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县过马营镇推行“三改革一平台”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镇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6-03-16 10:23:00
点击数:
去年以来,贵南县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这个主题,立足全省“三基”建设基础工作达标试点镇为契机,全力推进整合服务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基础。
一、整合服务机构,建立“三室三队两中心”
贵南县过马营镇党委针对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暴露出来的乡镇职能“缺位”、岗位“错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到位、设岗定责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清楚、职责交叉重叠、工作人员推诿扯皮、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淡漠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三基”建设工作,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要求,大力推行镇政府内设机构改革。根据大量的调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整合并设立“三室三队两中心”(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管理办公室、综治维稳办公室,卫生计生服务队、消防应急队、城管环卫队,行政综合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将原有民政办、综治办、计生办等20多个服务职能整合到“三室三队两中心”当中,重新设置秘书岗、信访岗、党建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岗等涉及服务和管理类岗位42个,实行“一人多岗”和“AB岗”工作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机制,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人一岗、一人一室、一人一业”的分散性服务状况,切实强化了工作基础。按照实际需要设岗定责,设置服务类、管理类岗位共42个,完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42类,建立完善工作制度30项,制定工作流程56项,搜集整理基础信息资料274项。“三室”提升了机关服务效能,“三队”提高了服务群众能力,“两中心”便捷了服务群众途径。通过整合服务机构,镇党委政府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层工作基础更加坚实。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权责对等
长期以来,各站所名义上实行双重领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际上权力在条、责任在块,乡镇基础职能遭到肢解,乡镇党委政府、县直部门单位和基层站所的权责不明,管用脱节,已经成为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牧区工作的最大障碍。在这次基础工作达标试点中,我们严格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彻底打破对乡镇站所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乡镇直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权责对等。2015年11月份,贵南县委、县政府研究通过了《过马营镇基层基础试点工作方案》,同时县直各部门将学校、卫生院、水管所、工商所、派出所、司法所等10个站所的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业务管理、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五个方面的管理权限统一移交乡镇党委政府。在人事管理方面,乡镇党委对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具有直接管理权,人员调整应充分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由组织、人事进行调整。在工资管理方面,将站所人员经费、工资等下放到乡镇财务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业务管理方面,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统一调配,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帮助指导。职称评定方面,站所干部评定职称和评优评先中,以乡镇党委政府意见为主。业绩考核方面,站所党建、党风廉政、普法、综合治理、精神文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共性目标以乡镇考核为主,业务考核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通过站所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县、乡镇、站所工作关系,完善了乡镇政府职能,强化了乡镇政权基础。
三、创新村基管理体制,实现坐班制度
贵南县过马营镇在11个村全面开展“村干部”坐班制,为群众提供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和协办服务的同时,大胆创新,率先在过芒村开展村级基础工作达标试点,采取“三步走”措施,确保改革稳妥推进、有序衔接。第一步整合服务岗位。在保留村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4个基本组织基础上,将现有社长岗、会计文秘岗、草管员、林管员、残疾人联络员、养老保险联络员、医疗保险联络员、纪检员、计生联络员、畜疫防治联络员、网格管理员等11个有一定报酬的服务岗位,整合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社长、会计文秘、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6个岗位(8名工作人员),实现了村干部管理模式和服务职能由条块式向集中式转变。第二步推行月报酬制度。村干部待遇由年报酬制转变为月报酬制,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报酬由过去每年1.54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月2500元,其余岗位工作人员报酬也相应增加,激发了村干部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和活力。第三步规范工作程序。制定岗位职责及标准22项,建立工作制度14项,完善基础信息台账22类,整理基础数据信息资料143份,为方便服务群众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全面实行村干部全脱产上岗,让村干部完全腾出手来处理日常党务、村务,服务群众工作,使村级事务由“副业”变为“主业”,村级事务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四、建立基础信息平台,打造阳光政务
针对长期以来基础信息资料不真实、漏报、虚报、数据不统一、民生项目分配不公、矛盾纠纷多的问题,全面开展了农牧户、居民、党员信息、四项变动、生产资料等情况的调查统计,建立以户主姓名、家庭成员、草场面积、耕地面积、牲畜数量、房屋结构、享受低保、医疗、养老参保情况为内容的家庭档案4252份,为落实各项民生项目和协调解决各类纠纷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了规范管理、查询便捷、公开透明,投资18万元,开发了过马营镇藏汉双文基层基础信息网络软件(包括民生信息检索系统和过马营镇政务网),将全镇各类基层基础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并与县阳光政务微短信平台互联,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基础数据信息上下联动和资源共享,率先在全省牧区乡镇走上了信息公开、透明高效的行政服务之路。(作者: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