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南好人”先进事迹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青海湖网 时间:2013-03-13 11:04:00 点击数:

  编者按:俗话说得好“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其实有着很多很多好人,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让我们的社会显得那么和谐、美好,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2012年11月27日,海南州首届“海南好人”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共和县公安局河乐派出所户籍民警桑科吉,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员许国强、马玉梅夫妇,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牧民、普氏原羚志愿巡护队队长达哇太,共和县鑫惠批发部总经理索南仁青,共和县国家税务局副局长朱金芳,同德县巴沟乡托头村村民索南航秀,贵德县常牧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才旦多杰,贵德县地方税务局科员王锦旗,贵德尕让乡司法所所长张延辉,兴海县温泉乡长水村党支部书记普洛加,兴海县唐乃亥乡下村农民马永寿,贵南县茫拉乡康吾羊村农民尤拉才让,贵南县城镇管理执法队环卫工人罗成花,贵南县利安汽车修理厂厂长彭毛太,贵南县塔秀乡寄宿制小学副校长莫海军等15位优秀代表当选为“海南好人”。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同德索南航秀:十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
  牵肠挂肚,人们常把这个词用于至亲至爱的人身上,而10多年来令索南航秀深深牵挂的人却与他非亲非故,她是孤寡老人彭毛多杰。在彭毛多杰穷病交加时,索南航秀把她接回了自己的家,让这位孤寡老人有了温暖的家。
  索南航秀是同德县巴沟乡托头村人,16年前入赘卡力岗村。一天到商店买东西时,一位面容憔悴、衣衫破旧的老人吸引了索南航秀的目光。他从别人口中得知,彭毛多杰是一位可怜的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常年患病,生活贫苦。
  回到家后,彭毛多杰凄凉而又无助的神情不断闪现在索南航秀的眼前,带着无限牵挂,索南航秀跨进了彭毛多杰家的大门,“阿妈,让我帮你做点啥吧!”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了老人的“儿子”,给老人买药治病,帮老人种地收粮,把打下来的麦子磨了面送到老人家……
  1999年因父母亲无人照顾,索南航秀携一家老小回到了托头村,但是却放心不下彭毛多杰,他奔走在卡力岗与托头两个村庄之间,照顾着两个相距二三十多公里的家庭。
  十多年前,索南航秀和妻子商量后,把彭毛多杰接进了自己的家,组成了一个有着多位老人的特殊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在索南航秀和妻子的精心打理下,一家人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简陋的土房中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
  “他背上了个大包袱。”当得知索南航秀把彭毛多杰接回家赡养时,村里不少人这样说。由于身体状况差,彭毛多杰经常卧病在床,说话困难,吃饭、大小便都需要有人照顾。索南航秀不怕苦、不怕累,他每天细致安排着老人的饮食起居,为老人端屎端尿、清洁身体、按摩身体;他还带着老人到处寻访名医,买药治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索南航秀如儿子照顾母亲般照顾彭毛多杰,也无数次为老人拭去眼角感激、感动的泪水。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无论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去年,78岁的老人去世,索南航秀又按照当地的习俗,为老人隆重地举办了葬礼,在村里请了僧侣为老人诵经。
  “孝敬老人是我应该做的,等我老了,我的孩子们也会这样孝顺我。”生活的重担让37岁的索南航秀额头上过早爬满了皱纹,双手变得无比粗糙,但他那颗金子般的心却在闪闪发亮,感动着、影响着四邻八舍、远近亲朋。

  兴海马永寿:为村民利益奔波三载的失聪人
  马永寿三岁时因耳膜大穿孔两只耳朵都失去了听力,在长期无声的世界里他没有自暴自弃,为有一技之长, 他学习了残疾人实用技术,专门饲养各种禽类,学得一手绝活。在县农牧局和唐乃亥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2008年4月创办了兴海县佳美畜禽养殖场,凭着执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三年后每年的收入到达了数万元。
  唐乃亥乡下村有一块草山,1990年3月承包给了一个村民开荒。但是20多年来,这位村民从没有向村集体交纳一分钱的承包费,群众意见极大,可是老实巴交的乡亲们又不知如何争取自己合法权益。马永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08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授权下,他承担起了为群众争取合法权益的重任。因为村民们大多数是文盲,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为弄清楚当时承包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他放下手里的养殖活计,奔波在海南州、西宁等地,向当时的乡老领导调查取证,到法律事务所咨询有关法律问题。2008年到2011年在这漫长的3年时间里,马永寿自费往返于为乡亲们维权的道路上,养殖场顾不上打理,收益受到严重影响。在整个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他因为严重失聪,全靠助听器,原本对健全的人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在他身上是那么的艰难。在弄清事情原委后,他立即与这位村民沟通。协商无果后向法院递交了诉状。法院经过审理,支持马永寿的诉求,终于为村集体、为乡亲们挽回了应得利益,维护了大家的合法权益。

