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数字见证海南脱贫攻坚新变化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0-06-11 16:37:30 点击数:
随着2020年春天的到来,海南州最后两个县——共和、贵德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州五县全面脱贫摘帽。
五年前,海南州五县均为贫困县,共有贫困村173个,贫困人口17458户、5299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8%。而今,海南州在全州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康路上产业成为“排头兵”
“一人一牛,一人十羊”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贵南县铺开,投资5181万元,使8096人获益,户均增收2.32万元;共和县祁加村牦牛养殖合作社、贵德县拉德村藏羊养殖业合作社年均分红100万元以上。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海南州精准扶贫绿色产业园应时而生。园区入驻企业52家,700余类特色农牧品牌、1800余款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翅膀。
结合全国扶贫“832”平台,以汉、藏、回等多民族文化风情的网红带货和园区企业多渠道销售,不到半年时间,实现销售总额3300万元,利润近1000万元。
电商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这样的体系拉近了圣洁海南与世界的距离。
大胆尝试“飞地经济”模式,在共和塔拉滩利用先进光伏技术,播下致富的种子。投资3.43亿元,建成总装机50.5兆瓦的5县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截至2020年5月底,累计发电1.2亿度,全州173个贫困村年平均收益达到32万元以上,7269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3000元,可持续收益20年。
小康路上就业成为有力抓手
深入实施就业扶贫行动,实现贫困群众劳务输出3.1万人次。统筹资金2.99亿元,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5331个。
积极开发光伏收益等各类岗位7055个,引导农牧民群众到江苏、甘肃等地务工就业8641人,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小康路上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重头戏”
兴海县853户、贵德县612户农牧民从大山深处搬到县城里,政府通过建立支部、社区入驻,开发就业岗位,兴办后续产业,修建文体卫服务设施,使新生的“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贵德县常牧家园”焕发生机。
全州5县累计投资7.73亿元,搬迁安置农牧民群众3757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海南各地得到了强有力的落实。
小康路上贫穷要从思想深处移除
积极开展“精神脱贫”教育活动,开办“扶志班”,推广贵南县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脱贫”活动,做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推进。
小康路上不能触碰环保的底线
将青海湖生态红线内的638户群众安排搬迁,投资1.09亿元建设石乃亥和黑马河镇美丽城镇,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小康路上需要织密民生保障网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不能让奔向小康的群众,因病、因学、灾等致贫返贫。
同德县率先建立了“党政军企防贫基金”,全州创设“精准防贫保险”将全州8.2万名农牧民纳入到精准防贫范围,从源头上筑起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小康路上少不了来自八方的支援
自2010年7月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和部分国家部委、央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十年共投入资金19亿元,实施援建项目167项。
27家江苏医疗单位与海南州各级医院结对共建,230多人次医疗专家走进海南义诊,54名先心病儿童和600余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治疗。
在南京江宁中学设立“海南民族高中班“,先后有640名高中学生到江苏上学,回州高考,一本上线率达95.8%。
一条小康之路,在与民同心、聚力攻坚中逐渐成形。
五年来,海南州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0亿元。
全面实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行动,高标准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全州适龄儿童少年劝返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5%。
5.3万贫困人口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新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9.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3908户危旧房改造实现“清零”,新一轮电网升级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全部整改销号。
2019年,海南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00元以上,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五年来,海南州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088人次,到全州426个行政村开展脱贫攻坚,103名扶贫干部得到提拔任用。
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海南州整装待发,已然在路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