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何香凝(1878-1972),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中国妇女运动先驱,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今属广州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在东京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广州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兼管广东省妇女工作。主持出版《妇女之声》旬刊,举办妇女运动讲习所,开设妇女学校,领导妇女运动。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积极参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所任国民党政府职务,创办仲恺农工学校(今仲皑农业技术学院)。1929年后旅居西欧,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发表《对时局之意见》,斥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专制统治。后又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月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36年参与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执行委员。 1938年与宋庆龄等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1946年秋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与国民党内民主派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5月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号召。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国画,著有《何香凝画辑》(1978)、《何香凝中国画选集》(1979)、《双清诗画集》(1985)等。部分文章收入《双清文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