  共和许国强、马玉梅:草原上的夫妻放映 
  20年放映电影5000多场
  在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夫妻放映队,22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全乡山山水水。截至目前,他们已给农牧民群众放映电影5000余场(次),为实施“2131”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12月,夫妻放映队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他们就是许国强、马玉梅夫妇。
  同为44岁的许国强和马玉梅夫妇,是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村民。自1988年担任乡政府放映员以来,已在农牧区电影放映岗位上辛苦奔波了22个春秋。在铁盖草原上放映电影,路途远,路况差。然而,不论春夏秋冬,夫妻俩始终不畏艰辛,一个村一个村地赶着毛驴车,拉着放映机,挑着影片,为农牧民群众放映电影,使农牧民群众享受到电影带来的欢乐。
  放映电影更传播爱心
  1990年塘格木发生大地震后,夫妻俩为了使地震中受到惊吓的孩子得到心理安抚,冒着不断的余震来到铁盖乡九道班小学,给孩子们放映了《闪闪的红星》和《地道战》等爱国主义教育片,受到师生欢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们又来到震中塘格木农场,为受灾群众和学校师生放映电影,在又一次强烈的余震中,许国强被砸伤,放映机被砸毁。夫妻俩的感人事迹受到当地政府的嘉奖,县文体广电局捐助了一台16毫米胶片放映机。
  夫妻二人不仅热爱电影事业而且还是个乐于助人,不计得失的人。有一次去沙珠玉乡放电影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一个人在收割青稞,当时得知老人家中无劳力,夫妻二人便主动帮助老人收完地里的青稞才走,老人感激地拿出50元钱和自己亲手做的一双鞋酬劳他们,被他们二人婉言谢绝了,老人无奈,最后请人代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感谢之情。许国强夫妇在放映电影的20多年中,帮助别人修大门、建灶台等小事不计其数,也收到了很多来自村、社、户的感谢信。
  卖掉院子只为办放映场
  有一年夏天,夫妻二人在龙羊峡镇阿乙亥村放完电影回家途中突遇暴雨,放映车陷入河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冲走,正好被路过此处的原海南州委书记旦科和随行人员看到,他们一起帮忙将放映车推出河滩。旦科书记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又亲自和共和县政府协调,为夫妇俩解决了一辆崭新的放映车。
  2009年5月经县文体广电局协调,省译制中心向夫妇俩配发了数字电影放映机,同时还得到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铁盖乡政府等部门的资金支持,至此,他们所放的电影内容更加丰富了。夫妇俩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有一个固定的电影放映场。为此,夫妻二人卖掉了自家的部分房子和院子,自筹资金购买了几百把椅子。虽然由于缺少资金,放映场迟迟没能办成,但他们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奋斗。
[FS:PAGE]

