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唱响在拉乙亥麻草原上的民族团结之歌

作者:祁万强 来源:青海新闻网 时间:2014-03-06 16:36:00 点击数:

  隆冬时节,当我们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突然发现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有着昂扬的生活状态,这个青海湖边的小村子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温暖的草原
  多宝看着自家二层小楼内部的装饰一天天完成,他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了起来。“怎么样,我们的房子不比你们城里人的差吧?”在采访中,多宝裂开一张大嘴,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自豪地对我们说。
  的确如多宝所说,这里牧民的新居并不比城里人差。一幢幢小别墅在草原上铺展开来,屋内客厅、卧室、厨房、晒台,各种功能的居室一应俱全。而且,他们从西宁请来了专业的装修公司,进行统一装修风格、统一购置装修材料,可谓是高标准、高享受啊。
  我们站在高处,俯瞰拉乙亥麻村。放眼望去,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周边围墙上,各种手绘的吉祥图案,充满民族特色,显得欢乐而又祥和。新村前面的小广场上,一尊前蹄跃起腾空欲飞的骏马雕塑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倒淌河镇人大主席邓登多杰是这个村上的驻村干部,他说,这匹黑骏马是民族的象征,同样也表示他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是啊,在偌大的原野上,史前文明留下的每一步、每一个驿站,都和黑骏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新时期的草原牧民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懂得一尊骏马雕像的深刻意义,他们在思念骏马时期温暖家园的同时,对今天火红的日子又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才项彭措,拉乙亥麻村委会主任。这位在村上当了多年村干部的藏族汉子,感受最深的就是村子这些年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牧民们享受到了草原补偿、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且,村里成立了农业、牧业、劳务输出等多个合作社,大家的收入翻了几番。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加大了,村民们的医疗养老等费用全部由村里缴纳,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
  “大家互帮互助,有困难了一起想办法解决。就拿我们村里的一些贫困户来说,村干部帮困到户,每人联系一家贫困户,在村委会议上写下保证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对方脱贫。你想,这样的村子还有不团结的道理?”才项彭措说。
  冬日的午后,我们沿着草原上的小路,来到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项热家。刚刚在充满阳光的小屋子中落座,女主人麻利地就为我们端上了滚烫的酥油奶茶。不一会儿,藏式肉包、肥肥的羊肋巴也摆在了我们眼前。
  项热是拉乙亥麻村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村委会的要求下,他和村里其余的10名种植能手成立了合作社,将大家所有的地都整合起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成本降低不说,产量还大大增加了。
  “这种方式,产量基本上增加了一倍。闲下来的人,还可以到外面打工。到了年底,能收入粮食不说,还有我们种的牧草。同时,我们个人每年可以拿到一万元的工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项热说。
  力加先就是项热所说的闲置劳动力的那一批人,头脑灵活的他带着村里人成立了一个劳务输出合作社,承包一些工程,搞建筑、打零工,合作社的活儿干得有声有色。玉树灾后重建中,他们村里两百多人去干活,挣回了不少钱。就拿他和妻子来说,两人在半年多时间,就挣了五万多元。
  村里人走上了挣钱的正途,自然也少了很多矛盾。而且,村里人秉承的团结友爱的为人处世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力加先和村民们在玉树打工时,和当地的受灾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等他们完成工作回到家乡后,很多玉树的人专门来到他们村子里,看望他们和他们交流,希望以后能经常走动、互帮互助成为一家人。
  这样的收获虽然不是金钱,但这种真爱却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回的。

[FS:PAGE]

