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铿锵迈步——贵德县脱贫攻坚工作回眸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报
时间:2020-06-11 10:20:25
点击数:
解决好脱贫攻坚难题就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贫困户搬新居、产业扶贫添活力、金融扶贫助增收……眼下,一项项扶贫工作在贵德大地上铿锵有力地进行着。
2017年,贵德县顺利实现8个贫困村退出、804户2242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顺利实现5个乡镇34个贫困村退出、1813户6330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计划常牧镇(深度贫困乡镇)9个贫困村退出、860户3231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目标。
振奋人心的成绩背后,是在省州委的坚强领导下,贵德县凝聚智慧和力量编织的民生图景。
脱贫攻坚使命如山,号角催阵。
2015年以来,贵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首要位置,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咬定目标加油干,脱贫攻坚在问题整改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向纵深推进。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一把手”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分管责任,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周例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及省州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用最新理论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严格落实脱贫攻坚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不断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得下、推得快、见效益。不定期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汇报的基础上,按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贫困村的要求,深入各贫困村社,实地调研、现场指导,推动工作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
全县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级领导协调推进、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脱贫攻坚领导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乡镇党委政府、相关行业部门等进行专项考核,考核成绩占总目标考核权重的10%。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一线工作力量,调整轮换22个省州直机关单位、74个县直机关单位的159名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新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113名,留任46名。
建立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将年度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表彰先进、召回问责的重要依据。向驻村干部每人每年7000—10000元生活补助的同时,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严格落实“123”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双联双帮”工作机制,发动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3450户贫困户11504名贫困群众结成对子。
——抓实抓紧“九个一批”方案
针对农牧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2016年以来,落实县级扶贫专项配套资金1.368亿元。投资5.02亿元实施水泥混凝土路面749公里、砂路317.2公里,中小桥梁71座,贫困村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
投资4.3亿元解决了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1万人的饮水安全、2.31万人3.16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改善了2.36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投资2583万元,涉及5个乡镇55个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非贫困村10个)、9314户34980名群众的2019年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基本完工。
投资9853.72万元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贫困村供电可靠率达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生产生活用电实现全覆盖。投资1256.96万元提档升级了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医疗卫生室,并配备1名村医开展就诊服务,医疗卫生保障实现全覆盖。
投资5200余万元实施贫困村通宽带工程,全县光纤进村率达85%,三网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3.2亿元新建常牧镇曲丹峪小学等3个教学点,新改建常牧镇下岗查等村59所幼儿园,实现了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思路,完成投资6243.9万元的产业到户发展项目,涉及贫困人口9756人,年人均增收400—640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的扶贫产业园项目,投入到发展前景好的三兄弟农牧科技、瑰丽生物科技等企业,重点开发休闲度假、花田景观设施、特色花卉种植及系列产品初加工等项目,扶持带动常牧、河西等乡镇8个贫困村672户1966人脱贫,年人均增收640元。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和突破口,2018年将全县51个贫困村的2550万元扶贫资金,整体投入海南州扶贫光伏产业园,整合62个非贫困村的248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扶贫农贸市场,2019年上半年实现收益70.43万元,2019年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4160万元捆绑用于异地购置商铺。
在尕让松巴等村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条件相对成熟的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扶持带动贫困人口443户1360人,年人均增收400元。
先后投资1.4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566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5户;相继投资2.29亿元实施易地搬迁1296户,涉及贫困群众4964人,并同步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扎实开展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就医“六减”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实现全县429万亩草场监管全覆盖和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
优先保障整合的涉农资金用于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总规模达12.5亿元,成立了城投、水投、交投、扶投等国有控股公司和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贵德分公司,设立了贵德县扶贫政策性金融脱贫攻坚合作办公室,使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县财政落实2000万元建立风险防控基金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发放“530”、农牧业信贷担保、小额贷款等1.4亿元。在全省率先向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10.18亿元,先期实施了列入贵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幼儿园等70余个项目。
——铿锵迈步亮点纷呈
通过狠抓落实,探索出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上协调推进、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脱贫攻坚领导体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整合资金、融资贷款等多种手段,先期实施规划内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群众提前享受发展成果”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发挥资金效益,探索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发展路子,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通过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各项目标,结合《贵德县脱贫摘帽集中攻坚行动方案》,在前期摸排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突出问题,将督导落实贯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过程,紧盯问题整改进度,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脱贫质量得到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通过充分利用微短信平台、政务公开等网络新媒体,发现、宣传各乡镇脱贫光荣的典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感化贫困群众,增强贫困群众自强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对党的感恩意识,逐步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等现象,探索出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的新路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引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合作创设“精准防贫保险”,分类设置精准防贫标准,有效形成了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目前,根据省定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为脱贫线设置防贫保障线,框定保险防贫人数2.23万人,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22300名“两非户”购买精准防贫保险。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脱贫攻坚紧要关头,贵德县将开足马力,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在精准扶贫的铿锵步伐中克期实现全面小康。