  贵德才旦多杰: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医生
  1991年,才旦多杰被分配到贵德县常牧中心卫生院从事医疗服务工作,一天傍晚,他和几个同事正在吃晚饭,突然,卫生所来了一位藏族老大爷,身上背着一个小姑娘,由于病情严重,小姑娘已经神智模糊。才旦多杰仔细检查后发现,小姑娘患的是中毒性菌痢,体温已经达到42度,病情十分危急,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然而,小姑娘家境贫寒,无力支付高昂的治疗费。藏族老大爷就要背起女孩离开。才大夫留住了老大爷,他想尽自己的全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他马上制定出一套治疗方法并第一时间让女孩住院。孩子住院后,才大夫白天治疗,晚上观察,半夜还要多次起来讯问症状。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精心治疗,女孩的病情有了好转,可3000多元的治疗费愁坏了女孩的家人。才大夫看到这一情景,立即向院长汇报并请求卫生院免除治疗费和检查费,剩余的药物欠款由自己的工资垫付。
  在女孩出院的那一天,他还拿出一些钱给了姑娘的父亲,让他为孩子买些营养品,姑娘的父亲感动得泣不成声。为表达对才大夫和卫生员的谢意,姑娘的家人挑选了家里的两只羊送到了卫生所,但被才大夫婉言谢绝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家不宽裕,孩子得了病,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羊你赶回家去,情我领了。”
  2010年的一天,常牧镇的一位患者因患脑膜炎昏迷不醒,到卫生院就诊,因病情严重,必须送到大医院就医。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才大夫决定陪同患者去省医院。到了医院才发现,家属身上只带了500元现金。手术不能耽搁,才大夫背着妻子悄悄将准备买房的25000元存款拿出来交给了患者家属。手术做得很顺利,半年之后,患者恢复健康,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患者家属在还款时,硬要拿出1000元表示感谢,但他分文未收。
  这就是才旦多杰,无论是乡亲父老,还是素昧平生,只要是患者,他都会一视同仁。作为医生,不图虚名,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一心为患者,用辛勤的汗水在常牧这片热土上谱写出了他人生中最绚丽的篇章。

  贵南尤拉才让:资助贫困孩子足迹遍布贵南
  尤拉才让出生在贵南县茫拉乡康吾羊村。每每想起小时候他和弟弟妹妹上不起学的过往历史,尤拉才让心里就隐隐作痛。所以在挣了点钱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富裕户后,尤拉才让就一心扑在帮助更多孩子上学的事业上。
  尤拉才让说,现在国家有义务教育政策,孩子上学基本没有问题。但在他们的农牧区,贫困家庭还是很多,所以他就在生活上多帮帮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
  尤拉才让生活的茫拉乡康吾羊村是一个有130多户人家的贫困村,像他这样靠外出包揽工程等富起来的人很少,尤拉才让就肩负起了资助帮扶这些贫困家庭孩子的担子。每年,他都会给村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或送去钱,或给他们买校服,或购置学习用具。除了资助村小学的孩子们外,尤拉才让还捐助数万元为茫拉乡中心寄校、塔秀乡中心学校、森多乡中心学校的学生们买校服和学习用具等。
  当看到康吾羊村的孩子们整体学习水平不如外面的孩子,每年从村里考出去的孩子少之又少时,尤拉才让很担心村子里将来没有多少文化人。所以从2008年开始,尤拉才让就自己花钱办起了中小学不同的补习班,利用假期给村里的孩子们补课,课外补习提高了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孩子都考上了县上最好的民族中学。办补习班要从外面请老师,尤拉才让就自己买面、买菜,给补课的老师们解决伙食。
  在康吾羊村还有20多名孤儿最让尤拉才让牵心,只要他们有什么困难,尤拉才让就会解囊相助。村里的小才嘎,父母去世和奶奶生活,每到开学、每逢节假日,尤拉才让总要领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拿着钱、买上衣服去看看他们,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贵德王锦旗:清贫生活阻挡不了那颗孝心
  说起王锦旗的家庭,单位上的同事们无人不晓,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上班,一切生活来源就靠他一人,所以王锦旗的生活很拮据。可是却让大家感动的是,即便如此,他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亲外,还竭尽所能供养从老家来投奔他的二叔。家里添了老人,自己每月2000元工资要支撑5个人的开支,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然而,日子虽然过得十分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年迈的二叔突然生了重病,王锦旗只好倾尽家中所有的积蓄,将二叔接到县医院进行治疗,因为妻子还要照顾父母,病人只能由王锦旗照顾。这期间,他在二叔病床前端茶送水,一到晚上,宁可蜷缩在病房的凳子上凑合一夜,也不肯离开二叔半步。由于长期卧床,长期吃药,二叔身上的味道越来越难闻,王锦旗一下班回家就帮二叔擦身子,替他煎药,喂他吃饭,从不嫌弃老人。 前年冬天,二叔的病情突然加重了, 当时王锦旗在贵德上班,只能靠他的妻子和父亲轮流守护。由于劳累过度, 70多岁的父亲也突然旧病复发,兄弟二人住在了同一间病房。王锦旗和妻子只好停下手中所有的活,全力伺候病床上的两位老人。因为想要多腾出一些时间陪老人,白天上班期间,他连中午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一到下班时间,他就飞奔到医院,去照顾病床上的两位老人。就这样,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二叔平静地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临走时,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这个侄子,我恐怕也活不了这么久,这个侄子比我自己的儿子还亲,能有这样的侄子,真是我的福气!”
  安葬了二叔,老家只有三叔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着,他和妻子一商量,又把三叔从老家接回来,像对待二叔那样,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当初,妻子也想不明白,自己的生活过得如此清贫,偏偏还要往家里添“累赘”,想想这些年,嫁给这么一个穷汉子,真有些不值得。可是当看到丈夫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又有那么一颗善待老人的孝心,丈夫踏实稳重的为人,善良的本性深深感染着她。所以这些年,丈夫从老家接回二叔、三叔和家人一起生活,妻子没有一点怨言,他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心甘情愿为他付出。
[FS:PAGE]

