僧舍5院20余间,僧众14人,2016年底减至8人,寺院周边总面积约900余亩,适合种树绿化。截止2015年底,香火庄有官亭镇的寨子村、河沿村、赵木川村780多户5000余人。

  土族族源以吐谷浑(藏史称阿夏)遗裔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融合了羌、藏、蒙、汉等民族,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土族。据《佑宁寺志》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利特带领的部属余部到这里,现今的土族多为他们的后裔。”《旦斗目录》称赵木川地区大部分土族的先祖是蒙古人,少数土族是原先从内地迁徙过来的汉族。《民和县志》称“赵木川40户土族,公认父系是蒙古人,母系是土族人。”王玉俊先生在《民和土族来源及变迁》中说“相传在北宋年间,西来的阴山鞑与西夏结合,同唃厮啰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蒙古族系的部族在这个时期经黄河临津渡进驻黄河谷地民和三川地区,由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带领的部属余部在这里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土族一部,主要生活在赵木川地区。现在赵木川土族自称祖先是蒙古人,每逢重大祭奠都要往东祭酒,以示不忘其祖。当地还留有当时蒙古军驻军的遗迹,据说赵木川窑洞是蒙古军格日利特指挥部所在地,在当地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只是祭祀祖先时才聚会于此。”


六世才旦夏茸兰札手迹

  综合这些分析,赵木川寺院应该建于清乾隆时期,甚至还要更早一些,建成寺院后由历代才旦寺寺主才旦堪布宝贝佛和才旦夏茸化身佛管理,成为才旦寺属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才旦堪布•华旦嘉措接管化隆县土哇寺后,形成了“才旦六寺”(才旦寺、旦斗寺、赵木川寺、贡什加寺、土哇寺、尕洞寺)新格局,因此,赵木川寺在接管土哇寺之前就已经是才旦寺属寺了,如此分析,赵木川寺从建寺到现在至少也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据《塔尔寺志》记载,秀多塘格西•阿旺丹增,生于公元1819年,赵木川马家人,幼年到塔尔寺出家为僧,从却西阿旺夏珠丹贝尼玛座前受沙弥戒,15岁入塔尔寺讲经院学法,后赴西藏游学,从摄政王热振活佛受比丘戒。不久返回塔尔寺,依止却西仁波切、赛多仁波切聆听佛教显密教法,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藏传佛教五部大论辩经考试,获得塔尔寺格西学位(佛学博士)。曾先后赴内蒙土尔扈特地区讲论教法,广结善缘,名声大振;公元1884年,65岁时任塔尔寺时轮学院法台,为时轮学院第三十任法台。于公元1896年77岁时在塔尔寺仙逝。

  据《旦斗目录》记载,格西•阿旺丹增仙逝后不久,在塔尔寺及家乡方面的请求下,寺主才旦堪布宝贝佛和才旦夏茸化身佛同意寻访阿旺丹增的转世灵童并颁发印信。于公元1899年在西宁附近地方察访到格西(善知识)转世灵童,法名洛桑旦贝尼玛,但幼年辞世。该转世系统名为“达格尔夏茸”,阿旺丹增被追认为第一世达格尔夏茸,洛桑旦贝尼玛为第二世达格尔夏茸。第三世达格尔•香曲丹贝坚参,于公元1919年降生在化隆县上尕洞村,被塔尔寺却西仁波切认定为第二世达格尔夏茸转世灵童,1925年9月6岁时以六世才旦夏茸为主的灵童护送人员约30人护送灵童至塔尔寺参加坐床典礼,在塔尔寺却西罗桑香曲丹贝仲美座前剃度受出家戒,入塔尔寺讲经院学习,依止多位上师听习教法,后赴拉萨色拉寺深造。由于他勤奋好学,精通显密二宗,学识渊博,声誉大增。遵照班禅大师喻示,返回塔尔寺担任赛多仁波切经师,再后来赴甘肃拉卜楞寺精研典籍。1957年38岁时常驻塔尔寺。曾有两次回到赵木川寺广宣佛法,做了利益大众之事。

  1986年以来,陆续恢复了佛事活动,包括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祈愿法会(初五的观经会未恢复)、二月初二至初四的修供法会、三月初三至初五的供养法会、四月初九至十五日净供水法会、六月初六至初十的法会、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的法会;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五供节,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腊月二十九日祈福法会,吟诵《怙主满愿经》,下午举行禳解仪式。

  另外,众僧于每月25日举行晨会,吟诵密相马王经,护法施供仪轨等,供养诸佛菩萨、众护法神,祈祷佛教昌盛,慈云广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季平安。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三川根敦丹巴僧伽、万玛才让先生、秦永顺达人的热情支持,他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令我很受感动,特向三位致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