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藏传佛教僧职(一)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网 时间:2007-12-16 15:59:13 点击数:
封号性僧职
   
藏传佛教中僧人的身份区别在于他们的僧职,一般分为封号性僧职、学位性僧职、戒律性僧职和寺院组织中僧职。
    封号性僧职就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在藏传佛教僧职中声望最高。这类僧职起源于中国元朝的公元1260年,忽必烈皇帝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为国师,负责全国的佛教,1269年,忽必烈又封八思巴为帝师。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应明朝永乐皇帝的邀请到达南京,受到盛情款待,并被封为“大宝法王”。这一封号就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
    大慈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宗喀巴的弟子代表他应邀来到南京,受到盛大欢迎,并留在内地造寺传法,1434年被明宣宗皇帝封为“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萨迦派高僧贡噶扎西应邀抵达南京,被封为“大乘法王”。
    此外还有其他僧职,如大智法王,是明朝对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代宗时授予;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 1406年授予。最著名的是清朝时期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头衔,比如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在今天都还有很大影响。
相关推荐