  兴海普洛加:让我来做孤寡老人的儿子
  普洛加17岁时已经成为兴海县温泉乡长水村的文化人,当时别看他年龄小,但是心里一直在暗暗盘算怎样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好些,为此,他一直在努力、在进步。
  时隔多年,普洛加自己先开辟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他开办了小商店、发展畜牧业,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当年就净赚10万元。此时的普洛加富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乡亲们。那时的长水村牧民大多不富裕,集体经济薄弱,村委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曾经的长水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们过着以牧业为主的生活,每年的收入很少。普洛加让村民们经商以增加收入,他争取到了三江源生态移民项目资金300万元,又让村民们自筹资金150万元,他用这些资金盖了300间商铺,这让长水村村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市场。村民们开饭馆、开商店、搞汽车修理等,村里大多数人家因此富了起来。如今牧民们逢人便说:长水村有今天,多亏我们村的好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普洛加。可普洛加想,虽然大多数人家富了,但是还有一些老弱病残没有脱贫,怎么办?普洛加在全村群众大会上承诺:有村支部在就不能让村里有一个人挨饿受穷。随即他成立了“手把手教、手拉手帮”的党员扶贫小组,承包了村里15户贫困户。他看到村里的多保、多托、李加等5位孤寡老人和多杰才让、卓玛两名孤儿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时,他一刻也等不急了,在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拿出个人积蓄5万元,办起了温泉点个体敬老院。看着温暖整洁的敬老院,看着老人们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乡亲们直夸:“普洛加是我们村里的好儿子!”
  几年来,他为贫困户无偿资助物资累计达3.6万元,帮助发展了母羊200多只,提供面粉1400公斤。2006年普洛加成为温泉点寄宿学校的名誉校长,他争取到了80万元扩建温泉点寄宿学校,改善了教学及住宿条件。目前,寄宿学校的学生由原来的30多名猛增到309名,入学率由不到20%升到98%。看到学校的教师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年为教师补贴一只菜羊。普洛加了解到学生卓玛杰家中经济困难,就主动担负起卓玛杰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费用,懂事的卓玛杰学习十分努力,现在已经上了海南州民族中学。

  共和达哇太:普氏原羚属于草原
  达哇太是一名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草原上的青年牧民,自小在草原上长大,加什科草原在别人眼里是个荒凉的盐碱草原,但是在他眼里这里是个快乐的世界。在家乡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已有3年时间。近年来,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人也和这些美丽的野生动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6岁时,他在草原上捡到一只虚弱的普氏原羚幼仔,小原羚不习惯戴颈绳,头老是乱挣,又不能放在羊群里一块养,只能养在家里。结果小羊在家看到什么就吃什么。从陌生到像伙伴一样,他与小原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之后,在爷爷的极力劝说下,他非常不舍的将小原羚放回了草原,从此对动物爱怜的情结就此在心中挥之不去。他说:“小原羚总是属于草原的”。 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受草场保护和分户政策的影响,每户都在自家草场围起带铁丝的围栏,野生动物自由奔跑、迁徙的习惯被打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常常见野生动物的尸体挂在围栏的铁刺上、常常见打猎的不法分子枪口对准这些无助的动物们,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最终选择做一名保护普氏原羚的志愿者。通过不断努力,2008年5月在团县委、县环保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加什科村普氏原羚志愿巡护队,他带头做调查和保护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环境极其恶劣,设备并不齐全,但是,巡护队每月仍坚持进行五、六次的巡护和调查记录,而且在草原上开展大量的宣传工作,呼吁人们保护珍贵的普氏原羚。现在村里几岁的小孩都认识普氏原羚,人们也意识到保护普氏原羚的重要性。他说:“最高兴的事就是告诉别人,我家的草场上有普氏原羚”。现在他们巡线时可以经常看到二三十只普氏原羚群。而且,一些原羚已经消除对人类的戒备。为有效保护普氏原羚,他首先带头拆除了自家草场的围栏铁刺,还动员亲戚朋友也拆除,在几年的努力下全村累计资源拆除80000余米,群众累计投入人力3200人次,有效的减少了原羚的损伤。
  经过调查统计,现在加什科村至少有一百多只普氏原羚,估计实际的数量可能达到两三百只。
  2011年全国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网上推荐活动圆满结束,5972万网民踊跃投票,推荐出100名全国优秀志愿者和1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达哇太就是100名全国优秀志愿者之一。