  团结的盛宴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们村干部时常告诉村民们,爱自己,更要爱别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无形当中他们的品行又感染了别人。”拉乙亥麻村党支部书记华宝说。在随后的采访中,村民尕本太的话印证了华宝的观点。
  拉乙亥麻村每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大家对骏马,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情结。这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很多村子的牧民参加。为了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村里专门成立了宁隆赛马协会,欢迎周边不同村落、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参加。赛马大会,也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团结大会。
  “每年举行赛马会时,刚察、湟源、湟中等地喜欢赛马的人,早早就来报名参加了。参赛的成员不分汉族、回族还是藏族,只要喜欢赛马,都可以一同参加比赛,公平竞争获取名次。”尕本太说。人心齐,泰山移。当我们第三次走进拉乙亥麻村采访,从华宝书记手中看到印制精美的村规民约后,仿佛找到了上述观点的结论。 “村里出现酗酒闹事的情况,责任人罚一头牛。”
  “邻里不团结,不尊老爱幼者罚一只羊。”
  “马路上发生事故致使牛羊死亡,按照时价赔偿,不影响交通。”
  …… ……
  这些条款的规定,虽然看着并不正规,但对村民来说,有着很强的约束性。
  前些年,如果谁家的牛羊被车撞了,经常是两倍甚至三四倍的要价。司机为了息事宁人,也就无奈地赔偿了事。去今年4月份,在倒淌河路段的一起事故中,一牧民家的49只羊被撞死了,当事人每只羊要价2500元。华宝知道这件事情后,和村委会的干部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最终依据村规民约中的规定,按照市场价,按照大小每只羊给予了1000元的赔偿。
  去年夏天,一辆外地的货车在公路上发生侧翻。司机到村里找到了村民,希望能找一个拖拉机,夜间用来发电照明方便转用货物,并自愿给了800元的费用。华宝纠正了村民的这一行为,让当事者退换了费用。
  也就是从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华宝专门组织村里人召开会议,告诉大家应该管理好牛羊,不能随意上公路。而且让大家明白,司机也是受害者,发生事故后,再也不能胡乱要价,给他们再次造成负担。
  将心比心的教育,让村里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在异地遇到困难,最希望得到的是帮助。
  这种心与心的交流,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的意义。
  这不,每年拉乙亥麻村的村民都要和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村民吃一次“团结饭”。以前,两个相邻的村子存在草山纠纷等矛盾,如今,两地村民的思想意识逐渐改变,大家共同享受着理解和团结带给他们的快乐生活。

[FS:PAGE]

  发展的希望
  华宝真名叫华格加。1971年8月出生在美丽的拉乙亥麻草原,是上个世纪90年代草原上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石乃亥乡、恰卜恰镇担任文书。后来,县上倡导年轻干部带领农牧民外出务工。年轻有为、头脑活泛的华格加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外出的队伍。在外打拼的他认识了商界很多朋友,也有了自己发展的事业。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撂下了自己的公司,在村民的邀请下,担任拉乙亥麻村党支部书记。
  就上他上任的当年,拉乙亥麻村被州上列为生态畜牧业启动村。
  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首先就得花大力气让农牧民转变陈旧僵化的经营观念,而一下子将自己的设计好的宏伟蓝图展示出来,让他们很快地接受并开始实施,难啊!这是华宝最揪心的事情。
  于是,华宝召集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耐心细致地宣传引导,采取新旧对比、先进与落后对比、本村与外地对比、经济收入账对比等,统一了广大村民的认识,消除了许多的顾虑,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终于有了效果。
  “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要不断开创拉乙亥麻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做好"人"的文章。我们搞生态畜牧业的过程,就是解放农牧民、减少农牧民的过程,只有彻底地解放农牧民思想上的桎梏,减少农牧民单一的从业方式,才能富裕农牧民。只要我们尊重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够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导作用,拓展大伙儿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华宝说。
  华宝的信心,也有了回报。
  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有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全村共341户1499人;草场总面积26.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6.5万亩,耕地0.56万亩。已建成围栏草场16.65万亩,建设畜用暖棚125座、15000平方米,埋设地下饮水管道30公里,牧户全部实现了定居。
  “只要你用真心了,就算是块石头也会被捂热。只要大家走上发展的道路,自然就会团结起来。”
  这是华宝在村里开展工作的信条。也就是从他上任以后,开始搞联户经营、按股分红,推行多种模式。整合资源、规模经营,提高综合效益。眼下,大家走在在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信心倍增。
  一滴水虽然微小,但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拉乙亥麻村虽然是草原上的一个小村子,但我们从这里看到了草原上民族团结的鲜活事例。
  “啥叫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幸福,只有团结了才有和谐稳定的基础,只有团结了我们的生活才会一天比一天好。团结和发展就像空气和阳光,发展和团结就像雄鹰和翅膀!”采访结束时,华宝书记告诉了他对草原上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