贫困户搬新居、产业扶贫添活力、金融扶贫助增收……眼下,一项项扶贫工作在贵德大地上铿锵有力地进行着。
2017年,贵德县顺利实现8个贫困村退出、804户2242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顺利实现5个乡镇34个贫困村退出、1813户6330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计划常牧镇(深度贫困乡镇)9个贫困村退出、860户3231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目标。
振奋人心的成绩背后,是在省州委的坚强领导下,贵德县凝聚智慧和力量编织的民生图景。
脱贫攻坚使命如山,号角催阵。
2015年以来,贵德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首要位置,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咬定目标加油干,脱贫攻坚在问题整改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向纵深推进。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一把手”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分管责任,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周例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及省州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用最新理论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严格落实脱贫攻坚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不断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得下、推得快、见效益。不定期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汇报的基础上,按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贫困村的要求,深入各贫困村社,实地调研、现场指导,推动工作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
全县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级领导协调推进、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脱贫攻坚领导体制不断健全完善。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乡镇党委政府、相关行业部门等进行专项考核,考核成绩占总目标考核权重的10%。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一线工作力量,调整轮换22个省州直机关单位、74个县直机关单位的159名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新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113名,留任46名。
建立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将年度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表彰先进、召回问责的重要依据。向驻村干部每人每年7000—10000元生活补助的同时,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严格落实“123”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双联双帮”工作机制,发动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3450户贫困户11504名贫困群众结成对子。
——抓实抓紧“九个一批”方案
针对农牧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2016年以来,落实县级扶贫专项配套资金1.368亿元。投资5.02亿元实施水泥混凝土路面749公里、砂路317.2公里,中小桥梁71座,贫困村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
投资4.3亿元解决了3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1万人的饮水安全、2.31万人3.16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改善了2.36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投资2583万元,涉及5个乡镇55个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45个,非贫困村10个)、9314户34980名群众的2019年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基本完工。
投资9853.72万元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贫困村供电可靠率达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生产生活用电实现全覆盖。投资1256.96万元提档升级了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医疗卫生室,并配备1名村医开展就诊服务,医疗卫生保障实现全覆盖。
投资5200余万元实施贫困村通宽带工程,全县光纤进村率达85%,三网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3.2亿元新建常牧镇曲丹峪小学等3个教学点,新改建常牧镇下岗查等村59所幼儿园,实现了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思路,完成投资6243.9万元的产业到户发展项目,涉及贫困人口9756人,年人均增收400—640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的扶贫产业园项目,投入到发展前景好的三兄弟农牧科技、瑰丽生物科技等企业,重点开发休闲度假、花田景观设施、特色花卉种植及系列产品初加工等项目,扶持带动常牧、河西等乡镇8个贫困村672户1966人脱贫,年人均增收640元。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和突破口,2018年将全县51个贫困村的2550万元扶贫资金,整体投入海南州扶贫光伏产业园,整合62个非贫困村的248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扶贫农贸市场,2019年上半年实现收益70.43万元,2019年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4160万元捆绑用于异地购置商铺。
在尕让松巴等村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条件相对成熟的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扶持带动贫困人口443户1360人,年人均增收400元。
先后投资1.4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566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5户;相继投资2.29亿元实施易地搬迁1296户,涉及贫困群众4964人,并同步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扎实开展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就医“六减”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实现全县429万亩草场监管全覆盖和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
优先保障整合的涉农资金用于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总规模达12.5亿元,成立了城投、水投、交投、扶投等国有控股公司和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贵德分公司,设立了贵德县扶贫政策性金融脱贫攻坚合作办公室,使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县财政落实2000万元建立风险防控基金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发放“530”、农牧业信贷担保、小额贷款等1.4亿元。在全省率先向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10.18亿元,先期实施了列入贵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幼儿园等70余个项目。
——铿锵迈步亮点纷呈
通过狠抓落实,探索出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上协调推进、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脱贫攻坚领导体制,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整合资金、融资贷款等多种手段,先期实施规划内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群众提前享受发展成果”的多元化投资模式,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发挥资金效益,探索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发展路子,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通过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各项目标,结合《贵德县脱贫摘帽集中攻坚行动方案》,在前期摸排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突出问题,将督导落实贯穿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过程,紧盯问题整改进度,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脱贫质量得到提升,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通过充分利用微短信平台、政务公开等网络新媒体,发现、宣传各乡镇脱贫光荣的典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感化贫困群众,增强贫困群众自强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对党的感恩意识,逐步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和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等现象,探索出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的新路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引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合作创设“精准防贫保险”,分类设置精准防贫标准,有效形成了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目前,根据省定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为脱贫线设置防贫保障线,框定保险防贫人数2.23万人,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22300名“两非户”购买精准防贫保险。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脱贫攻坚紧要关头,贵德县将开足马力,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在精准扶贫的铿锵步伐中克期实现全面小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