  共和桑科吉:宁肯我等群众,不让群众等我
  桑科吉,女,藏族,现年32岁,大学本科学历,一级警司警衔,自1999年从青海省司法警官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河东派出所管区民警、治安大队内勤,2007年2月任河东派出所户籍民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热心为民服务,塑造了良好的公安民警形象,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6年被县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 2007年被县公安局评为优秀窗口民警,2008年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三基”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
  她在工作中,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把“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共和县公安局河东派出所户籍民警时,平均每天接待群众上百人次,她信守“宁肯我等群众,不让群众等我”的工作方式,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在平凡的户籍内勤岗位上,她以细致周到、规范快捷的服务,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服务老百姓放在首位,在此其间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留下一串串为民助民的真情。
  在1998年春季一次偶然的机会,桑科吉夫妇便热心肠地赡养了本省湟中县的一位无儿无女且身患疾病的孤寡老人。由于生活无依无靠,桑科吉索性就把她接到自己家里,同全家人一起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让这位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的老人有一个温暖的永久的家。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桑科吉引导家人尊重班玛,总是尊敬地称她“阿科”。邻居大惑不解,好奇地问桑科吉为什么要这样做,图的是什么时,她憨厚地一笑说:“我啥也不图,这个老人无衣无靠挺可怜的,我们就帮帮他。” 自从老人来到她家,桑科吉夫妇天天为老人做饭从不嫌累;他们天天为老人洗衣、在老人面前,无论何时他们都面带微笑;无论多忙,他们都坚持为老人每天整理床铺,帮老人捶背揉肩;不管多累,他们每天都与老人拉拉家常,陪老人外出散散步;他们将老人的房间收拾得干净舒适,时常劝左邻居右舍的老人多来她家串门聊天;有时,老人患感冒,他们急忙买来药,倒水为老人服药。十一年来,桑科吉夫妇以一颗赤子之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勤俭节约,节衣缩食,嘘寒问暖,竭力赡养着这位孤寡“阿科”。如今58岁的老人逢人就夸桑科吉夫妇比亲儿媳、亲儿子还亲,孤寡老人的小屋里经常充满笑声。
[FS:PAGE]

  共和索南仁青:诚信的经营者
  共和县鑫惠批发部总经理索南仁青,从事食品经营1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两条经营之道:严把商品质量,绝不经营假冒伪劣、过期商品、诚信经营、礼貌待人。他以“外树形象,诚信经营”为宗旨,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诚实、信用、放心消费的购物环境。
  2003年,索南仁青仅用15000元,开始了他的食品经营生意。他不怕吃苦,白天赶场拉业务,晚上在家学习市场经研,在日积月累的经营当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逐渐他的食品销售越做越大,几年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百货商品批发,这次投资,实现了他创业中的第一次飞跃。到2004年,他已经拥有商品批发和化妆品经营两个项目。在经过10余年的奋斗后,现在批发部固定资产达到60多万元,先后为6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
  一直以来,索南仁青,都始终拥有着一颗感恩的尽,他始终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06年为马汉台、江西沟等学校的贫困生捐助学习用品。2006年为玉树灾区人民捐款2000元,同时捐助了大量的衣服和生活用品,累计公益捐助近万元。他总是说,虽然自己现在条件好了,但是好多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是国家的好政策,我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所以我们不能忘本,应该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也要为社会做一点自己小小的贡献。

