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第一书记:伊发春

作者:海南州扶贫局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20-06-16 10:10:35 点击数:
心系贫困群众  推进脱贫攻坚
---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第一书记伊发春

        伊发春,男,藏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草业科学大专学历,从事农牧业工作30年。2015年10月被海南州农牧党组派往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10月担任了第一书记。他对党忠诚,工作担当,心系群众,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全身心投入 到脱贫攻坚的大会战当中,用自己的恒心、热心、决心和耐心谱写了一曲常牧镇拉德村和谐稳定、产业脱贫、村级发展的美丽赞歌,2017年度被评为常牧镇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抓好党建推扶贫。“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驻村以来,伊发春同志始终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作为夯实扶贫工作基础的重中之重,不断建强拉德村党支部,坚持驻村工作和学教活动相结合,帮扶单位党支部进村同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开展主题活动,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带三推”、“三联七做”主题实践活动。针对查找出的村级组织班子活力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思路不清、任务落实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协助规范了拉德村工作程序,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村务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了各项村级事务的办理效率。同时,定期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扶贫政策,经常找村干部和党员谈心,密切掌握他们思想动态,大力强化宗旨观念和责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变思想转观念。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拉德村作为全镇九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305户,14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85人,面对这样一个深度贫困村,他清楚地认识到,发挥好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引导好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对脱贫攻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他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经常性、主动性地深入贫困户家中调查研究,了解基本情况,及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社员大会,科学研究制定拉德村精准扶贫规划;他积极主抓全村教育工作,努力使教育培训成为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他积极主抓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向多方申请资金项目,为全村通上了自来水和公路;积极主抓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全村先后建成了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精准施策真扶贫。加快产业扶贫是开展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针对拉德村村级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低、传统产业粗放等实际,他牢固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狠抓互助资金和“530”贷款、产业到户项目落地落实,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恢复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使产业到户项目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农牧专业知识,推行藏羊高效养殖技术,2017年实现收入100万元,合作社户均1.4万元,人均2800元,动员组织184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达36万元,极大调动了广大贫困户开展产业脱贫的积极性,拉德村产业脱贫在他的带领下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维护稳定促团结。建设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精准脱贫的保障。他深刻意识到,没有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一切发展无从谈起。因此,他坚持从源头抓起,协助村党支部书记,与户主签订了维稳工作责任书。他坚持把工作重心下移,从不同渠道收集各种影响社会治安的信息,主动跟进,教育引导,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杜绝了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对牧民群众的思想教育,采取“一对一”方式宣讲党的政策方针,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党和政府的恩情。自驻村以来,他参与解决、调处各种邻里纠纷20余次,调解成功率达92%,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等影响维稳工作的不良事件。
        严于律己树形象。作为一名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身上担负了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增收的重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驻村工作纪律》,真正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塑造了务实清廉的党员形象。他为人热情,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虽然驻村工作苦、杂、繁,但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推动拉德村各项工作向前迈进,尤其是产业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他谦逊地认为离上级确定的脱贫目标和要求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为基层群众要做的事情,他也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这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用行动诠释忠诚,用事业点燃激情,用执着书写精彩。走进如今的拉德村,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路宽了,水通了,树绿了,有了产业支撑,有了活动场地,有了购物场所,打架赌博的少了,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多了,牧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日复一日,岁月流逝,但这个朴实的汉子对农牧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热度没有减,追求没有变,脚步没有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