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兴海县搭建“四个平台”推进流动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4-05-13 11:37:00 点击数:

  兴海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搭建“组织、教育、服务、展示”等四大平台,把管理寓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强化管理,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引领流动党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搭建组织平台,打造流动党员“温馨之家”。针对流动党员分布面广的特点,在社区、流动党员集中的商贸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等灵活设置流动党员服务点,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我县唐乃亥乡受羊曲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影响,全乡部分村的学习教育活动步调不一致、覆盖面低、质量不高。加之农牧民党员文化程度较低,靠单发放资料和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乡党委联系全县各社区及服务点积极开展“一联二帮三带”活动,即:领导干部联支部;联点单位帮扶、村干部帮扶;驻村干部带学习、致富能手带发展、先进典型带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使流动党员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为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工商登记、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帮助解决租房、就医、讨薪、融资、子女入学等具体困难。今年以来,已为流动党员办好事实事120余件,维权50多次。
  搭建教育平台,开设流动党员“学习课堂”。针对流动党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搭建党建“学习课堂”教育平台,确保流动党员综合素质“不落伍”。各乡镇(社区)及服务点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一切机会为他们“补课充电”。以乡镇党建微课平台、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发送手机短信方式等为依托,组织流动党员重点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增强他们在为民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的责任意识。邀请外出创业有成后回乡发展的优秀党员“现身说法”,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发流动党员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共鸣。活动开展以来,已向流动党员发送“微课”信息500余条,使教育实践活动在流动党员中引起共鸣。“听到家乡党组织的声音,我好高兴,无论在哪里也会牢记党的宗旨,为家乡争光,为党的事业出力!”一名流动党员在收到信息后激动地说。
  搭建服务平台,担当流动党员“后勤部长”。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不便、照顾不到家的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负责流动党员服务与管理。各乡镇党委为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爱和服务力度,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流动党员进行摸底走访“全员覆盖”,确保流动党员离乡创业“无后忧”。在往年“拉网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由乡镇、村(社区)干部对流动党员采取“家访”式摸底,全面了解在外流动党员的情况动态,坚持做到“四清”,即:家庭状况清、流动地点清、从业状况清、联系方式清。依据调查摸底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新流动党员有关数据和信息资料,提高了流动党员信息的准确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同时帮助流动党员留守家属解决入学、就医、养老等生产生活困难。重大节日期间,普遍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流动党员送温暖、献爱心、解难题。同时,组织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与就业服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用工、产品购销等信息服务。截至目前,为流动党员留守家属解决具体困难100多个,为流动党员提供务工信息300余条。让流动党员在外安心工作,心系党组织。
  搭建展示平台,畅通流动党员“反哺渠道”。针对流动党员视野宽、信息多、思路广的优势,定期发布投资指南、招商项目,为回乡创业的流动党员提供企业用地、简化手续、减免税收等优惠,并通过举办流动党员座谈会、节假日茶话会等形式,做家乡群众外出就业的引领员,做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做家乡建设的领航员,做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做农产品流通的中介员,做联系群众的服务员。同时,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认责承诺、要求每名流动党员每年至少向流动党支部反馈信息,对村里的发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为家乡发展献言献策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回乡创业、回报家乡中展示风采。今年以来,流动党员共承诺事项50余件,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如上村致富能人白永庭,带动全村群众搞第三产业。去年全村洋芋总产量达20万公斤,全部加工成粉条,收入12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就增收480元。中村村民唐军,将自己在实践中摸索的“科学养猪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前来参观取经的众乡亲,每年还垫支1万多元,为本村20多户村民解决启动资金,赊销猪仔,发展养猪业。这些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充分利用掌握的种养、加工等技术,扶持广大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