  共和朱金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好税官
  共和县国税局朱金芳,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去影响着周围每一个同志,用真诚和热情去感动和温暖着每一个人,一个在税务战线上工作了十多个春秋的年轻老兵,一个勤于学习,实干敬业,廉洁无私的好税官。
  选择税收事业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一生其乐融融。在工作实践中她力求自己每一个脚印走得坚定,走得踏实。不管是作为一般干部、科室负责人,还是县局副局长,在单位里她总是和善待人。工作中,她尊重纳税人,想纳税人之想,急纳税人之急,坦诚厚道、淡定谦和的性格,得到广大干部职工和纳税人的认可。
  她希望自己能像保尔、雷锋那样,无私奉献、廉洁自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税收事业中。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在被提拔为县局副局长以后,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亲戚、朋友来说情,试图开辟后门下调定额、请求减免税等情况,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大,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她从来没有含糊过,“依法、公平、公正”是她从事税收工作始终严格遵守的原则。她清楚自己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让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有看法,玷污这个神圣的职业。是的,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其做人做事的要求和准则是一致的,只有扣紧思想和业务的两道篱笆,才能经得起各种诱惑,才能赢得尊严的人生。

  贵南莫海军:他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师生
  近日,记者走进贵南县塔秀乡寄宿制小学,看见操场上一群学生在上体育课,童真面孔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教学楼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回响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的老师扮演着多个角色,上课时是老师,下课后是妈妈,生病时是医生……。但无论是什么身份,他们总是以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当起这些儿童的“代管家长”,把阳光雨露般的关怀洒向孩子们的心田。
  “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是对社会减轻一份负担”。这是莫海军老师一直坚信的一句话。他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叠被子、摆放床上用品……
  莫海军老师勤勤恳恳,十六年如一日的在教育第一线为贵南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家长、同事及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县、乡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团干部、优秀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
  刚参加工作来到塔秀乡学校的时候,他不仅没有被牧区坚苦的环境所折服,而是很快就把自己融入到牧区家庭的一员中,在学校,他把每一个牧区孩子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关心,来爱护,哪一个孩子生病了,他就用自己的钱给孩子治病,还亲自守护在孩子身边,他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由于牧区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大家对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意识淡薄,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莫海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流失一名学生,他就不辞辛苦,步行到学生家中,苦口婆心地向家长讲国家的教育政策,动员家长让自己的孩子返回学校完成学业。在他规劝返校的孩子当中,达茫村南秀加的孩子环克加现在已考到达日县当特岗老师,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我们的莫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或许我还在家放羊呢。
  他对待同事跟自己的亲友一样,学校教职工华旦同志不幸发生车祸住院治疗,由于时间紧他没钱住院,莫海军老师就用自己的钱帮助他住院,并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捐款救助。学前幼儿才桑吉同学不幸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大小腿骨折,莫海军老师马上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共为才桑吉同学捐助4000余元,帮助这位学前幼儿渡过了难关。
  他不仅加强自身理论修养,还在学校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办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校收入,改善师生生活水平。
[FS:PAGE]

  贵南彭毛太:做一个简单的人
  彭毛太,这位从贵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好人,在做下一件又一件好事善事的同时,品味着“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他的理想只是“ 做一个简单的好人”。
  彭毛太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下,学了一手精湛的修车技术,并于2005 年底成立了“ 利安修理厂”。在当地,彭毛太的出名不仅仅在于修理厂越办越好,更在于他真心对待残疾人的那份爱心。
  走进位于贵南县文化路的利安修理厂,记者在整洁干净的职工书屋看见员工们正在埋头学习,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有关汽车修理、法律读本已经各种小说和其他种类的书刊。彭毛太告诉记者,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不想让员工们和他一样没有文化。
  在洗车间记者看见有几个人在低着头默默的洗车,有时还会用手语交流。据修理厂会计孔占秀介绍,他们是残疾人,这里总共有8 名残疾人,其中的2 名生病在家休息,其余的都还在上班。当记者好奇的向彭毛太询问为什么要招收残疾人时,他告诉记者,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就是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就业岗位,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自己挣钱吃饭,他们也是很聪明的,一学就会。说到这,彭毛太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身体,彭毛太明确告诉他们,如果累了,一定要好好休息,能干多少就干多少。记者了解到,在修理厂上班的残疾人工资为每月600,并且他们每天三餐的饭都是免费在那里吃的,住宿也是免费的。
  “我不能吸收大量残疾人来这里就业,但是,我依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我还会想办法为他们交纳三金,让他们老了都有保障。”彭毛太说。

