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旅扶贫的青海样本

作者:吴梦婷   来源:西海都市报 时间:2020-12-16 15:39:41 点击数:
绣娘展示青绣制作过程。
  近年来,随着大美青海旅游人气的不断上涨,青海各大景区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网红景区,富有地方特色的青海文创产品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眼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百姓的钱包也鼓起来。

  茶卡盐湖景区入围年度旅游扶贫典型
  作为我省网红景区之一的茶卡盐湖景区,入围2020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风云榜和2020年度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茶卡盐湖从原先仅生产原盐到盐湖景区,将青海的美丽风光传播出去的同时,借助生态文化旅游开创了一条扶贫新路。
  茶卡盐湖景区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产业迅速发展,当地农牧民通过制作盐雕、开民宿、旅拍摄影等多种方式,实现脱贫致富。其中,旅游带动服务业年收入达5.2亿元,原本的贫困村实现“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导游”的华丽转身,让农牧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
  王书德祖祖辈辈生活在茶卡镇巴音村。近些年,他的生活随着当地旅游的发展逐渐转变。“以前的茶卡镇游客很少,现在这里成了网红地,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开餐馆、开民宿,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王书德告诉记者,整村搬迁后的巴音村离茶卡盐湖景区只有4公里左右。几年前,茶卡镇巴音村还是贫困村,2017年起,随着茶卡盐湖旅游的火爆,村民们有的进入景区工作,有的在家门口开起家庭旅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好。
民间艺人制作手工艺品。

  特色手工艺产品畅销国内外
  以往,青海的文化产品给人的印象是产品单一。如今,随着全省文化企业技艺不断成熟,产品日趋精美,在各大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青绣、藏毯、唐卡、掐丝画等上万种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眼球。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沙柳河镇,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在家乡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李增加是刚察县远古藏文化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今年,他和几个朋友通过网上平台,展示了由牛骨制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和羊毛编制的帽子、手套等文创产品,深受外地人的喜爱,接到了不少订单。
  李增加告诉记者,我省拥有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让带有青海元素的手工艺品走向大市场,越来越多团队和游客的到来,为手工艺品的销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各地手工艺品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动手工艺人通过巧手致富。
青绣产品。

  文旅扶贫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从远销海内外的青海特色文化产品,到百姓家门口的非遗就业工坊,我省将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与农牧民脱贫相结合,以“互联网+”构建文化旅游新型产销体系,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时,研发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的文化创意产品,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业优化升级,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推进扶贫、就业领域的重要作用。
  旅游的带动下,茶卡镇巴音村从原先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产业转型给巴音村带来蓬勃生机的同时,村民的年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加至10万元以上,2019年,乌兰县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3亿元。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全省各州均建成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图片均为资料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