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记青海省康复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韩兴成

作者:赵燕明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时间:2014-03-07 10:05:00 点击数:

  他是一位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白衣天使。在他的带领下,所在单位党组织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医院先后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模范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青海省康复医院医疗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青海省康复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共产党员韩兴成。
  一
  1983年,韩兴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青海医学院中医系。从小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他,毅然来到青海高原牧区玛多县医院工作。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韩兴成缺氧不缺精神,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随叫随走,骑着马,驮着行李用具,背着药箱,冒着风雪,翻山越岭给牧民看病。有一次凌晨一点多钟,一位藏族牧民骑着一匹马,牵着一匹马来到医院,请医生去他家给他妻子看病。他立即背上药箱骑上马跑了两个多小时,为这位藏族牧民妻子看病,整整劳累了一夜。
  由于韩兴成工作踏实认真,得到了党组织的信任。他在玛多县工作期间,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作为一名回族干部,为了更快地适应工作,他学藏语,学骑马,吃糌粑,喝雪水,还经常用方便面将就。有时因生活不习惯,形成便秘。好几次在下乡途中,从马上摔下来。有一次,因脚套在马镫里,被马拖了几十米,差点丢了性命。几年来,他走遍了玛多县的山山沟沟,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知道这里的每一条河,了解这里的每一片草地。几乎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玛多度过的。不但把玛多县的团组织建立起来了,还建起了黄河源头第一个青年之家,受到团省委表彰。
  二
  2003年春,在我国遭受“非典”灾害时,作为青海门户的海东医院,义不容辞地成为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时任海东医院内科主任的韩兴成,顶着巨大的压力,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报名担任海东医院抗击“非典”治疗组组长,第一个走进“非典”病房。20天时间中在隔离区吃住,昼夜战斗在“非典”病房20天,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观察诊治了80多名“非典”发病高峰期回青海的发烧病人,受到社会与群众的高度赞扬。在青海抗击“非典”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全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还被评为海东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在海东医院工作的17年里,他没有休过一次假,每年大年三十都在医院值班,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
  三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当天中午,省总工会组织省康复医院医护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韩兴成主动请缨担任队长。15日早上7时,在省总工会救援组的统一领导下,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医疗队到达了玉树地震灾区。医疗队队员顾不上休息和吃饭,按照省卫生厅的安排,立即赶赴玉树县结古镇赛马场灾区群众安置点,扎起帐篷,投入医疗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包扎、缝合、清创、发药、转送危重病人等医疗救助。
  由于灾区安置点多,居住分散,加上交通拥挤堵塞,还有很多安置点成为医疗盲点,一些伤员和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韩兴成及时调整医疗队工作思路,变固定医疗点等待伤病员为主动上门诊治,进行巡回医疗服务。从到达灾区的第3天起,医疗队就开着救护车,带着药品和器械,一个安置点一个安置点地转,一顶帐篷一顶帐篷地巡诊。对道路不通的地区,医疗队就背着药品,扛着器械徒步行进。只要有伤员、有病人,不管路再远山再高,医疗队总是想方设法把医疗服务送到受灾群众的帐篷里。
  2011年8月26日,省总工会组成爱心医疗队赴玉树灾区。又是韩兴成带队赴玉树灾区,他们先后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水电4家央企及辽宁、北京、青海方正建筑安装公司、青海第一建筑公司等9家援建玉树的企业和玉树县环卫工人、玉树县千户乡集团的2家当地企业进行了巡诊。在短短的11天里,大家克服高原缺氧、水土不服等困难,跋山涉水,早出晚归,为援建玉树企业的1435名职工进行了义诊和体检,免费发放了48000多元的药品。
  青海省一建援建玉树项目部在远离结古镇100公里外的小苏莽乡为藏乡群众建村舍,400多名职工奋战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区,途中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大疙瘩山。韩兴成决定医疗队增加一天巡诊任务,对省一建援建玉树项目部的职工进行体检和治疗。在四个多小时里,为近300名职工进行了检查诊治,免费发放了药品。还为闻讯赶来的60多名藏族农牧民进行了诊治,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