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德存善 善积德

作者:张致福 赵法明 来源:《青海民慈》 时间:2007-11-17 18:43:46 点击数:
人世间,仁慈之普爱,象阳光普照、春风普被、春雨普润,是最超越、最深厚、最敬重、最无私的仁慈之爱。发扬仁慈之心,展示救助之实,多做善事,给民众以恩慈,是民慈救助的最高主旨和境界,理当发扬光大。人就是入,不是物。人的特质,有灵性、有智慧、有选择一切、追求一切、创造一切的能力。  “入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最大本性,也是对做人的期待和要求。仁慈若始于家庭:父母之爱、儿女孝、兄妹相助,这仅是血缘之爱。有受无施、普爱众生、让人人都感到阳光般的温暖,才是人格之高尚、品德之善美、价值之高贵,可令人敬佩不已。   人的德行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有德行才有善举,多做善事才能有德,德与善是辨证的统一。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多做有益之事、才会使德与善有效结合,达到阳光普照的境界。仁慈就是爱,爱就是善举,没有善举的人生,是非常自私的人生,就象风中烛光,难以闪光照人也象沙漠中的枯木,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有善举的人生,乐于奉献的人生,就象雨水滋润万物,带给大地生机一片。慈不慈、爱不爱、困难之时见心,需救助时,不少人慷概解囊,不少人难而济助,老人们带头捐款捐物,小孩们拿出压岁钱,这种可歌可颂之事不胜举,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仁慈之普爱,友爱之奉献,这是全人类思想道德所要求的。也是全人类人际关系的正常体现。在我们人类这个整体里,入与人之间,是讲平等、讲友谊、讲互助、讲仁慈、讲博爱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地贫困,多方相助,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是我们推崇的社会风尚。现在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光彩工程、慈善工程等,之所以进展顺利,成效卓著,都与各界各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些活动,使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有灾无险,摆脱困境;使一批又一批的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使一个又一个的辍学儿童和贫困学子,重新获得进校学习的机会;使残病之人得以及时救治;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只要我们人人都有慈善之怀,仁慈之心,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纯洁友善,人人都会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至爱。让这种情和爱无处不在,处处皆有。行为善否,看救助奉献之举;人格高低,观解困济贫之行。仁慈、博爱、友善,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思想支配行动,行动体现思想。有仁慈的思想,没有普爱的行动,便是高谈空论,不会令人敬重;有仁慈的思想,有爱人的行动,有实在的救助,而且不是一时之举,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这才是仁慈之举,友善之行,势必受到人们的赞美。大众的事大众办,社会的事社会办,人际间的事相互办。仁慈普爱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关心和扶持公益事业,提供必要投入;为脱贫致富做出必要的付出和努力,让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走向致富之路;对受灾群众给予及时救助,让他们尽摆脱困境;对于辍学儿童和困难学子给予资助,让他们进校完成学业;对残病之人在治疗、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予必要援助,让他们增强生活勇气;帮助孤寡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帮助后进学生和群众树立信心,同大家并肩前进;帮助结怨之人,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帮助失足青少年改邪归正,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总而言之,仁慈、普爱之心能缝合人们心灵的创伤,、能唤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把仁慈普爱之光一撒播到世间众生,此乃人生之最大欣慰,最大快乐,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让所有的人,都献出一片仁慈之爱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