  贵南罗成花:给大家一个舒心的环境
  说起罗成花的名字,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她的身影也许很多居民都曾见过。她就是贵南县城管执法大队一名环境卫生清扫工人,一名普通的妇女,她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怕脏和累清扫县城街道。她以坚强的毅力,托起家庭的重担;用辛勤的汗水,为居民创造出洁净、舒适的人居环境。她用那闪光的心灵,谱写出了一支支感人的乐曲。
  2007年7月罗成华花,在亲朋好友都不赞同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工资微薄、工作辛苦的环卫工作。她在实际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体验着环卫工作的艰辛与酸甜苦辣, 有时还不被群众理解,受一些不明不白的委屈。
  她告诉记者,“和谐广场”和“政府大院”清扫工作由她们5人负责,从每天早上6点开始至晚上9点,清除落水窗的垃圾污物,捡出路边的白色垃圾及路人随手丢弃的垃圾,平均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这在太困了就靠在行道树下打个盹。
  2010年是个多暴雨的一年,由于“和谐广场”和“政府大院”地势较低,每下一场暴雨,广场和院内就堆积了大量的泥土,暴雨的泥沙流动刚停就会看到5位身穿黄色坎肩工作服 “大姐们”的身影,那些身影就是罗成花带领着姐妹们开始了与暴雨泥沙的挑战赛,她们有的拿铁锹、有的带扫把、有的推架子车,开始了新的“战斗”,任凭暴雨接连不断广场和政府大院因为她们的出现很快就焕然一新。一直以来她把“和谐广场”和“政府大院”当作是自己的家,以整洁的人居环境为己任,给了群众一个和谐整洁的环境,受到了社会的好评。罗成花经常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大家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环境一定能搞好”。
  就这样,每天的晨曦中她第一个迎来阳光,暮色中她最后一个送走夕阳,风雨中有她弯腰清掏落水窗的身影,烈日下有她挥扫的唰唰声,正是有她这样的辛勤劳作和任劳任怨,我们才得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她说:“这份工作的确很辛苦,但它很有价值。”

  贵德张延辉:群众的贴心人
  贵德尕让乡司法所所长张延辉一直以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常年奋斗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被人们誉为乡镇党委政府的“ 好参谋”,农村矛盾纠纷调解的“ 能手”,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多年来,经他参与调解的民事纠纷多达600余起,成功率在98% 以上,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引用法律条文不正确而导致矛盾激化或民转刑事件的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末,外来农民工丁晓(化名)等六人前来乡政府反映,他们修建的45 座温室大棚工钱一直被老板拖欠。接近年关,眼看着一年的辛苦迟迟得不到收获,万般无奈只好找到乡镇府。当他看到农民工焦急的心情时心里不是滋味,随后他立即去西宁寻找承包人,积极同第二承包人马老板进行协商,经多次对第二承包人马老板做工作,并积极向有关金融单位筹措协调贷款35 万元,并将工资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当农民工拿到自己辛苦的血汗钱后,含着激动的泪水拉着他的手深深的道了一声谢谢。
  2010年春节刚过,有人反映由于尕让乡阿什贡村与亦什扎村因草山地界问题,即将引发一场村民集体斗殴事件,他立即召集两村干部会议,研究化解矛盾的对策,不顾个人安危,在对峙村民中来回奔走、苦口婆心的做工作,在长达八小时的说服教育工作中,终于将群众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在详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分清责任,合法合情合理解决争议,双方村民最终握手言和。村民们最后感动的说:“ 要不是乡政府你们调解,讲明道理,今天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事。”
  都知人民调解工作是“ 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但张延辉凭着“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坚定信念,凭着该镇百姓的满腔热情,对司法行政工作执着和热爱、始终脚踏实地的坚守在基层一线。他常对工作人员说人民调解工作虽然物质方面是清贫的,但在精神方面却是富有的,这富有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品出其中甘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